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一种人生境界七 (1/2)
燕子小说网 www.yanzitai.com,比夜黑的眼睛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四编
人类与自然界关系史中审美意识的发展
第八章狩猎和农耕时期
虽然人类已经有了百万年的历史,但他的整体心灵与自然界这一对象关系中的审美意识,却是近十几年中才作为一种逐渐明确的整体感悟萌发出来。今天,它还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但这一萌发是人类与自然关系史千百万年孕育的结果。剥开厚厚的历史积淀,我们可以看到,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人类整体心灵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怎样经历了蒙昧的原始时代,又怎样经历了半蒙昧的农耕时代而进入确立自我的工业时代,以及目前超越自我的审美意识开始觉醒的后工业时代初期。
相对于人类引为自豪的各种成功,人类心灵与自然对象关系中的审美意识觉醒得如此晚近,这意味着人类才刚刚开始步入心灵的成熟期。
如果你感到这对人类自尊感来说是难以接受的,那我们不妨共同回顾一下人类心灵与自然对象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希望在结束这一回顾时,你不会为人类对自然对象的审美意识觉醒得如此晚近而惭愧,相反你在超越以往的人类自我意识之后,会为人类终于开始步入对自然对象的审美境界而自豪。
一
我之所以把原始时代的人类心灵与自然对象之间的关系称为蒙昧时代,是针对当时人类对自我意识的不觉悟而言的。这里的自我意识是指在与自然对象之间的关系中,人类对自身位置与价值的确认。蒙昧在这里不是作为贬意词使用的,正象后来人类在工业社会中自我意识的确立也并不具有褒意一样。它只是对人类心灵与自然对象关系史中特定发展阶段的客观表述。
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中,这一蒙昧时代,同时也是人类自我意识在人类求生存斗争中逐渐萌生的时代。在人类这一物种逐渐脱离动物行列向独立于自然的位置进化的每一步中,都印刻着他一次次背叛自然规定性,一点点建筑与自然对抗的自我城堡的标志。
正象圣经尹甸园的故事所比拟的那样,人类的产生,与其说是自觉的选择不如说是被迫的奋斗,而这一奋斗本身就意味着对于每一种动物都生死遵循的自然规定性的超越,或者是对这一规定性内含的特化趋势的超越。
当地球的冰川运动把人类祖先从天堂般的大树上逼到地面上来时,它在所有的动物中是最无能和处境最艰难的可怜的“低能儿”它没有善于奔跑的四蹄,也没有善于撕咬的利齿,要弥补肢体的缺欠,在严酷的竞争中生存,它只有利用身外之物这唯一的选择。
这种选择在生物发展史中是少有的,而人类的祖先更在这一选择的持续性和广泛性上超过了所有动物。
几乎除人之外的所有生物都仅仅依靠造化赐给它们的肢体功能,适应着生存环境的变化。如果环境变化的周期给它们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它们会在成百上千代的繁殖过程中靠适应性遗传逐渐使肢体功能向着生存需要的方向演变,如果环境的变化发生得太突然,象六千万年前恐龙所遭遇的那样,生物就会因无法改进其肢体功能以适应环境而灭绝。
一般动物的大脑功能,被紧紧地束缚于它的肢体功能所能适应的对象及环境中,它们被自然选择的规定性圈在特定环境内形成的某种食物链里充当一个始终不变的环节。因此,可以说它们在成功地适应了环境后就成了特化的产物。
人却冲破了自然为它安排的天地,挣断了他应归属的食物链。当他用手拿起石头和木棒求生存时,他的心灵就走上了同无限深广、无限丰富的对象世界相融合的道路。
地球上没有哪一种生物在与对象世界关系的深广和丰富程度上能同人类相比,人类也因此超越了他原来从属的特化的生存方式和天地,获得了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但在原始人的心灵中,这种无限发展的前景是极其暗淡和渺茫的。这不仅仅表现在他们使用的工具的粗陋和原始,更在于他们对于自身独立于大自然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的犹疑和惶惑。
当他们用石器或削尖的木棒猎得野兽时,他们不敢相信这完全是靠他自己的技能获得的收获。
他们以为这是大自然对他们的恩赐,他们以为这是野兽自愿的献身。
他们还没敢把自己看作高于野兽的,有着主宰力量的主人,在他们心目中,野兽是兄弟甚至是母亲。
这种观念在今天仍然过着原始狩猎生活的部落民族中依然保留着。
印第安高卓族的猎人把打死的鹿放下来的时候,使它的后腿朝东。在它的嘴前面供一只碗,碗里盛着各种各样的食物。猎人们轮流走到死鹿跟前去,用右手抚摸它,从嘴一直摸到尾巴,向它道谢,它允许人们打死它。
“安息吧,大哥哥!”他们这时候这样说。
巫师也向野兽致辞说:
“你送给了我们你的角,因此我们感谢你。”(人怎样变成巨人的伊林著)
我们茹毛饮血的先人就这样虔敬而卑微地以野牛、麋鹿的兄弟儿孙的身份依偎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虽然他们已经走出了“伊甸园”走出了以树丛攀援为限的自然规定性的囚笼;虽然他们通过改变自然物以满足欲求并由此踏上了心灵与无限深广丰富的自然对象相融合的道路。但他们并没有一劳永逸地挣脱自然的锁链,在他们的前面,还有许多囚笼的栅栏等着他们。这些囚笼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坚固。每个囚笼都是一个特化的陷井。在原始社会漫长的发展岁月中,在原始人群一步步走出“自然母亲”的怀抱,追求独立的过程中。每一个囚笼里都有一些被永远监禁的特化的牺牲,成为向现代伸展的人类发展之途的铺路石。
今天在北极圈内过着渔猎生活的爱斯基摩人就是这样一群特化的种族。
原始人是大自然的乞讨者,他的一切精力都用在裹腹存生而进行的苦斗中。他虽然会歌舞、会画画和雕刻,但这些歌舞、绘画和雕刻大都是用来祈祷的巫术形式。在出猎前,他歌舞一番,希望这会保证狩猎中的收获;他在洞穴中画各种动物的形象,在其中一些动物身体的要害部位画上投枪、石斧刺中或砍出的伤口,这分明也是一种咒语的形象表现。如果可以把原始人的歌舞、绘画和雕刻等看作是艺术,那它还不是记录和表现了审美感悟的美的产品。原始人还没有获得超越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物欲窄隘性的能力和自由。
