燕子小说网 www.yanzitai.com,沉月无痕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好手艺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茶场的茶园从不打农药,生产的绿茶绝对属于绿色饮品。茶场位于海拔八百米的低山丘陵地段,具备了最适合茶树生长的气温和湿度条件。尤其在春季时常是薄雾缭绕山间的天气,这样的环境下所产的春茶是绝对正宗的云雾茶。
生产茶叶前期的程序就是采茶,采茶也是我们最喜欢干的活儿,因为不需要多大体力,眼明手快就够了。我们茶场的茶树大多在齐腰的高度,每年春季茶枝上会冒出许多的新芽,这些新芽就是制茶的最好原料。从谷雨开始,各个山坡上的茶园就会陆续进入采茶高峰。我们每天清早各挎一个大竹篮子,去茶园采茶。正如那首采茶舞曲所唱的那样,左采茶来右采茶,双手在茶树上不停地轻轻采摘鲜嫩的茶叶尖。采茶的季节茶场按照每个人采摘新鲜茶叶的重量来记工分,那时,我是每天得到工分最多的一个。在这里,应该提到一件值得感恩的事。上山下乡之前,尽管我这个“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绝对相信“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的政策。在学校里一直积极要求进步,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是老师和同学公认的好学生。但是学校上报的我的入团报告多次被上级团委否决。来到广阔天地我继续努力,我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表现得到了大队干部和贫下中农的认可。就在1975年的五四青年节,已满21周岁的我终于跨进了共青团的大门。
回到制茶的话题。大队茶场后期制茶的过程也全靠手工,几口大铁锅、几把竹制的大笤帚、几个特大号的竹簸箕,许多的木柴,就是制茶的主要用具。手工制作绿茶的工序并不复杂:第一道工序是“杀青”把采回的新鲜嫩茶放在斜架着的大铁锅里,锅底下的土灶里燃烧着木柴,火势必须控制好。站在铁锅手持一个细竹条扎成的扫把,不停地在锅里翻动茶叶,为的是让茶叶均匀地受热,且不被烤糊。茶叶全部打蔫儿后就进入第二道工序。说起来简单,实际上算是个力气活儿,一连几个小时不停地挥动手臂,也会让人手臂酸痛发麻。
第二道工序名为“揉条甩茶”离开茶场后好些年了我才知道,绿茶可以根据成品茶的外形分为:条状的针茶;片状的片茶;弯曲状的螺茶;颗粒状的沱茶。我们茶场制作的是针茶,所以有“揉条甩茶”这道工序,也是我们初学制茶时感觉最难的一道工序。揉条并不是用手去揉搓茶叶,而是用手到铁锅里面去轻轻按住杀青后的热茶叶,迅速地用并拢的四指抓起茶叶,然后快速地从大拇指和食指之间把抓起的茶叶甩回铁锅里。不停重复这个动作,直到茶叶变色、变干。虽然在“揉条甩茶”的过程中灶前的师傅会把火势减小,但毕竟铁锅还是滚烫滚烫的。开始我们总是掌握不好抓茶的力量,也不能一下子就准确地抓住茶叶,所以经常被铁锅烫伤手。经过场长指导和自己的摸索,慢慢地我掌握了抓茶的力度和技巧,手上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被铁锅烫伤的燎泡了。熟练之后的操作,很有节奏,甩完后茶叶的条形会又紧又直。
第三道工序就是“烘干成形”具体操作特别简单,就是把揉好的茶叶放进架在炭火上的竹编簸箕里,控制好炭火的火候,不时轻轻地翻动茶叶,直到茶叶全部烘干。这道工序最轻松,需要的是耐心和细心。
冬季打杂收获多
茶场除了采茶、制茶之外,茶园里其他的活儿还挺多,如除草,翻行、整枝等等。只有到了冬季,茶园的土壤都结了冰,才可以不进茶园。不进茶园并不等于我们可以歇着了,还有许多的任务在等着我们去完成,我们把干杂活儿叫做:打杂。在冬季的那些杂活儿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冬季的砍树烧炭和巡山护林。
