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明教下 (1/2)
燕子小说网 www.yanzitai.com,大宋帝国征服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大宋宣和二年三月廿五。甲子。西元1120年4月24日
三月底的泉州。正是刺桐树落花的时节。红艳似火的刺桐花落的满街满巷。无数蝶形的落花遮盖了港口和道路。如条条红色的的毯覆盖了整座城市。在大食商人的嘴里。从来就听不到泉州二字。只有刺桐港才是他们心目中的光明之城。
外国商人的称赞。往往就是喜欢看着四夷来服的大宋官员的动力。泉州的寅宾馆、同文馆建的富丽堂皇。让四海宾客乐而忘归。而城中的刺桐树。也是每一任知州上任后。必定要大加栽种----依着不知从何时起的传言。若是泉州知州每年不亲手种上两颗刺桐树。当年的泉州海贸必然不顺。而知州的官途也必然顺利不起来。
泉州知州蔡桓便是刚刚从泉州港最大的支港石渚港。按照惯例亲手种了两棵刺桐树后。走在回城的路上。前方有一众旗牌官。骑着马在前喝道。而后面又有两队护军守卫。一行车驾把来往于途的行人逼到了路边。马蹄声声。蔡桓的座车便在空旷的大路正中。轻快的向府城行去。
蔡桓是大观年间的进士。不过十来年的时间。便爬到了泉州知州的位子上。升官速度虽比不上一甲中的三位。但在同年的三百多进士中。也是能排进前二十名的。
但蔡桓并不知足。区区一个知州。在大宋成千上万。根本算不上什么。不能以金紫裹体。做官还有什么意思。大府这称号。哪有相公二字好听?
不过当今之世。要想升官。必须要有钱。俗谚说的好。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蔡桓他直秘阁做过。现在的官位比通判还要高一等。再想升官。至少要从万贯起跳。俄若是想升到执政。手上少说也的有个几十万贯。
几十万贯啊。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挣到。蔡桓想着。抬手敲了敲车门的玻璃。不知这辆车能卖多少钱?
他所乘这辆轻便四轮马车。有着能供三人并坐的厢轿。松木打制的车身被一层层大漆涂过。黑的发亮。宛如一具精致的漆器。透过由一块块巴掌大的玻璃镶成的车窗。道路两侧的景物清晰可辨。不知东海的工匠用了什么手段。让这辆车行的极稳。就算走在坑坑洼洼的路面上。也不会有太大的颠簸。此车虽没有多余的装饰。但工艺已是妙至毫巅。若是拿到京中去卖。万贯钱钞唾手可的。
不过才万多贯的马车就想把我打发掉。未免太瞧不起人了。蔡桓冷笑着。用指甲在车门上划出一道道印子。四月初一。还是照着原定计划发文东海王。这是你逼我的!
一切都是东海人的错。独占了海上贸易还不说。还想把手伸进高利贷业。光想着自己赚钱。也不想想。别人也要吃饭!
泉州的海商。向来是高利贷业者最佳的放贷对象。尤其是这几年。随着航海技术的大发展。原本号称九死一生的远洋贸易已经越来越安全。同时有着东海战舰的保护。从东海到南洋。海商们也不需要再担心海盗的出没。把钱借给海商。过上一年。便能翻上一倍到两倍。而且海商们最讲究信用。还款依时。比起借给那些穷棒子要强上百倍。
所以泉州城中的富室。都赶着把钱借给海商。连州县里的公使钱。都是拿出去放贷----仗着官身。没有哪个海商敢拖欠官府的钱。就算出了意外。能当先理赔的。官府总是排在第一----这笔投入。每年都能给泉州州中上下百十名官吏。带来十多万贯的利钱。而知州。总能拿到其中最大的一份----至少五六万贯的收入。
蔡桓对这笔钱眼馋了很久。去年初。他费尽了心思和家当。买通了执掌号称东南小朝廷的应奉局的朱朱太尉。才坐上了现如今的这个位子。他本准备在任期内。甩开膀子大捞上一笔。但东海开办海事钱庄的消息去如同当头一棒。让他措手不及。海事钱庄不但包办了飞钱的业务。同时还把手伸进了海商的高利贷中。向钱庄借钱。不过五分年利。而旧日的高利贷。却至少是倍利。虽然海贸所的至少是三四倍的利润。但能多赚一点。海商们当然是求之不的。
有了海事钱庄。很明显的。从今以后不会再有哪家海商会去借高利贷----尤其是官府的高利贷。若是路中派人下来查账。又或是新官来交接。都会不顾契约日期。强逼着海商们出手家产来还钱。因此而倾家荡产的。不比旧年借了青苗贷的农户少---泉州州中官吏十几万贯的利钱。自然也不会有了。