尽管原始艺术不是作为审美感悟的记录和表达被创造和欣赏的。但它却是后来人类成熟期的一切审美艺术的初始,它孕含了无限的发展可能。这种初始状态中的纯真、幼稚是成熟期的人类在情感上溯本归原的对象,因此它虽然在当时并不是审美的产品,今天却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
二
在第四纪冰川时期结束后,寒冷统治的大片冻土地带渐渐向北方退去。原来靠北方鹿为生的浑身披满兽皮的猎人中,有一群没有随着冻土和北方鹿一道迁移,他们勇敢地迎接了温带森林的挑战,成为森林和森林边缘的茂盛草原上新的猎人和采集者。
狩猎是部落中男子们的专业,而采集则由妇女承担。野兽可不象浆果或野生谷物那样容易获得,因此在这一时期的部落中,贡献最大的是妇女们。她们最伟大的贡献还不在于较可靠的采集收获,而在于这种采集活动中蕴含的人类史上伟大的飞跃——农业生产。
在千百年不断重复的、随季节而变化的采集活动中,人们逐渐了解了春天的种子与秋天的果实之间的关系。当人们开始有目的地把种子播撒在用火烧过并用木棒掘出小洞的土地中时,他实际上是在一个空前的层次上确定了自我在大自然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一个猎人带着弓箭和投枪走进森林时,他对自己能否得到猎物甚至能否活着回来是毫无把握的,狩猎是一项危机四伏、朝不保夕的活动,对原始人来说尤其如此。这种不确定性甚至使我们很难把当时的狩猎算作是生产活动。但是一个农民在春天把种子播种下去后,他对于秋天的收获的把握程度,比起猎人来就大多了,而且播种活动中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也要比狩猎活动大多了。
农业使人类初步确立了自我对自然对象的支配权力和独立性。在农民和牧民的心目中,他的自我形象要比猎人更为高大,而他所敬畏的神灵则比猎人的数目更少、对象更集中。猎人每天出猎前和猎归后都要进行祈求神佑的仪式,而农牧民则只在一年中几个和播种收割、迁移游牧有关的日子进行规模更大、形式更完整的祈神活动。在原始猎人的神谱中,神氏不计其数,而且形象也多是纯自然的、一个部落若认定熊是他们的保护神,那么这个神就直接被描绘成熊的形象。但在农牧业社会中,神的数目不但大大减少,而且被赋予了人的形象,开始时多是半人半兽,就象埃及人的人面兽身神像或兽面人身神像,后来干脆全部变成了人形。这意味着人不仅在自己能够直接支配的对象世界中认识到主人的优越性,而且在不能支配的对象世界中预先约定了主人的位置。
在农业社会时代,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程度的提高,同他的心灵与对象世界融合的深度与广度的增值成正比。心灵与对象世界的融合以人对于自我独立性、能动性的意识为前提。当原始猎人把自我看作是野兽的兄弟甚至是野兽的子孙时,自然世界还没有成为他的对象世界。在他的眼里,人和整个世界的关系是浑沌一团的,还没分成他和它这两个对立的部分,原始人恭恭顺顺地依偎在自然界的怀抱中,不敢做任何自觉的对抗行动,在这浑沌一团的关系中是没有追求与对象世界相融合的必要的,因为这里只有我们而没有它们。对于原始部落,真正的敌人不是野兽而是其他部落的同类。
物欲,在以往的历史中一直是推动人类前进的根本力量。不管原始人多么畏惧和自卑,发自本性的物欲仍顽强地驱使他为满足欲望而一声比一声更坚定、更响亮地向自然宣战。
原始猎人只能与单个的或一小群一小群的野兽称兄道弟。而牧人则可以把成百上千只牛羊看作自己的财产,农民就更加“狂妄”他所依赖的是比猎人更为宽广无限的天与地。在猎人心目中是绝不会产生一个主宰天地万物的神——上帝的。犹太人之所以敢于把自己看作是受上帝之托主宰大地所有生物的“管家”一是因为他们从游牧民变成了定居的农民,二是因为他们从更为富强的农业大帝国巴比伦和埃及那里看到耕种者相对于世间万物的力量和尊严。
农业社会的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是犹豫和迟疑的。他们能够支配的自然对象虽然比原始猎人有了极大的扩展,但这也使他们看到更巨大、更难控制的自然对象。他们一方面为自己能够随意支配一些自然对象,能够在比原始猎人更广泛的领域中拖展自己的创造力而感到人的自豪;但另一方面又为那些更巨大、更难以控制的自然对象所慑服。他们还不敢象后代人那样把这些自然对象看作是终将被认识、被掌握和控制的对象。在农业生产赖以存在的气候现象及可造成巨大灾难的地质运动和社会运动面前,他们象原始猎人面对一头野兽时一样,把它们想象成有意志有灵魂的神或者是受这些神指挥的。这种不彻底的自我意识导致了农业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神授权力的观念。神话是当时人类增强自信心的手段,也是间接地确立自我意识的支柱,因为神往往被看作是站在人类一边的救主,神实际是人们渴望中的自我的象
征。
由于农业时代人类通过物质手段所能支配的自然对象,在范围和种类上都是极有限的一小部分。因此,这时的人类虽然不象原始猎人那样紧紧地依偎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但仍然是跪拜在自然面前的乞丐。他心目中神化的自然就是乞讨衣食的对象。他不再象原始人那样直接向自然物本身祈祷,而是向管理自然物的神祈祷。但这种依附性仍然不可抗拒地抑制着人的自我意识。
虽然这时人类朦胧中感觉到自然与他之间的对象关系,但强烈的依附心理迫使他通过神话把自然和自我重新混成一团,他还不敢断然宣布自我的独立和主宰地位。
但物欲仍然催促着人们,沿着通过物质手段改造自然对象以满足自我需求的道路发展着人类的文明。
在漫长的农业时期,人类已经在陆地的大部分地方造出了一个人的世界。当人类作为猎人和采集者在大地上东游西逛地迁涉时,他与自然对象的结合仅限于自然世界生产出的产品,如野兽和可食用的植物。他除手中的石器和投枪、弓箭外很少有什么产品,这些产品还构不成人的世界。
农业却使人稳固地定居在一切适于耕种的土地上,最初是在少数几个大河流域,例如尼罗河的埃及人、两河流域的巴比伦人、恒河的印度人和黄河长江的中国人。与大地、河流及大海的稳固结合是建立在人通过物质手段征服自然对象的能力之上的。这种能力在征服过程中是通过各种人造物的生产和使用实施的,这些人造物包括繁华的城市、庞大的船队、贯通江湖的大运河、如蛛网般遍布大地的水渠和横亘千里的长城。这一切同一望无际的各种庄稼改变了陆地上大部分的自然原貌,形成了一个人的世界。农业社会是人类在通过物质手段与自然对象相结合的历史中创造的第一代人的世界,它是人类通过物质手段与自然对象的结合在深度和广度上空前增值的结果。同时,这个结果也为人类通过心灵途径追求与自然对象的融合提供了一定的自由和需求。