茶场烤茶用的木炭全部是茶场烧制的,在茶场附近的山坳里,有一个小小的炭窑,场里的烧炭高手是一位姓邓的农民,因为穷快四十了还是个单身汉。烧制木炭最好的原料就是栎树,每到冬季最寒冷的时候,茶园里没活儿了,场里多数的人就跟随场长到山林里去砍一些栎树,强劳力砍树,场长带着我们几个女劳力负责把砍下的枝干拖到一堆,然后用砍刀剁成一米长一根,并捆成一捆一捆的。场长总会安排男劳力挑回炭窑备用。那些年的冬季多雪,我们常常是冒着风雪在山里干活儿。拖着长长的树枝,在被冰雪覆盖的山坡上行走,动不动就会摔一跤。特别是走下坡的时候,一不留神就摔个屁股蹲儿。好在大家都穿着厚厚的棉衣裤,又互相关照着,从没有严重摔伤过一个人。高兴了,我们还会高唱一段“穿林海,跨雪原”呢。
山里的冬天格外寒冷,尤其是夜晚严寒难耐。大家喜欢在晚饭后,围坐在制茶大厅里燃起的一堆柴火旁取暖。那些木柴是头一年的冬季从山旮旯里挖来的树根,堆在屋边的山坡上晒了几乎整整一年。头一次见到烧木柴取暖觉得新奇,坐在火堆旁边才知道那烟火真够熏人的。男生对女生打趣:这火你们还是少烤点儿好,时间长了会被熏黑的。女生可不上当呢,谁也不会离开取暖的火堆去受冻。
每逢冬季,男生还有一项任务,就是负责巡山护林。听场长说大悟山曾经覆盖着浓密的原始森林,在抗战期间被日本鬼子烧光了。解放后也曾植树造林,但树木生长缓慢,加上人为地过度砍伐,山里的植被覆盖率一直提不高。近年来,为了提高山林密度,减少水土流失,大悟山被划入封山育林的范围。大队指定给茶场的一项任务就是巡山护林,而冬季是一年四季中巡山护林任务最重的阶段。冬季也是农村最清闲的季节,农民大多趁农闲的季节上山砍柴,他们几乎要利用冬季储备下一年的烧柴。进山的农民只允许砍草,或收集地上散落的枯树枝、枯树叶,但总有部自觉的农民会偷砍山林中的树木。巡山护林就是及时发现、制止这样的违规行为。巡山护林时,总会有些意外的收获。较多的收获就是“猎物”但不是打猎得到的,一是捡来的肉食,二是大狗捕捉到的猪獾子。捡来的肉食多为牛羊肉,山上偶尔会有放牧的牛羊失足摔死在陡崖下,场里的农民帮助放牧者找回牛羊尸体便可分得一些肉。天黑后巡山的人会带着一条大狗,那条大狗很勇猛,常常会捕捉到猪獾,并把捕捉到的猪獾交给主人。每逢这样的时候,场里就会打牙祭了。
最有趣的一件事是捡回三只幼豹。记得那是一个傍晚,执行巡山护林任务的三个男生回场吃晚饭时,兴冲冲地抱回来三只像猫一样的幼崽。我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动物,真以为是野猫崽儿,就觉得稀罕,也特别可爱。吃饭的时候,我们端着碗围着小家伙叽叽喳喳的,好不热闹。几个女生更是殷勤备至,你扔几粒饭,她扔几片菜叶,可三只幼崽根本不带搭理的。场长说,别浪费粮食了,它们还只会吃奶哦。场长和农民们都说这是刚出生几天的小豹子。啊!我们都吓了一跳,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随后,大家都担心起来:今晚小家伙的爸爸妈妈不见了孩子,一定会跟踪追击的,这可怎么得了!于是,大家出了不少防止大豹子夫妇来袭击茶场的主意。天黑下来的时候,场长让女生早早回到各自的宿舍关紧门窗。男生和几位农民在窗口架起了土铳,他们准备轮流值班,守护整个夜晚。不知道是年轻好睡,梦乡太过深沉,还是豹子夫妇嗅觉不灵,根本没有找到幼崽藏身的地方,反正我是一觉睡到了大天光。早上醒来发现茶场内外并无异常。早餐后,三个男生抱着幼豹恋恋不舍地离开茶场,把它们送回到原处。很长一段时间,我脑子里还一直惦记着豹爸爸、豹妈妈和它们的孩子。
山里的日子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生活虽然艰苦,却也丰富多彩。春天,我们唱着山歌采茶叶;夏天,我们顶着烈日翻茶行;秋天,我们迎着秋风整茶枝;冬天,我们冒着风雪砍柴火。对我而言更重要的是:贫下中农用他们朴实的情怀给了我政治上和精神上的平等,让我在广阔天地里得到真正的快乐,也使我的心胸变得更加广阔了。1975年5月下旬,我就要离开茶场的时候,和我要好的大队姑娘明芬、翠云、竹清每人送给我一块自己珍藏的银元,我也向她们回赠了礼物。临别时,我们哭作一团。虽然招工回城是我梦寐以求的事,但是当我和她们告别时心中真的涌动着一种恋恋不舍的感情。
以后的四十年里,我只在十年前回过石咀大队一次。遗憾的是三十年后已经物是人非,我们没有找到一个当年的茶场人。但无论如何,山里的那些人、那些事,永远都会存放在我的心头。无论那些人在天上还是在人间,我都要衷心地向他们道一声:谢谢!
