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yanzitai.com,大唐键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李汲也知道李泌所言有理,他的经历是不可复制的,否则也不至于因为“五不可留”,要赶紧逃离朝堂了。
象李泌这般相从天子于微末,再起便一步跳到三品,并非唐代任官的正途,说句不好听的,这叫“倖进”。打从官僚阶层成型以来,人皆鄙薄倖进之徒,或许也就李泌例外。
所以李泌的经历真的很特殊啊,自己根本无从仿效。
除非……我趁着李倓彷徨之际,去依附他,并且最终辅佐他改天换地,荣登大宝?
只是对于要不要扶李倓,以及该怎么扶这事儿吧,李汲还没有想好,况且看李泌的态度,必然是反对的,因此他也不便将此事明宣于口,请求对方的指点。由此婉言谢绝李泌的所谓中策——
“不是……小弟的意思,每年数百上千士人科举,能得明经、进士的不过寥寥数人罢了。即便如杨炎那般家学渊源,也数试不中,最终只能应了建宁王的礼聘;而阿兄既然未曾赴过考,又要如何举小弟于龙门之上呢?”
你自己都没经过高考,就说能教出高考状元来,谁信哪?!
不等李泌恼羞成怒,勃然变色,就赶紧躬身请问道:“下策又如何?”
李泌强自按捺胸中的不快——你竟敢怀疑我的才学,是可忍孰不可忍——他心说看起来这小子主意已经拿定了,既不愿随我归隐,也不乐意循正途入仕,罢了,罢了……喘了两口气,便回复李汲道:“下策是:你若欲仕,且不甘屈身下僚,庸庸碌碌终此一生,则必先设法改为文职。”
李汲闻言,不禁皱眉。他知道唐朝的风尚有些重文轻武,别看安禄山权倾一时、郭子仪名登宰辅,那终究属于特例,若把整个文官队伍和武官队伍相类比,则文官升晋起来,以及可能达成的高度,都要比武官优良得多了。再者说了,就同一层级相比较,安禄山曾受制于李林甫,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被杨国忠逼反的……
只是——“阿兄,弟实于诗文无甚兴趣啊,唯于武事,近来倒多方求师,刻苦操习……”
若在初唐之际,李汲只要花几个月好好练练毛笔字,再背诵几段经典,以他的古文基础,文通字顺是没问题的,这文官大可当得。然而开元、天宝以来,朝廷日重文辞,秀才科长久不开,而进士科也远迈于明经科之上,那想做文官就得会写诗啊,我哪有那种禀赋?
即便有吧,这都快二十了你让我现学平平仄仄平平仄?
李泌提醒他说:“郭子仪虽被命为宰辅,其实不能干预朝政;而房次律书生也,却曾受命统领诸军——文官之途,实比武将来得宽广。”
唐朝真正的顶级武官,本来是十六卫大将军,品位虽尊,却不能干涉政事。其后府兵制崩溃,边境多用募兵,最早一批节度使也泰半是文职,比方说鲜于仲通、章仇兼琼——鲜于仲通还是正牌的进士咧。即便郭子仪,虽然是武举出身,也曾多次担任过地方郡县或都督府长史,而长史、司马、管记乃至参军等职务,理论上也全都是文职。
李泌说了:“纯粹的武夫而能得登节度使高位者,多是蕃人,如安思顺、哥舒翰、高仙芝、安禄山等。上皇多用蕃将,社稷几乎倾颓,此前车之鉴,吾亦曾多次向圣人进言也,必不足为后世法。”
也就是说,李亨在叛乱基本敉平,社稷危而复安后,是一定会变更上皇故政的,多半会约束蕃将,且仍旧以文官出任采访使、节度使等地方军政要职,你若是只走武途,道路必定越走越窄啊。
李汲皱了皱眉头,最终还是忍不住反驳道:“弟却以为,此番叛乱真正的缘由,并非上皇重用蕃将……”
李泌横他一眼:“是何谓也?”