首先农业生产使人类的生活资料有了剩余,使一个人的劳动收获除供他及家人消费外还可以拿出一部分提供给社会,这就为一部分人脱离繁重的物资生产提供了可能,尽管这种可能是靠国家暴力强行实现的,但使一部分人专职从事通过心灵的途径追求与自然对象的融合,这对于人类整体来说确是一个具有伟大建设性意义的进步。这一部分人象人类整体存在中的最敏感的神经细胞,把整体在通过物质手段与自然对象相结合时得到的感觉升华成心灵与对象融合的感悟、并用各种艺术形式加以记录和表达,从而产生了农业社会文明中大量赞美自然的艺术产品。如果我们把它同原始时代的绘画及歌谣相对照,可以看出其中出于物欲目的巫术祈祷的成分明显地减少了,而超越物欲的心灵与对象的融合中获得的感悟成分则明显地增多了。
第九章工业化时期
一
物欲象一个吹气球的孩子,把人类为满足欲望而建造的人的世界吹得越来越大,而这世界越大,剩余产品就越多。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占有这些剩余产品,以实现超过一般人的物欲享受。人类与生活资料之间的关系和其它动物与“生活资料”之间关系的差别,在于前者可以通过许多形式消耗远远超过自身肉体基本需求的生活资料。首先在吃的方面,人类的食谱几乎是其它所有动物食谱的总合。其次是穿,其它动物只有自然赋予它的一身皮毛,而一个能够满足欲望的人却可以占有成百上千套各类服装。另外,在住和行上也是一样。人一旦走上了通过改变自然事物的形态以满足物欲需求的道路,就为自我的物欲提供了无限膨胀的营养和刺激。农业社会的物资生产主要靠人自身的能量,其次是牛、马、驴等大型动物的能量,再就是少量的风力、水力及木材和更为稀少的煤炭的能量。这种耗能方式和范围持续了一万年左右,终于被人类追求物欲满足的努力所突破。
“农民在不知不觉中从羊毛手工针织挣点额外收入转变为专业化的家庭纺织作坊,并从这样的作坊又继续发展为纺织工业的大机器生产,有些棉毛商逐渐变成棉毛产业家。”(人,这个世界佩克库西著)产业家可以出售的棉毛要比作坊主多几百倍。
通过出售剩余产品,可以获得能购买一切产品的金钱,金钱甚至可以通过雇佣的关系买到产生所有可出售的产品的母机——人,进而组织更大规模的生产,获得更多的剩余产品。这个过程象滚雪球一样给推动它的人带来越来越多的利润。
十七到十八世纪,这一追求剩余产品带来的利润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英国大规模展开了。以往靠人力的手工作坊难以满足大工厂对动力的需求,而且陈旧的纺织机也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于是“珍妮机、蒸汽机、工厂和煤矿,在十八世纪末的英国已经象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兴盛起来,(人,这个世界)”这种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给英国带来毛纺产品的大量剩余,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
英国很快富强起来,差不多整个欧洲都步其后尘,以大器械工业生产代替了原来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在后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中,进入工业社会的西方国家四出征略,用枪炮舰船征服了东方的农业帝国,非洲和美洲的半渔猎、半农业的部落。整个世界就这样在隆隆的炮声中,在滚滚的硝烟里被拖入了工业时代。
原始猎人虽然改变了自然石块和木棒的形态,从而制造了工具,但他完全凭借自身肌肉的能量;农民制造了更复杂的工具,还改变了大地的原貌,但他依靠的仍然是肌肉的能量——他自己的和他的牲畜的;工业机械的主人第一次大规模地使用来源于自然物质的能量——首先是煤,然后是石油,再进一步就是今天越来越普及的核燃料以及太阳能。
对剩余产品的追求使人找到了用自然能量驱动的工业机械,而工业机械又反过来诱发人们对剩余产品更大的欲求,于是这个过程循环往复,工业社会以几十倍于农业社会的速度扩展着、强化着人的世界。相对于农业社会主要以木石构成的那个人的世界,主要以钢铁构成的工业社会的人的世界要强大有力得多了。它对于自然对象的改造征服的能力使它的主人自信,可以彻底摆脱神佑而独自主宰自然对象。当初是上帝把他赶出了伊甸园,现在该他把上帝赶出伊甸园了。
对于徒步奔跑的原始猎人,他周围几十公里以外就是他难以了解、难以掌握和难以驾驭的属神的世界;而在骑马驾车或摇桨划船的农业社会的人们眼里,高高的大山,难以行船的大洋和只能仰望的蓝天都是上帝或众神的天地;但工业社会中的人们却开动火车、轮船和飞机把归我所有的印章铺天盖地戳满了整个地球和周围的空间。
文艺复兴时的哲学家和艺术家们第一次开始向上帝讨还人的权力,到了尼采的时代,他竟高喊着宣布:“上帝死了”人代替上帝成为他生活的自然界的主宰,上帝被逐出伊甸园,世界上也就不再有伊甸园了。上帝给伊甸园立下的基本法则是所有的生物都平等地生活在其中,虽然亚当是动物之首,但他和动物之间的关系正象今天幼儿园里的儿童和幼儿园墙上画着的动物一样是兄弟姊妹,有着共同的情感和语言。但现在这个掌握着工业机械的兄弟,虽然在外表上比原始猎人文雅得多,但屠杀起“伊甸园”的邻居来却更加利落和残忍。原始猎人还是怀着敬畏的心情迫于生计而杀死他的“兄弟”而现代人却眯着鄙视的眼睛为了金钱甚至为了消遣寻欢和变变口味去枪杀动物。这种以主人自居的掠夺行为被人类施加在他所能改造的一切自然对象身上。
工业社会以空前的能量消耗满足着对剩余产品的需求。这种消耗象一头比拉伯雷小说巨人传中的巨人更庞大得多的巨兽,一面不停地吞吃着自然界中一切可以作为能量和生产资料的物质,一面排泄出大量毒害自然界的废物。
农业社会在其近万年的历史中为地球留下几处沙漠和盐咸地;工业社会却在其短短的不满二百年历史中把地球掠夺和破坏得千疮百孔。
人类在自我强大的力量中建立起空前的自信。以往那种包含在宗教中的,对自然对象的富于情感的主观意想被当作愚昧抛弃了,代之而来的是冷冰冰的,仅仅把自然对象当作可以通过物质手段加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的技术观念。这种观念及以上那些掠夺和破坏建立起来的人的钢铁世界,有一个好看的道德招牌明晃晃地悬挂在大门前,招牌上写着:“人道主义”(这里所说的人道主义指的不是我们中国人习惯的与“仁”相通的人道主义,而是西方世界自文艺复兴时起高举的与中世纪的神权相对抗的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是相对于从前的神道主义提出的,它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后的“独立宣言”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以来,它一直被高举着做为人类奔向理想的旗帜。现代工业为人类铸就了钢筋铁骨,人类就以此为支撑,自信地站在与自然界相对立的位置上,把自然界真正当作客观存在的对象去看待。他明确地认识到他与它之间没有可以通过情感和意志间接沟通的神灵,而技术则可以使他的情感和意志——最终归结为欲望——在它的身上造成变化,使它为他的欲望服务。随着技术的发展,他越来越相信自己对于自然的支配权力,他开始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界的第二个造物主,而对于这个新造物主的信念就集中体现在人道主义中。