好手艺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茶场的茶园从不打农药,生产的绿茶绝对属于绿色饮品。茶场位于海拔八百米的低山丘陵地段,具备了最适合茶树生长的气温和湿度条件。尤其在春季时常是薄雾缭绕山间的天气,这样的环境下所产的春茶是绝对正宗的云雾茶。
生产茶叶前期的程序就是采茶,采茶也是我们最喜欢干的活儿,因为不需要多大体力,眼明手快就够了。我们茶场的茶树大多在齐腰的高度,每年春季茶枝上会冒出许多的新芽,这些新芽就是制茶的最好原料。从谷雨开始,各个山坡上的茶园就会陆续进入采茶高峰。我们每天清早各挎一个大竹篮子,去茶园采茶。正如那首采茶舞曲所唱的那样,左采茶来右采茶,双手在茶树上不停地轻轻采摘鲜嫩的茶叶尖。采茶的季节茶场按照每个人采摘新鲜茶叶的重量来记工分,那时,我是每天得到工分最多的一个。在这里,应该提到一件值得感恩的事。上山下乡之前,尽管我这个“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绝对相信“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的政策。在学校里一直积极要求进步,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是老师和同学公认的好学生。但是学校上报的我的入团报告多次被上级团委否决。来到广阔天地我继续努力,我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表现得到了大队干部和贫下中农的认可。就在1975年的五四青年节,已满21周岁的我终于跨进了共青团的大门。
回到制茶的话题。大队茶场后期制茶的过程也全靠手工,几口大铁锅、几把竹制的大笤帚、几个特大号的竹簸箕,许多的木柴,就是制茶的主要用具。手工制作绿茶的工序并不复杂:第一道工序是“杀青”把采回的新鲜嫩茶放在斜架着的大铁锅里,锅底下的土灶里燃烧着木柴,火势必须控制好。站在铁锅手持一个细竹条扎成的扫把,不停地在锅里翻动茶叶,为的是让茶叶均匀地受热,且不被烤糊。茶叶全部打蔫儿后就进入第二道工序。说起来简单,实际上算是个力气活儿,一连几个小时不停地挥动手臂,也会让人手臂酸痛发麻。
第二道工序名为“揉条甩茶”离开茶场后好些年了我才知道,绿茶可以根据成品茶的外形分为:条状的针茶;片状的片茶;弯曲状的螺茶;颗粒状的沱茶。我们茶场制作的是针茶,所以有“揉条甩茶”这道工序,也是我们初学制茶时感觉最难的一道工序。揉条并不是用手去揉搓茶叶,而是用手到铁锅里面去轻轻按住杀青后的热茶叶,迅速地用并拢的四指抓起茶叶,然后快速地从大拇指和食指之间把抓起的茶叶甩回铁锅里。不停重复这个动作,直到茶叶变色、变干。虽然在“揉条甩茶”的过程中灶前的师傅会把火势减小,但毕竟铁锅还是滚烫滚烫的。开始我们总是掌握不好抓茶的力量,也不能一下子就准确地抓住茶叶,所以经常被铁锅烫伤手。经过场长指导和自己的摸索,慢慢地我掌握了抓茶的力度和技巧,手上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被铁锅烫伤的燎泡了。熟练之后的操作,很有节奏,甩完后茶叶的条形会又紧又直。
第三道工序就是“烘干成形”具体操作特别简单,就是把揉好的茶叶放进架在炭火上的竹编簸箕里,控制好炭火的火候,不时轻轻地翻动茶叶,直到茶叶全部烘干。这道工序最轻松,需要的是耐心和细心。
冬季打杂收获多
茶场除了采茶、制茶之外,茶园里其他的活儿还挺多,如除草,翻行、整枝等等。只有到了冬季,茶园的土壤都结了冰,才可以不进茶园。不进茶园并不等于我们可以歇着了,还有许多的任务在等着我们去完成,我们把干杂活儿叫做:打杂。在冬季的那些杂活儿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冬季的砍树烧炭和巡山护林。
