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小说网 www.yanzitai.com,茶韵儿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但他不一定会做人。譬如博士生因几分之差开枪杀死了自己的导师和同学,譬如博士生被农民拐卖终至精神失常。缺少伦理教化的教育把自身推向了绝境,曾经一时风起的读书无用论便是对这种现象的愤慨。
愤慨归愤慨,我们还是要说教育本身的功用并未因此而减弱,相反,在教学改革中缺乏的仅是提纲挈领。纲举才能目张,拨乱便可返正。纠正以往与传统文化间的不正常关系,重新疏理国学中有价值的部分,重建社会伦理道德显得尤为重要。
古代小学读本三字经中写道:“载治乱,知兴衰,读史者,若亲目”读历史的目的在于知道过去,了解未来,让人每每行事能因此“不逾于矩”同样是德的范畴。没有道德约束的人才,越是对艺精研,其造恶程度就越大。中西方文化差异性尽管很大,唯独对道德伦理的构建从来未曾放松过,小布什要求美国ceo们在财务报表上签字时按着圣经起誓就很耐人寻味,尽管拥有两百多年的法制之路,但美国政府还是认为内心的审度不可忽略,在高悬法律之剑的同时,加上上帝的目光,对灵魂的拷问变得更为严厉而无懈可击。
一向处于多神教的中国人,信仰的选择呈多样性,譬如零食,各有偏好,不吃也未尝不可。因为仅仅一部儒学对于国人道德伦理的构造已绰绰有余。作为儒学的先驱,孔子一向强调“敬鬼神而远之”道德与良知的树立不是依靠哪个天降之神,而是内求而证,故而有“吾日三省乎吾身”拿儒家自己的话说,就是个人修养,这多少有些象佛教中所说,人人皆有佛性,内求而得。
这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的个人修为,涵盖了人才的方方面面,孔门弟子能因材而受教,主要得益于儒学中对人才的划分,个性刚猛的子路,能统御三军,决胜千里之外,但从政却可能因过刚而折;胸襟超然的子贡,聪明通达,往往可以做大哲学家、大文学家,但却不一定肯从政(果然此后也被孔子不幸言中);多才多艺,名士气味颇大的冉求也不可从政,[4]唯有将三者的“果”、“达”、“艺”综合在一起,才构成儒学中完美的人才,被称为“君子儒”
可以想见,把今天大面积生产而铸压出来的人才,拿到儒家面前去衡量,都是不合格的,我们都有经验,凡是新毕业的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在前三年基本是无用的,排开技术层面不说,单就社会人情的通达,团体的协作,非十至十五年的功夫不可,这样的人才成本高昂程度难以想像,造成这样的现状,与教育内核缺失不无关系。教书育人,教书往往多于育人,一批批带着迷茫走进校门的学生,带着更大的迷茫与失落离开校门,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注定生产出一批批需要柱着拐杖才能行走于人生旅程的怪物。有人预言以前很少涉及的心理问题将成为未来中国的热门话题,心理咨询将是现在以至未来越来越热的行业,不无道理。
要脱身于此,只有重构文化根基,立足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根固本,唯其根深才能叶茂,一门独专,博采众长,才不至于迷失在文化的追星潮中。
写到这里,突然记起傅雷对文化的一段评述:“一个人到了老年,他的思想和行为总不出两途:(一)是极端的顽固守旧;(二)是像小孩般的天真与幼稚。一个衰老的民族亦是这样。或者是固执传统与成见而严拒新思想,或者是不问是非,毫无理智地跟着人家乱跑。显然前者比后者更有再生——或者说返老还童——的希望。因为前者虽然固执,但究竟还在运用他的头脑。一个古老的民族,在表面上虽然要维持它古文化的尊严而努力摒拒新文化,但良心上已经在暗暗地估量这新文化的价值,把它与固有文化的价值评衡。于是在民族的内生命上,发生一种新和旧的交战,一种crise。于是它的前途在潜滋暗长中萌孽起来。至于天真而幼稚的老民族,根本已失掉了自我意识,失掉了理智的主宰,它只有人云亦云地今天望东,明天望西的乱奔乱窜;怎么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5]
逝者已矣,这些话今天看起来依然清新怡人!