人道主义的核心是以人的利害得失作为衡量自然对象价值的标准,以人的目的去规划他所能支配的世界。人道主义是人类自我意识发展中在自誉自爱的情感方面达到的顶峰。时至今日,人类(主要是工业化的西方)已站在这顶峰上得意洋洋了上百年,他已开始认识到这座山峰实际是他搬起来砸自己脚的一块巨大而美丽的石头。他之所以有了这一认识,是因为工业化对自然界的破坏已经开始危及他自身的生存;他的脚已经被那块巨石砸得流出了鲜血,这鲜血就是人类源于自然的生命底蕴和这底蕴赖以滋生的自然界。
二
人类在运用工业大机器生产追逐物欲满足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走上了危及自我存在的道路。人类象一棵怪异的树,他能摆脱扎根其中的土地(自然界)的束缚,靠着自己掌握的劳动本领按照自己的心愿剥夺着土地,扩大着自己的领地。可是有一天他悲哀地发现,自己的生存无论如何是离不开那块土地的,而这时,那块土地已被他剥夺得几乎无力继续滋养他了。今天人类面临的土地、水、空气、能源等许多方面的危机都是这样造成的。当人类作为猎人和农夫依偎在自然界怀中或跪拜在自然界面前时,他因没有能力确立自我独立于自然界的地位,而无法做到对象化地去认识自然界。他对自然界的意识是浑混不清的,这种缺欠被他用神话弥补了。在从原始猎人到农民这漫长的岁月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自然界的距离在缓慢地拉开,人在逐渐地睁开对象化的眼睛并越来越大胆、越来越客观化地看待自然界。而当人一旦掌握了现代大工业机器后,他便千里马般地远离自然而去,迅速地建立起庞大的属于他自己的世界。这时他虽然已经站在了自然界的对立面,但他还不屑于把自然界看做是平等的对象,他用过多的赞美把自我高高举起在自然界之上,以君临一切的目光看着本来与人类平等生存的其它生物。在这样的目光中,自然界的价值仅在于可以用来满足人的欲望。
而人类的欲望又是这个世界有生命存在以来最具破坏力的可怕的怪物,它会不断地潮涨和变化,而且它的破坏力不仅要施加在被它改造的对象上,最终还要施加在被它驱使的人类身上。
一般生物的欲望仅限于食、居、性,而且欲望的对象也往往是千古不变的。而人类却不同,他在前三种欲望基础上还增加了许多社会属性的欲望,例如名誉、权力等。尤其是他用来满足欲望的对象几乎是无止境的,到目前,纯自然的产品已无法完全满足数量众多的人类,于是在吃、穿、居、性这些基本方面,人类越来越依靠所谓人造的产品来满足自我那难填的欲壑了。
在食物上,人类用化肥增加粮食的产量,用生长素增加禽畜的产肉量;在穿着上,自然界生长的纤维已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人类就用各种化纤布或人造革做补充;在行动上,骑马已成为少数人的特权、步行则成为锻炼的手段,汽车、飞机和轮船代替了人的双脚和双手也代替了马和牛;在居住上,大城市除了模仿自然的假山、人造水池和人工培植的树木外,巨大的钢筋水泥建筑已使城市人难得接触到纯自然的事物了。这一切都使人在心灵脱离自然界的同时,在肉体上、在生命底蕴上也开始脱离自然界。
这两种脱离使人类很快感觉到生存危机的迫近、人类象一棵被从土壤中拔出的树,当他从洋洋自得中清醒过来时,他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之间的距离已经使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一种向自然界回归的情感开始在人类心中萌生。
保护自然界的“绿色和平”组织,在世界各地举起了警告并反对那些为满足一己欲望而破坏自然界的行为的旗帜。世界各国纷纷建立起环保部门。如果说这些保护自然的行为还是出于人类自身生存保障的选择,那么这一行为中逐渐增长起来的,对自然界自身价值的发现则带有超越自我的审美因素了。
人类心灵中向自然界回归的情感,首先来自对自我的自然属性的觉醒和对这一自然属性的丧失趋势的警觉。
人类对自我的自然属性的觉醒突出地表现为对文艺复兴以来,从西方世界发展起来的人道主义僭妄的否定。这一否定的矛头直接指向人道主义的核心:人为世间主宰,有权凭自己的欲望决定自然界中其它物种的生死存亡。
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在1967年曾画过一幅名为捕杀金枪鱼的油画。画面中有两条大金枪鱼被两个人用长矛和短刀戳死。耐人寻味的是,与垂死的金枪鱼融合成一体的,还有两个垂死的人。这种构图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那被杀的金枪鱼和同它们一样被杀的所有动物实际上是人类的兄弟。
人与自然一体,这是人类自然属性的基础。人道主义在其兴起的初期,针对中世纪宗教势力压制人的肉体欲望而倡导的追求肉体快乐是人的自然权力的价值取向,在后来片面地发展成为满足人类欲望而剥夺自然界其它物种的生存权力的灾难性行为。这种行为导致今天地球物种的大规模灭绝。哈佛大学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在1992年2月发表于英国卫报上的文章中估计:“每年至少有5万个物种,即每天140个,由于它们的热带雨林栖息地的毁灭而灭绝。”
今天,人类对于地球物种大规模灭绝这一后果中自己应负的责任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这种自我批判的精神正是超越狭隘的人道主义的出发点。
1991年12月2日,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审判大会。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南朝鲜总理郑元植、意大利海洋水产部长费迪南多法希亚诺、美国渔业厅长威廉福克斯等7人,因对大量屠杀海豚等海洋动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受到动物权利国际法庭的缺席审判。(法制日报1991124)
诸如此类的事件日益增多,这显示出人类与自然一体的意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这种基于自我生存保障而产生的保护自然的运动推动下,人们还进一步逐渐发现自然对象自身的价值。这种价值不再是对人的价值取向的归顺,相反,人们越来越多地把以往用以证明... -->>