茶场烤茶用的木炭全部是茶场烧制的,在茶场附近的山坳里,有一个小小的炭窑,场里的烧炭高手是一位姓邓的农民,因为穷快四十了还是个单身汉。烧制木炭最好的原料就是栎树,每到冬季最寒冷的时候,茶园里没活儿了,场里多数的人就跟随场长到山林里去砍一些栎树,强劳力砍树,场长带着我们几个女劳力负责把砍下的枝干拖到一堆,然后用砍刀剁成一米长一根,并捆成一捆一捆的。场长总会安排男劳力挑回炭窑备用。那些年的冬季多雪,我们常常是冒着风雪在山里干活儿。拖着长长的树枝,在被冰雪覆盖的山坡上行走,动不动就会摔一跤。特别是走下坡的时候,一不留神就摔个屁股蹲儿。好在大家都穿着厚厚的棉衣裤,又互相关照着,从没有严重摔伤过一个人。高兴了,我们还会高唱一段“穿林海,跨雪原”呢。
山里的冬天格外寒冷,尤其是夜晚严寒难耐。大家喜欢在晚饭后,围坐在制茶大厅里燃起的一堆柴火旁取暖。那些木柴是头一年的冬季从山旮旯里挖来的树根,堆在屋边的山坡上晒了几乎整整一年。头一次见到烧木柴取暖觉得新奇,坐在火堆旁边才知道那烟火真够熏人的。男生对女生打趣:这火你们还是少烤点儿好,时间长了会被熏黑的。女生可不上当呢,谁也不会离开取暖的火堆去受冻。
每逢冬季,男生还有一项任务,就是负责巡山护林。听场长说大悟山曾经覆盖着浓密的原始森林,在抗战期间被日本鬼子烧光了。解放后也曾植树造林,但树木生长缓慢,加上人为地过度砍伐,山里的植被覆盖率一直提不高。近年来,为了提高山林密度,减少水土流失,大悟山被划入封山育林的范围。大队指定给茶场的一项任务就是巡山护林,而冬季是一年四季中巡山护林任务最重的阶段。冬季也是农村最清闲的季节,农民大多趁农闲的季节上山砍柴,他们几乎要利用冬季储备下一年的烧柴。进山的农民只允许砍草,或收集地上散落的枯树枝、枯树叶,但总有部自觉的农民会偷砍山林中的树木。巡山护林就是及时发现、制止这样的违规行为。巡山护林时,总会有些意外的收获。较多的收获就是“猎物”但不是打猎得到的,一是捡来的肉食,二是大狗捕捉到的猪獾子。捡来的肉食多为牛羊肉,山上偶尔会有放牧的牛羊失足摔死在陡崖下,场里的农民帮助放牧者找回牛羊尸体便可分得一些肉。天黑后巡山的人会带着一条大狗,那条大狗很勇猛,常常会捕捉到猪獾,并把捕捉到的猪獾交给主人。每逢这样的时候,场里就会打牙祭了。
最有趣的一件事是捡回三只幼豹。记得那是一个傍晚,执行巡山护林任务的三个男生回场吃晚饭时,兴冲冲地抱回来三只像猫一样的幼崽。我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动物,真以为是野猫崽儿,就觉得稀罕,也特别可爱。吃饭的时候,我们端着碗围着小家伙叽叽喳喳的,好不热闹。几个女生更是殷勤备至,你扔几粒饭,她扔几片菜叶,可三只幼崽根本不带搭理的。场长说,别浪费粮食了,它们还只会吃奶哦。场长和农民们都说这是刚出生几天的小豹子。啊!我们都吓了一跳,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随后,大家都担心起来:今晚小家伙的爸爸妈妈不见了孩子,一定会跟踪追击的,这可怎么得了!于是,大家出了不少防止大豹子夫妇来袭击茶场的主意。天黑下来的时候,场长让女生早早回到各自的宿舍关紧门窗。男生和几位农民在窗口架起了土铳,他们准备轮流值班,守护整个夜晚。不知道是年轻好睡,梦乡太过深沉,还是豹子夫妇嗅觉不灵,根本没有找到幼崽藏身的地方,反正我是一觉睡到了大天光。早上醒来发现茶场内外并无异常。早餐后,三个男生抱着幼豹恋恋不舍地离开茶场,把它们送回到原处。很长一段时间,我脑子里还一直惦记着豹爸爸、豹妈妈和它们的孩子。
山里的日子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生活虽然艰苦,却也丰富多彩。春天,我们唱着山歌采茶叶;夏天,我们顶着烈日翻茶行;秋天,我们迎着秋风整茶枝;冬天,我们冒着风雪砍柴火。对我而言更重要的是:贫下中农用他们朴实的情怀给了我政治上和精神上的平等,让我在广阔天地里得到真正的快乐,也使我的心胸变得更加广阔了。1975年5月下旬,我就要离开茶场的时候,和我要好的大队姑娘明芬、翠云、竹清每人送给我一块自己珍藏的银元,我也向她们回赠了礼物。临别时,我们哭作一团。虽然招工回城是我梦寐以求的事,但是当我和她们告别时心中真的涌动着一种恋恋不舍的感情。
以后的四十年里,我只在十年前回过石咀大队一次。遗憾的是三十年后已经物是人非,我们没有找到一个当年的茶场人。但无论如何,山里的那些人、那些事,永远都会存放在我的心头。无论那些人在天上还是在人间,我都要衷心地向他们道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