[1]关于中学语文教改的若干思考
[2]关于中学语文教改的若干思考
[3]关于中学语文教改的若干思考
[4]论语别裁南怀瑾
[5]傅雷艺术随笔傅雷
但他不一定会做人。譬如博士生因几分之差开枪杀死了自己的导师和同学,譬如博士生被农民拐卖终至精神失常。缺少伦理教化的教育把自身推向了绝境,曾经一时风起的读书无用论便是对这种现象的愤慨。
愤慨归愤慨,我们还是要说教育本身的功用并未因此而减弱,相反,在教学改革中缺乏的仅是提纲挈领。纲举才能目张,拨乱便可返正。纠正以往与传统文化间的不正常关系,重新疏理国学中有价值的部分,重建社会伦理道德显得尤为重要。
古代小学读本三字经中写道:“载治乱,知兴衰,读史者,若亲目”读历史的目的在于知道过去,了解未来,让人每每行事能因此“不逾于矩”同样是德的范畴。没有道德约束的人才,越是对艺精研,其造恶程度就越大。中西方文化差异性尽管很大,唯独对道德伦理的构建从来未曾放松过,小布什要求美国ceo们在财务报表上签字时按着圣经起誓就很耐人寻味,尽管拥有两百多年的法制之路,但美国政府还是认为内心的审度不可忽略,在高悬法律之剑的同时,加上上帝的目光,对灵魂的拷问变得更为严厉而无懈可击。
一向处于多神教的中国人,信仰的选择呈多样性,譬如零食,各有偏好,不吃也未尝不可。因为仅仅一部儒学对于国人道德伦理的构造已绰绰有余。作为儒学的先驱,孔子一向强调“敬鬼神而远之”道德与良知的树立不是依靠哪个天降之神,而是内求而证,故而有“吾日三省乎吾身”拿儒家自己的话说,就是个人修养,这多少有些象佛教中所说,人人皆有佛性,内求而得。
这种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的个人修为,涵盖了人才的方方面面,孔门弟子能因材而受教,主要得益于儒学中对人才的划分,个性刚猛的子路,能统御三军,决胜千里之外,但从政却可能因过刚而折;胸襟超然的子贡,聪明通达,往往可以做大哲学家、大文学家,但却不一定肯从政(果然此后也被孔子不幸言中);多才多艺,名士气味颇大的冉求也不可从政,[4]唯有将三者的“果”、“达”、“艺”综合在一起,才构成儒学中完美的人才,被称为“君子儒”
可以想见,把今天大面积生产而铸压出来的人才,拿到儒家面前去衡量,都是不合格的,我们都有经验,凡是新毕业的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在前三年基本是无用的,排开技术层面不说,单就社会人情的通达,团体的协作,非十至十五年的功夫不可,这样的人才成本高昂程度难以想像,造成这样的现状,与教育内核缺失不无关系。教书育人,教书往往多于育人,一批批带着迷茫走进校门的学生,带着更大的迷茫与失落离开校门,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注定生产出一批批需要柱着拐杖才能行走于人生旅程的怪物。有人预言以前很少涉及的心理问题将成为未来中国的热门话题,心理咨询将是现在以至未来越来越热的行业,不无道理。
要脱身于此,只有重构文化根基,立足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根固本,唯其根深才能叶茂,一门独专,博采众长,才不至于迷失在文化的追星潮中。
写到这里,突然记起傅雷对文化的一段评述:“一个人到了老年,他的思想和行为总不出两途:(一)是极端的顽固守旧;(二)是像小孩般的天真与幼稚。一个衰老的民族亦是这样。或者是固执传统与成见而严拒新思想,或者是不问是非,毫无理智地跟着人家乱跑。显然前者比后者更有再生——或者说返老还童——的希望。因为前者虽然固执,但究竟还在运用他的头脑。一个古老的民族,在表面上虽然要维持它古文化的尊严而努力摒拒新文化,但良心上已经在暗暗地估量这新文化的价值,把它与固有文化的价值评衡。于是在民族的内生命上,发生一种新和旧的交战,一种crise。于是它的前途在潜滋暗长中萌孽起来。至于天真而幼稚的老民族,根本已失掉了自我意识,失掉了理智的主宰,它只有人云亦云地今天望东,明天望西的乱奔乱窜;怎么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5]
逝者已矣,这些话今天看起来依然清新怡人!
[1]关于中学语文教改的若干思考
[2]关于中学语文教改的若干思考
[3]关于中学语文教改的若干思考
[4]论语别裁南怀瑾
[5]傅雷艺术随笔傅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