第四编
人类与自然界关系史中审美意识的发展
第八章狩猎和农耕时期
虽然人类已经有了百万年的历史,但他的整体心灵与自然界这一对象关系中的审美意识,却是近十几年中才作为一种逐渐明确的整体感悟萌发出来。今天,它还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但这一萌发是人类与自然关系史千百万年孕育的结果。剥开厚厚的历史积淀,我们可以看到,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人类整体心灵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怎样经历了蒙昧的原始时代,又怎样经历了半蒙昧的农耕时代而进入确立自我的工业时代,以及目前超越自我的审美意识开始觉醒的后工业时代初期。
相对于人类引为自豪的各种成功,人类心灵与自然对象关系中的审美意识觉醒得如此晚近,这意味着人类才刚刚开始步入心灵的成熟期。
如果你感到这对人类自尊感来说是难以接受的,那我们不妨共同回顾一下人类心灵与自然对象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希望在结束这一回顾时,你不会为人类对自然对象的审美意识觉醒得如此晚近而惭愧,相反你在超越以往的人类自我意识之后,会为人类终于开始步入对自然对象的审美境界而自豪。
一
我之所以把原始时代的人类心灵与自然对象之间的关系称为蒙昧时代,是针对当时人类对自我意识的不觉悟而言的。这里的自我意识是指在与自然对象之间的关系中,人类对自身位置与价值的确认。蒙昧在这里不是作为贬意词使用的,正象后来人类在工业社会中自我意识的确立也并不具有褒意一样。它只是对人类心灵与自然对象关系史中特定发展阶段的客观表述。
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中,这一蒙昧时代,同时也是人类自我意识在人类求生存斗争中逐渐萌生的时代。在人类这一物种逐渐脱离动物行列向独立于自然的位置进化的每一步中,都印刻着他一次次背叛自然规定性,一点点建筑与自然对抗的自我城堡的标志。
正象圣经尹甸园的故事所比拟的那样,人类的产生,与其说是自觉的选择不如说是被迫的奋斗,而这一奋斗本身就意味着对于每一种动物都生死遵循的自然规定性的超越,或者是对这一规定性内含的特化趋势的超越。
当地球的冰川运动把人类祖先从天堂般的大树上逼到地面上来时,它在所有的动物中是最无能和处境最艰难的可怜的“低能儿”它没有善于奔跑的四蹄,也没有善于撕咬的利齿,要弥补肢体的缺欠,在严酷的竞争中生存,它只有利用身外之物这唯一的选择。
这种选择在生物发展史中是少有的,而人类的祖先更在这一选择的持续性和广泛性上超过了所有动物。
几乎除人之外的所有生物都仅仅依靠造化赐给它们的肢体功能,适应着生存环境的变化。如果环境变化的周期给它们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它们会在成百上千代的繁殖过程中靠适应性遗传逐渐使肢体功能向着生存需要的方向演变,如果环境的变化发生得太突然,象六千万年前恐龙所遭遇的那样,生物就会因无法改进其肢体功能以适应环境而灭绝。
一般动物的大脑功能,被紧紧地束缚于它的肢体功能所能适应的对象及环境中,它们被自然选择的规定性圈在特定环境内形成的某种食物链里充当一个始终不变的环节。因此,可以说它们在成功地适应了环境后就成了特化的产物。
人却冲破了自然为它安排的天地,挣断了他应归属的食物链。当他用手拿起石头和木棒求生存时,他的心灵就走上了同无限深广、无限丰富的对象世界相融合的道路。
地球上没有哪一种生物在与对象世界关系的深广和丰富程度上能同人类相比,人类也因此超越了他原来从属的特化的生存方式和天地,获得了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但在原始人的心灵中,这种无限发展的前景是极其暗淡和渺茫的。这不仅仅表现在他们使用的工具的粗陋和原始,更在于他们对于自身独立于大自然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的犹疑和惶惑。
当他们用石器或削尖的木棒猎得野兽时,他们不敢相信这完全是靠他自己的技能获得的收获。
他们以为这是大自然对他们的恩赐,他们以为这是野兽自愿的献身。
他们还没敢把自己看作高于野兽的,有着主宰力量的主人,在他们心目中,野兽是兄弟甚至是母亲。
这种观念在今天仍然过着原始狩猎生活的部落民族中依然保留着。
印第安高卓族的猎人把打死的鹿放下来的时候,使它的后腿朝东。在它的嘴前面供一只碗,碗里盛着各种各样的食物。猎人们轮流走到死鹿跟前去,用右手抚摸它,从嘴一直摸到尾巴,向它道谢,它允许人们打死它。
“安息吧,大哥哥!”他们这时候这样说。
巫师也向野兽致辞说:
“你送给了我们你的角,因此我们感谢你。”(人怎样变成巨人的伊林著)
我们茹毛饮血的先人就这样虔敬而卑微地以野牛、麋鹿的兄弟儿孙的身份依偎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虽然他们已经走出了“伊甸园”走出了以树丛攀援为限的自然规定性的囚笼;虽然他们通过改变自然物以满足欲求并由此踏上了心灵与无限深广丰富的自然对象相融合的道路。但他们并没有一劳永逸地挣脱自然的锁链,在他们的前面,还有许多囚笼的栅栏等着他们。这些囚笼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坚固。每个囚笼都是一个特化的陷井。在原始社会漫长的发展岁月中,在原始人群一步步走出“自然母亲”的怀抱,追求独立的过程中。每一个囚笼里都有一些被永远监禁的特化的牺牲,成为向现代伸展的人类发展之途的铺路石。
今天在北极圈内过着渔猎生活的爱斯基摩人就是这样一群特化的种族。
原始人是大自然的乞讨者,他的一切精力都用在裹腹存生而进行的苦斗中。他虽然会歌舞、会画画和雕刻,但这些歌舞、绘画和雕刻大都是用来祈祷的巫术形式。在出猎前,他歌舞一番,希望这会保证狩猎中的收获;他在洞穴中画各种动物的形象,在其中一些动物身体的要害部位画上投枪、石斧刺中或砍出的伤口,这分明也是一种咒语的形象表现。如果可以把原始人的歌舞、绘画和雕刻等看作是艺术,那它还不是记录和表现了审美感悟的美的产品。原始人还没有获得超越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物欲窄隘性的能力和自由。
尽管原始艺术不是作为审美感悟的记录和表达被创造和欣赏的。但它却是后来人类成熟期的一切审美艺术的初始,它孕含了无限的发展可能。这种初始状态中的纯真、幼稚是成熟期的人类在情感上溯本归原的对象,因此它虽然在当时并不是审美的产品,今天却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