李汲就此开始长篇大论,阐述自己的观点:
“安禄山的叛乱,肇因是重兵俱集边庭,外实而内虚,否则的话,即彼敢起异心,又岂能长驱直入,连破两京啊?而之所以外实内虚,端由府兵制崩溃,而只能招募长征健儿,抵御契丹、吐蕃。那么府兵制因何而崩溃呢?其由在社稷久安之后,田土兼并日益严重,贵族、官僚地连千顷,百姓却无尺寸之田可授。百姓无田,而欲其岁充军役,为府兵,可乎?
“所以一切问题的根由,都是土地问题,是财富分配严重失衡的结果,就此引发连锁反应。继而士人多行文途,少履武行,明经胶柱、进士雕虫,则自武勋之家式微后,只有蕃人才肯因武功进身——他们也只能因武功进身。
“鲜于仲通挫败于南诏,章仇兼琼之功实在于文政,难道文职的采访使、节度使,真能临阵摧敌,开疆拓土吗?由此安思顺、高仙芝、哥舒翰辈才能进用。
“然而上述三人,终究是忠臣,即便蕃将之中,最终掀起反旗的,也只有安禄山、史思明等寥寥数人罢了。要在内虚外实,边庭募军之势既大,必然威胁中央,即便其首领不是蕃将,也迟早都会酿成祸乱。故谓叛乱之起,并非肇因于上皇重用蕃将——且时势如弟所言,上皇也唯有蕃将可用啊。如王忠嗣、郭子仪辈,能有几人?
“且那李光弼、仆固怀恩,不也是蕃将么?”
李泌听了这番话,不禁垂首沉吟,良久无言。隔了好一会儿,他才长叹一声说:“长卫胸中,实有丘壑,于世情洞见甚明。所言颇为有理,然而——若你执政,可有解决之策么?”
李汲苦笑着一摊双手:“时势已然如此,恐难觅治本之策。农耕社会,土地兼并是必然趋势……”除非打破封建桎梏,迈入近代工业社会——“唯有天下大乱,然后大定,如唐初之际,或可解祸患于一时。”
即便拥有... -->>
李汲也知道李泌所言有理,他的经历是不可复制的,否则也不至于因为“五不可留”,要赶紧逃离朝堂了。
象李泌这般相从天子于微末,再起便一步跳到三品,并非唐代任官的正途,说句不好听的,这叫“倖进”。打从官僚阶层成型以来,人皆鄙薄倖进之徒,或许也就李泌例外。
所以李泌的经历真的很特殊啊,自己根本无从仿效。
除非……我趁着李倓彷徨之际,去依附他,并且最终辅佐他改天换地,荣登大宝?
只是对于要不要扶李倓,以及该怎么扶这事儿吧,李汲还没有想好,况且看李泌的态度,必然是反对的,因此他也不便将此事明宣于口,请求对方的指点。由此婉言谢绝李泌的所谓中策——
“不是……小弟的意思,每年数百上千士人科举,能得明经、进士的不过寥寥数人罢了。即便如杨炎那般家学渊源,也数试不中,最终只能应了建宁王的礼聘;而阿兄既然未曾赴过考,又要如何举小弟于龙门之上呢?”
你自己都没经过高考,就说能教出高考状元来,谁信哪?!
不等李泌恼羞成怒,勃然变色,就赶紧躬身请问道:“下策又如何?”
李泌强自按捺胸中的不快——你竟敢怀疑我的才学,是可忍孰不可忍——他心说看起来这小子主意已经拿定了,既不愿随我归隐,也不乐意循正途入仕,罢了,罢了……喘了两口气,便回复李汲道:“下策是:你若欲仕,且不甘屈身下僚,庸庸碌碌终此一生,则必先设法改为文职。”
李汲闻言,不禁皱眉。他知道唐朝的风尚有些重文轻武,别看安禄山权倾一时、郭子仪名登宰辅,那终究属于特例,若把整个文官队伍和武官队伍相类比,则文官升晋起来,以及可能达成的高度,都要比武官优良得多了。再者说了,就同一层级相比较,安禄山曾受制于李林甫,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被杨国忠逼反的……
只是——“阿兄,弟实于诗文无甚兴趣啊,唯于武事,近来倒多方求师,刻苦操习……”
若在初唐之际,李汲只要花几个月好好练练毛笔字,再背诵几段经典,以他的古文基础,文通字顺是没问题的,这文官大可当得。然而开元、天宝以来,朝廷日重文辞,秀才科长久不开,而进士科也远迈于明经科之上,那想做文官就得会写诗啊,我哪有那种禀赋?