东海海商的年节孝敬不过加起来也不过四五千贯。不及公使钱放贷所的的十一。这么点钱。家里的老小都养不了。更别说再去博朱太尉的欢心。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
大宋宣和二年三月廿五。甲子。西元1120年4月24日
三月底的泉州。正是刺桐树落花的时节。红艳似火的刺桐花落的满街满巷。无数蝶形的落花遮盖了港口和道路。如条条红色的的毯覆盖了整座城市。在大食商人的嘴里。从来就听不到泉州二字。只有刺桐港才是他们心目中的光明之城。
外国商人的称赞。往往就是喜欢看着四夷来服的大宋官员的动力。泉州的寅宾馆、同文馆建的富丽堂皇。让四海宾客乐而忘归。而城中的刺桐树。也是每一任知州上任后。必定要大加栽种----依着不知从何时起的传言。若是泉州知州每年不亲手种上两颗刺桐树。当年的泉州海贸必然不顺。而知州的官途也必然顺利不起来。
泉州知州蔡桓便是刚刚从泉州港最大的支港石渚港。按照惯例亲手种了两棵刺桐树后。走在回城的路上。前方有一众旗牌官。骑着马在前喝道。而后面又有两队护军守卫。一行车驾把来往于途的行人逼到了路边。马蹄声声。蔡桓的座车便在空旷的大路正中。轻快的向府城行去。
蔡桓是大观年间的进士。不过十来年的时间。便爬到了泉州知州的位子上。升官速度虽比不上一甲中的三位。但在同年的三百多进士中。也是能排进前二十名的。
但蔡桓并不知足。区区一个知州。在大宋成千上万。根本算不上什么。不能以金紫裹体。做官还有什么意思。大府这称号。哪有相公二字好听?
不过当今之世。要想升官。必须要有钱。俗谚说的好。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蔡桓他直秘阁做过。现在的官位比通判还要高一等。再想升官。至少要从万贯起跳。俄若是想升到执政。手上少说也的有个几十万贯。
几十万贯啊。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挣到。蔡桓想着。抬手敲了敲车门的玻璃。不知这辆车能卖多少钱?
他所乘这辆轻便四轮马车。有着能供三人并坐的厢轿。松木打制的车身被一层层大漆涂过。黑的发亮。宛如一具精致的漆器。透过由一块块巴掌大的玻璃镶成的车窗。道路两侧的景物清晰可辨。不知东海的工匠用了什么手段。让这辆车行的极稳。就算走在坑坑洼洼的路面上。也不会有太大的颠簸。此车虽没有多余的装饰。但工艺已是妙至毫巅。若是拿到京中去卖。万贯钱钞唾手可的。
不过才万多贯的马车就想把我打发掉。未免太瞧不起人了。蔡桓冷笑着。用指甲在车门上划出一道道印子。四月初一。还是照着原定计划发文东海王。这是你逼我的!
一切都是东海人的错。独占了海上贸易还不说。还想把手伸进高利贷业。光想着自己赚钱。也不想想。别人也要吃饭!
泉州的海商。向来是高利贷业者最佳的放贷对象。尤其是这几年。随着航海技术的大发展。原本号称九死一生的远洋贸易已经越来越安全。同时有着东海战舰的保护。从东海到南洋。海商们也不需要再担心海盗的出没。把钱借给海商。过上一年。便能翻上一倍到两倍。而且海商们最讲究信用。还款依时。比起借给那些穷棒子要强上百倍。
所以泉州城中的富室。都赶着把钱借给海商。连州县里的公使钱。都是拿出去放贷----仗着官身。没有哪个海商敢拖欠官府的钱。就算出了意外。能当先理赔的。官府总是排在第一----这笔投入。每年都能给泉州州中上下百十名官吏。带来十多万贯的利钱。而知州。总能拿到其中最大的一份----至少五六万贯的收入。
蔡桓对这笔钱眼馋了很久。去年初。他费尽了心思和家当。买通了执掌号称东南小朝廷的应奉局的朱朱太尉。才坐上了现如今的这个位子。他本准备在任期内。甩开膀子大捞上一笔。但东海开办海事钱庄的消息去如同当头一棒。让他措手不及。海事钱庄不但包办了飞钱的业务。同时还把手伸进了海商的高利贷中。向钱庄借钱。不过五分年利。而旧日的高利贷。却至少是倍利。虽然海贸所的至少是三四倍的利润。但能多赚一点。海商们当然是求之不的。
有了海事钱庄。很明显的。从今以后不会再有哪家海商会去借高利贷----尤其是官府的高利贷。若是路中派人下来查账。又或是新官来交接。都会不顾契约日期。强逼着海商们出手家产来还钱。因此而倾家荡产的。不比旧年借了青苗贷的农户少---泉州州中官吏十几万贯的利钱。自然也不会有了。
东海海商的年节孝敬不过加起来也不过四五千贯。不及公使钱放贷所的的十一。这么点钱。家里的老小都养不了。更别说再去博朱太尉的欢心。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