二
在第四纪冰川时期结束后,寒冷统治的大片冻土地带渐渐向北方退去。原来靠北方鹿为生的浑身披满兽皮的猎人中,有一群没有随着冻土和北方鹿一道迁移,他们勇敢地迎接了温带森林的挑战,成为森林和森林边缘的茂盛草原上新的猎人和采集者。
狩猎是部落中男子们的专业,而采集则由妇女承担。野兽可不象浆果或野生谷物那样容易获得,因此在这一时期的部落中,贡献最大的是妇女们。她们最伟大的贡献还不在于较可靠的采集收获,而在于这种采集活动中蕴含的人类史上伟大的飞跃——农业生产。
在千百年不断重复的、随季节而变化的采集活动中,人们逐渐了解了春天的种子与秋天的果实之间的关系。当人们开始有目的地把种子播撒在用火烧过并用木棒掘出小洞的土地中时,他实际上是在一个空前的层次上确定了自我在大自然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一个猎人带着弓箭和投枪走进森林时,他对自己能否得到猎物甚至能否活着回来是毫无把握的,狩猎是一项危机四伏、朝不保夕的活动,对原始人来说尤其如此。这种不确定性甚至使我们很难把当时的狩猎算作是生产活动。但是一个农民在春天把种子播种下去后,他对于秋天的收获的把握程度,比起猎人来就大多了,而且播种活动中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也要比狩猎活动大多了。
农业使人类初步确立了自我对自然对象的支配权力和独立性。在农民和牧民的心目中,他的自我形象要比猎人更为高大,而他所敬畏的神灵则比猎人的数目更少、对象更集中。猎人每天出猎前和猎归后都要进行祈求神佑的仪式,而农牧民则只在一年中几个和播种收割、迁移游牧有关的日子进行规模更大、形式更完整的祈神活动。在原始猎人的神谱中,神氏不计其数,而且形象也多是纯自然的、一个部落若认定熊是他们的保护神,那么这个神就直接被描绘成熊的形象。但在农牧业社会中,神的数目不但大大减少,而且被赋予了人的形象,开始时多是半人半兽,就象埃及人的人面兽身神像或兽面人身神像,后来干脆全部变成了人形。这意味着人不仅在自己能够直接支配的对象世界中认识到主人的优越性,而且在不能支配的对象世界中预先约定了主人的位置。
在农业社会时代,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程度的提高,同他的心灵与对象世界融合的深度与广度的增值成正比。心灵与对象世界的融合以人对于自我独立性、能动性的意识为前提。当原始猎人把自我看作是野兽的兄弟甚至是野兽的子孙时,自然世界还没有成为他的对象世界。在他的眼里,人和整个世界的关系是浑沌一团的,还没分成他和它这两个对立的部分,原始人恭恭顺顺地依偎在自然界的怀抱中,不敢做任何自觉的对抗行动,在这浑沌一团的关系中是没有追求与对象世界相融合的必要的,因为这里只有我们而没有它们。对于原始部落,真正的敌人不是野兽而是其他部落的同类。
物欲,在以往的历史中一直是推动人类前进的根本力量。不管原始人多么畏惧和自卑,发自本性的物欲仍顽强地驱使他为满足欲望而一声比一声更坚定、更响亮地向自然宣战。
原始猎人只能与单个的或一小群一小群的野兽称兄道弟。而牧人则可以把成百上千只牛羊看作自己的财产,农民就更加“狂妄”他所依赖的是比猎人更为宽广无限的天与地。在猎人心目中是绝不会产生一个主宰天地万物的神——上帝的。犹太人之所以敢于把自己看作是受上帝之托主宰大地所有生物的“管家”一是因为他们从游牧民变成了定居的农民,二是因为他们从更为富强的农业大帝国巴比伦和埃及那里看到耕种者相对于世间万物的力量和尊严。
农业社会的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是犹豫和迟疑的。他们能够支配的自然对象虽然比原始猎人有了极大的扩展,但这也使他们看到更巨大、更难控制的自然对象。他们一方面为自己能够随意支配一些自然对象,能够在比原始猎人更广泛的领域中拖展自己的创造力而感到人的自豪;但另一方面又为那些更巨大、更难以控制的自然对象所慑服。他们还不敢象后代人那样把这些自然对象看作是终将被认识、被掌握和控制的对象。在农业生产赖以存在的气候现象及可造成巨大灾难的地质运动和社会运动面前,他们象原始猎人面对一头野兽时一样,把它们想象成有意志有灵魂的神或者是受这些神指挥的。这种不彻底的自我意识导致了农业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神授权力的观念。神话是当时人类增强自信心的手段,也是间接地确立自我意识的支柱,因为神往往被看作是站在人类一边的救主,神实际是人们渴望中的自我的象
征。
由于农业时代人类通过物质手段所能支配的自然对象,在范围和种类上都是极有限的一小部分。因此,这时的人类虽然不象原始猎人那样紧紧地依偎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但仍然是跪拜在自然面前的乞丐。他心目中神化的自然就是乞讨衣食的对象。他不再象原始人那样直接向自然物本身祈祷,而是向管理自然物的神祈祷。但这种依附性仍然不可抗拒地抑制着人的自我意识。
虽然这时人类朦胧中感觉到自然与他之间的对象关系,但强烈的依附心理迫使他通过神话把自然和自我重新混成一团,他还不敢断然宣布自我的独立和主宰地位。
但物欲仍然催促着人们,沿着通过物质手段改造自然对象以满足自我需求的道路发展着人类的文明。
在漫长的农业时期,人类已经在陆地的大部分地方造出了一个人的世界。当人类作为猎人和采集者在大地上东游西逛地迁涉时,他与自然对象的结合仅限于自然世界生产出的产品,如野兽和可食用的植物。他除手中的石器和投枪、弓箭外很少有什么产品,这些产品还构不成人的世界。
农业却使人稳固地定居在一切适于耕种的土地上,最初是在少数几个大河流域,例如尼罗河的埃及人、两河流域的巴比伦人、恒河的印度人和黄河长江的中国人。与大地、河流及大海的稳固结合是建立在人通过物质手段征服自然对象的能力之上的。这种能力在征服过程中是通过各种人造物的生产和使用实施的,这些人造物包括繁华的城市、庞大的船队、贯通江湖的大运河、如蛛网般遍布大地的水渠和横亘千里的长城。这一切同一望无际的各种庄稼改变了陆地上大部分的自然原貌,形成了一个人的世界。农业社会是人类在通过物质手段与自然对象相结合的历史中创造的第一代人的世界,它是人类通过物质手段与自然对象的结合在深度和广度上空前增值的结果。同时,这个结果也为人类通过心灵途径追求与自然对象的融合提供了一定的自由和需求。
首先农业生产使人类的生活资料有了剩余,使一个人的劳动收获除供他及家人消费外还可以拿出一部分提供给社会,这就为一部分人脱离繁重的物资生产提供了可能,尽管这种可能是靠国家暴力强行实现的,但使一部分人专职从事通过心灵的途径追求与自然对象的融合,这对于人类整体来说确是一个具有伟大建设性意义的进步。这一部分人象人类整体存在中的最敏感的神经细胞,把整体在通过物质手段与自然对象相结合时得到的感觉升华成心灵与对象融合的感悟、并用各种艺术形式加以记录和表达,从而产生了农业社会文明中大量赞美自然的艺术产品。如果我们把它同原始时代的绘画及歌谣相对照,可以看出其中出于物欲目的巫术祈祷的成分明显地减少了,而超越物欲的心灵与对象的融合中获得的感悟成分则明显地增多了。