即便有吧,这都快二十了你让我现学平平仄仄平平仄?
李泌提醒他说:“郭子仪虽被命为宰辅,其实不能干预朝政;而房次律书生也,却曾受命统领诸军——文官之途,实比武将来得宽广。”
唐朝真正的顶级武官,本来是十六卫大将军,品位虽尊,却不能干涉政事。其后府兵制崩溃,边境多用募兵,最早一批节度使也泰半是文职,比方说鲜于仲通、章仇兼琼——鲜于仲通还是正牌的进士咧。即便郭子仪,虽然是武举出身,也曾多次担任过地方郡县或都督府长史,而长史、司马、管记乃至参军等职务,理论上也全都是文职。
李泌说了:“纯粹的武夫而能得登节度使高位者,多是蕃人,如安思顺、哥舒翰、高仙芝、安禄山等。上皇多用蕃将,社稷几乎倾颓,此前车之鉴,吾亦曾多次向圣人进言也,必不足为后世法。”
也就是说,李亨在叛乱基本敉平,社稷危而复安后,是一定会变更上皇故政的,多半会约束蕃将,且仍旧以文官出任采访使、节度使等地方军政要职,你若是只走武途,道路必定越走越窄啊。
李汲皱了皱眉头,最终还是忍不住反驳道:“弟却以为,此番叛乱真正的缘由,并非上皇重用蕃将……”
李泌横他一眼:“是何谓也?”
李汲就此开始长篇大论,阐述自己的观点:
“安禄山的叛乱,肇因是重兵俱集边庭,外实而内虚,否则的话,即彼敢起异心,又岂能长驱直入,连破两京啊?而之所以外实内虚,端由府兵制崩溃,而只能招募长征健儿,抵御契丹、吐蕃。那么府兵制因何而崩溃呢?其由在社稷久安之后,田土兼并日益严重,贵族、官僚地连千顷,百姓却无尺寸之田可授。百姓无田,而欲其岁充军役,为府兵,可乎?
“所以一切问题的根由,都是土地问题,是财富分配严重失衡的结果,就此引发连锁反应。继而士人多行文途,少履武行,明经胶柱、进士雕虫,则自武勋之家式微后,只有蕃人才肯因武功进身——他们也只能因武功进身。
“鲜于仲通挫败于南诏,章仇兼琼之功实在于文政,难道文职的采访使、节度使,真能临阵摧敌,开疆拓土吗?由此安思顺、高仙芝、哥舒翰辈才能进用。
“然而上述三人,终究是忠臣,即便蕃将之中,最终掀起反旗的,也只有安禄山、史思明等寥寥数人罢了。要在内虚外实,边庭募军之势既大,必然威胁中央,即便其首领不是蕃将,也迟早都会酿成祸乱。故谓叛乱之起,并非肇因于上皇重用蕃将——且时势如弟所言,上皇也唯有蕃将可用啊。如王忠嗣、郭子仪辈,能有几人?
“且那李光弼、仆固怀恩,不也是蕃将么?”
李泌听了这番话,不禁垂首沉吟,良久无言。隔了好一会儿,他才长叹一声说:“长卫胸中,实有丘壑,于世情洞见甚明。所言颇为有理,然而——若你执政,可有解决之策么?”
李汲苦笑着一摊双手:“时势已然如此,恐难觅治本之策。农耕社会,土地兼并是必然趋势……”除非打破封建桎梏,迈入近代工业社会——“唯有天下大乱,然后大定,如唐初之际,或可解祸患于一时。”
即便拥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