第九章工业化时期
一
物欲象一个吹气球的孩子,把人类为满足欲望而建造的人的世界吹得越来越大,而这世界越大,剩余产品就越多。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占有这些剩余产品,以实现超过一般人的物欲享受。人类与生活资料之间的关系和其它动物与“生活资料”之间关系的差别,在于前者可以通过许多形式消耗远远超过自身肉体基本需求的生活资料。首先在吃的方面,人类的食谱几乎是其它所有动物食谱的总合。其次是穿,其它动物只有自然赋予它的一身皮毛,而一个能够满足欲望的人却可以占有成百上千套各类服装。另外,在住和行上也是一样。人一旦走上了通过改变自然事物的形态以满足物欲需求的道路,就为自我的物欲提供了无限膨胀的营养和刺激。农业社会的物资生产主要靠人自身的能量,其次是牛、马、驴等大型动物的能量,再就是少量的风力、水力及木材和更为稀少的煤炭的能量。这种耗能方式和范围持续了一万年左右,终于被人类追求物欲满足的努力所突破。
“农民在不知不觉中从羊毛手工针织挣点额外收入转变为专业化的家庭纺织作坊,并从这样的作坊又继续发展为纺织工业的大机器生产,有些棉毛商逐渐变成棉毛产业家。”(人,这个世界佩克库西著)产业家可以出售的棉毛要比作坊主多几百倍。
通过出售剩余产品,可以获得能购买一切产品的金钱,金钱甚至可以通过雇佣的关系买到产生所有可出售的产品的母机——人,进而组织更大规模的生产,获得更多的剩余产品。这个过程象滚雪球一样给推动它的人带来越来越多的利润。
十七到十八世纪,这一追求剩余产品带来的利润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英国大规模展开了。以往靠人力的手工作坊难以满足大工厂对动力的需求,而且陈旧的纺织机也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于是“珍妮机、蒸汽机、工厂和煤矿,在十八世纪末的英国已经象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兴盛起来,(人,这个世界)”这种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给英国带来毛纺产品的大量剩余,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
英国很快富强起来,差不多整个欧洲都步其后尘,以大器械工业生产代替了原来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在后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中,进入工业社会的西方国家四出征略,用枪炮舰船征服了东方的农业帝国,非洲和美洲的半渔猎、半农业的部落。整个世界就这样在隆隆的炮声中,在滚滚的硝烟里被拖入了工业时代。
原始猎人虽然改变了自然石块和木棒的形态,从而制造了工具,但他完全凭借自身肌肉的能量;农民制造了更复杂的工具,还改变了大地的原貌,但他依靠的仍然是肌肉的能量——他自己的和他的牲畜的;工业机械的主人第一次大规模地使用来源于自然物质的能量——首先是煤,然后是石油,再进一步就是今天越来越普及的核燃料以及太阳能。
对剩余产品的追求使人找到了用自然能量驱动的工业机械,而工业机械又反过来诱发人们对剩余产品更大的欲求,于是这个过程循环往复,工业社会以几十倍于农业社会的速度扩展着、强化着人的世界。相对于农业社会主要以木石构成的那个人的世界,主要以钢铁构成的工业社会的人的世界要强大有力得多了。它对于自然对象的改造征服的能力使它的主人自信,可以彻底摆脱神佑而独自主宰自然对象。当初是上帝把他赶出了伊甸园,现在该他把上帝赶出伊甸园了。
对于徒步奔跑的原始猎人,他周围几十公里以外就是他难以了解、难以掌握和难以驾驭的属神的世界;而在骑马驾车或摇桨划船的农业社会的人们眼里,高高的大山,难以行船的大洋和只能仰望的蓝天都是上帝或众神的天地;但工业社会中的人们却开动火车、轮船和飞机把归我所有的印章铺天盖地戳满了整个地球和周围的空间。
文艺复兴时的哲学家和艺术家们第一次开始向上帝讨还人的权力,到了尼采的时代,他竟高喊着宣布:“上帝死了”人代替上帝成为他生活的自然界的主宰,上帝被逐出伊甸园,世界上也就不再有伊甸园了。上帝给伊甸园立下的基本法则是所有的生物都平等地生活在其中,虽然亚当是动物之首,但他和动物之间的关系正象今天幼儿园里的儿童和幼儿园墙上画着的动物一样是兄弟姊妹,有着共同的情感和语言。但现在这个掌握着工业机械的兄弟,虽然在外表上比原始猎人文雅得多,但屠杀起“伊甸园”的邻居来却更加利落和残忍。原始猎人还是怀着敬畏的心情迫于生计而杀死他的“兄弟”而现代人却眯着鄙视的眼睛为了金钱甚至为了消遣寻欢和变变口味去枪杀动物。这种以主人自居的掠夺行为被人类施加在他所能改造的一切自然对象身上。
工业社会以空前的能量消耗满足着对剩余产品的需求。这种消耗象一头比拉伯雷小说巨人传中的巨人更庞大得多的巨兽,一面不停地吞吃着自然界中一切可以作为能量和生产资料的物质,一面排泄出大量毒害自然界的废物。
农业社会在其近万年的历史中为地球留下几处沙漠和盐咸地;工业社会却在其短短的不满二百年历史中把地球掠夺和破坏得千疮百孔。
人类在自我强大的力量中建立起空前的自信。以往那种包含在宗教中的,对自然对象的富于情感的主观意想被当作愚昧抛弃了,代之而来的是冷冰冰的,仅仅把自然对象当作可以通过物质手段加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的技术观念。这种观念及以上那些掠夺和破坏建立起来的人的钢铁世界,有一个好看的道德招牌明晃晃地悬挂在大门前,招牌上写着:“人道主义”(这里所说的人道主义指的不是我们中国人习惯的与“仁”相通的人道主义,而是西方世界自文艺复兴时起高举的与中世纪的神权相对抗的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是相对于从前的神道主义提出的,它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后的“独立宣言”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以来,它一直被高举着做为人类奔向理想的旗帜。现代工业为人类铸就了钢筋铁骨,人类就以此为支撑,自信地站在与自然界相对立的位置上,把自然界真正当作客观存在的对象去看待。他明确地认识到他与它之间没有可以通过情感和意志间接沟通的神灵,而技术则可以使他的情感和意志——最终归结为欲望——在它的身上造成变化,使它为他的欲望服务。随着技术的发展,他越来越相信自己对于自然的支配权力,他开始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界的第二个造物主,而对于这个新造物主的信念就集中体现在人道主义中。
人道主义的核心是以人的利害得失作为衡量自然对象价值的标准,以人的目的去规划他所能支配的世界。人道主义是人类自我意识发展中在自誉自爱的情感方面达到的顶峰。时至今日,人类(主要是工业化的西方)已站在这顶峰上得意洋洋了上百年,他已开始认识到这座山峰实际是他搬起来砸自己脚的一块巨大而美丽的石头。他之所以有了这一认识,是因为工业化对自然界的破坏已经开始危及他自身的生存;他的脚已经被那块巨石砸得流出了鲜血,这鲜血就是人类源于自然的生命底蕴和这底蕴赖以滋生的自然界。
二
人类在运用工业大机器生产追逐物欲满足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走上了危及自我存在的道路。人类象一棵怪异的树,他能摆脱扎根其中的土地(自然界)的束缚,靠着自己掌握的劳动本领按照自己的心愿剥夺着土地,扩大着自己的领地。可是有一天他悲哀地发现,自己的生存无论如何是离不开那块土地的,而这时,那块土地已被他剥夺得几乎无力继续滋养他了。今天人类面临的土地、水、空气、能源等许多方面的危机都是这样造成的。当人类作为猎人和农夫依偎在自然界怀中或跪拜在自然界面前时,他因没有能力确立自我独立于自然界的地位,而无法做到对象化地去认识自然界。他对自然界的意识是浑混不清的,这种缺欠被他用神话弥补了。在从原始猎人到农民这漫长的岁月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自然界的距离在缓慢地拉开,人在逐渐地睁开对象化的眼睛并越来越大胆、越来越客观化地看待自然界。而当人一旦掌握了现代大工业机器后,他便千里马般地远离自然而去,迅速地建立起庞大的属于他自己的世界。这时他虽然已经站在了自然界的对立面,但他还不屑于把自然界看做是平等的对象,他用过多的赞美把自我高高举起在自然界之上,以君临一切的目光看着本来与人类平等生存的其它生物。在这样的目光中,自然界的价值仅在于可以用来满足人的欲望。
而人类的欲望又是这个世界有生命存在以来最具破坏力的可怕的怪物,它会不断地潮涨和变化,而且它的破坏力不仅要施加在被它改造的对象上,最终还要施加在被它驱使的人类身上。
一般生物的欲望仅限于食、居、性,而且欲望的对象也往往是千古不变的。而人类却不同,他在前三种欲望基础上还增加了许多社会属性的欲望,例如名誉、权力等。尤其是他用来满足欲望的对象几乎是无止境的,到目前,纯自然的产品已无法完全满足数量众多的人类,于是在吃、穿、居、性这些基本方面,人类越来越依靠所谓人造的产品来满足自我那难填的欲壑了。
在食物上,人类用化肥增加粮食的产量,用生长素增加禽畜的产肉量;在穿着上,自然界生长的纤维已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人类就用各种化纤布或人造革做补充;在行动上,骑马已成为少数人的特权、步行则成为锻炼的手段,汽车、飞机和轮船代替了人的双脚和双手也代替了马和牛;在居住上,大城市除了模仿自然的假山、人造水池和人工培植的树木外,巨大的钢筋水泥建筑已使城市人难得接触到纯自然的事物了。这一切都使人在心灵脱离自然界的同时,在肉体上、在生命底蕴上也开始脱离自然界。
这两种脱离使人类很快感觉到生存危机的迫近、人类象一棵被从土壤中拔出的树,当他从洋洋自得中清醒过来时,他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之间的距离已经使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一种向自然界回归的情感开始在人类心中萌生。
保护自然界的“绿色和平”组织,在世界各地举起了警告并反对那些为满足一己欲望而破坏自然界的行为的旗帜。世界各国纷纷建立起环保部门。如果说这些保护自然的行为还是出于人类自身生存保障的选择,那么这一行为中逐渐增长起来的,对自然界自身价值的发现则带有超越自我的审美因素了。
人类心灵中向自然界回归的情感,首先来自对自我的自然属性的觉醒和对这一自然属性的丧失趋势的警觉。
人类对自我的自然属性的觉醒突出地表现为对文艺复兴以来,从西方世界发展起来的人道主义僭妄的否定。这一否定的矛头直接指向人道主义的核心:人为世间主宰,有权凭自己的欲望决定自然界中其它物种的生死存亡。
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在1967年曾画过一幅名为捕杀金枪鱼的油画。画面中有两条大金枪鱼被两个人用长矛和短刀戳死。耐人寻味的是,与垂死的金枪鱼融合成一体的,还有两个垂死的人。这种构图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那被杀的金枪鱼和同它们一样被杀的所有动物实际上是人类的兄弟。
人与自然一体,这是人类自然属性的基础。人道主义在其兴起的初期,针对中世纪宗教势力压制人的肉体欲望而倡导的追求肉体快乐是人的自然权力的价值取向,在后来片面地发展成为满足人类欲望而剥夺自然界其它物种的生存权力的灾难性行为。这种行为导致今天地球物种的大规模灭绝。哈佛大学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在1992年2月发表于英国卫报上的文章中估计:“每年至少有5万个物种,即每天140个,由于它们的热带雨林栖息地的毁灭而灭绝。”
今天,人类对于地球物种大规模灭绝这一后果中自己应负的责任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这种自我批判的精神正是超越狭隘的人道主义的出发点。
1991年12月2日,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审判大会。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南朝鲜总理郑元植、意大利海洋水产部长费迪南多法希亚诺、美国渔业厅长威廉福克斯等7人,因对大量屠杀海豚等海洋动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受到动物权利国际法庭的缺席审判。(法制日报1991124)
诸如此类的事件日益增多,这显示出人类与自然一体的意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这种基于自我生存保障而产生的保护自然的运动推动下,人们还进一步逐渐发现自然对象自身的价值。这种价值不再是对人的价值取向的归顺,相反,人们越来越多地把以往用以证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