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小说网 www.yanzitai.com,嫡女成长实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二姨娘难得的一次表演, 并没有在村子里激起多少波澜。虽有几个老太太窜门时问了一句,老太太亦不过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 “就是舍不得孩子,想要把梧哥留下, 难为她一片慈爱,我便也准了。”
有了小五房开头,村子里好些殷实的人家,都有乘着天气冷,劫道的冻得不成样子,路上反而更太平的这一两个月,用快马将孩子们送出了宝鸡, 如同飞鸟投林一般, 各自投亲靠友去了。只是养得起马的人家毕竟不多,大部分村民还是只能依靠宗房发下来的过冬粮食度日。到了年前,村墙附近的流民渐渐地越来越多,杨家村能够拿出来赈济的粮食却越来越少, 自己的饭都不够吃了, 流民们得到的残羹剩炙,也就渐渐地更少了。仅仅是一个腊月,每日里就有七八名老弱饿死在村墙外头,村里虽然暂时还没有减员,不过两三个老人家自然过身,但这个年还是过得没滋没味的,非但没有祭祖, 就连除夕日,也就是零零落落地响了几挂陈年的鞭炮,就再没有什么响动了。
族长就又派人请老太太到宗房说话,老太太懒怠活动,族长也没有办法,只好又一次屈尊进了小五房的院子,和老太太商量,“还是要把村墙外面打扫打扫,不说也都是老亲戚的住处,现在被人闯进去居住,以后人回来了,我们也不好意思。就说这天气要暖和起来了……若是还像现在这样死人,他们又不掩埋的,一旦起了瘟疫,一村人都要跟着葬送进去了。”
这是正事,也是正理,老太太和王氏都点头,“是该这样。”紧接着问题就来了:要搬运尸体驱赶流民,那就得要起村兵,可一起村兵,粮食消耗必然大增,也所以饥荒持续了半年多,流民聚集在村墙外头,渐渐地成了隐患,族长都没有能够下定决心。
众人又商议了一番,老太太见族长白眉紧蹙,宗子杨海林也是一脸的欲言又止,心知在这样的时候要起村兵,的确就是在往宗房的心头剜肉,便道,“三妞?过来伺候祖母抽一袋烟。”
善桐人在外屋端茶倒水呢,听到祖母一番话,忙碎步进来伺候老太太抽起了水烟,老太太徐徐喷了一口白烟,又指点着善桐,向杨海林道,“就是这丫头,往西安去看她舅舅,回来的路上还遇了险……这件事虽然我们没有张扬,但海林大侄子也该知道吧。”
杨海林便目注善桐,笑道,“听说啦,怪道是您的孙女呢,听说她临危不惧,好机变呢!”
老太太神色不变,又道,“也不是为了勾引你称赞她的——三妞,你把那事儿告诉给你宗房大爷听听。”
善桐便将那匪首和自己的连番对话,又详细复述一番,给杨海林听了,犹豫了一下,又续道,“我听着他们自己有几个人,汉话说得很不清楚,喊话的时候,说的是突厥人的话。就是都拿黑布缠了头脸,也不知道是不是草原上进来抢掠的人,还是只是惯说突厥话的匪徒。”
北戎和大秦在西北打了这么多年,当然也不可能没有交流,会说突厥话的人其实并不少,也并不都是北戎自己的蒙古人。不少亡命徒一旦落草,进入北戎境内,便操起了突厥腔,拿黑布缠了头脸,转身就以北戎的身份来打草谷,这样的事,二三十年前西北是屡见不鲜。杨海林听了,只是惊,却不异。就是老太太都不禁皱起眉,“怎么之前没和我们说!”
善桐看了看杨海林,又看了看族长,声若蚊蚋,“我也没听明白,其实他们说不说突厥话也不算什么,反正都是大马贼……一色都带着的是火铳呢。”
这是以退为进,巧妙地又凸显了马贼群的武力,还是小姑娘真的只是一时疏忽,众人自然已经是懒得去分辨了。杨海林又低头盘算了片刻,征询了父亲一眼,才慢吞吞地道,“若是如此,明年三四月青黄不接的时候,最是难过了……我看从二月起,就起了村兵操练起来吧!说不得,大家都减省些,就是饿着肚子,也把这个难关熬过去再说了。”
于是进了二月,村里家家户户都出了青壮,起了村兵,由那十一个许家的铁卫领着操练了几日,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将流民们都驱散开来,又把一冬倒毙的饥民们草草安葬。又把村墙上的冰给预先凿落了,免得到时候冰雪融化,反而腐蚀木头。——却并不曾随着天气的和暖,将村墙拆卸收藏,反而依旧保持了这样一座堡垒,此后日日上夜,也是一样太阳落山就不许进出。只是这一遭进出的人也少多了:天气一暖,道上就更不太平得多了。就是明知道杨家村已经不是以往那乐善好施的名门望族,依然不断有饥民怀抱侥幸过来试探,从他们口中,村民陆陆续续便知道了:前线战事时断时续,无论如何都说不上是太平,甘肃那边似乎已经要乱起来了——实在是饿死人,能吃的全吃光了……就是种粮都绝了,流民们全涌进陕西来,陕西又偏偏也没有粮食,路上乱得太过分,已经有人卖儿鬻女,易子相食……
就是杨家村的日子也不好过,从组村兵起,族长就联合耆宿们,进各户收缴粮食,言明是宗房‘借’的,实则是将各房的粮库都打扫一空。由宗房派了二爷、二太太做主,各房都出了人帮厨,做起了大锅饭。要紧着村兵们先吃,女眷们落得着的就少得多了,一般的老弱一顿就是一个馒头,除非家里有病人、老人,不然再不许开小灶。
小五房更是严格地执行了这个规矩,因为三老爷、四老爷年纪都上三十,未能入选村兵,善梧等小一辈的年纪又太小了些,因此全家上下,此时竟也不分主仆了,除了老太太偶然能打打牙祭,竟是连王氏都是一顿一个馒头。好在小五房窖藏多的,三不五时,还能借给老太太做饭的名义,多炒几个菜,大家也算是开过荤了。
如此进了三月,厨房里出来的馒头渐渐是越来越小,却是谁都没有抱怨……自从开春以来,一滴雨都没下,麦苗简直都要蔫了,宗房在这个时候把粮食扣得紧一些,大家心里都能谅解的。一村人慢慢地都瘦了下来,三老爷那天还开玩笑,说自己,“还怕中年发福,经过这一番,倒是又精干起来了。”
&... -->>
二姨娘难得的一次表演, 并没有在村子里激起多少波澜。虽有几个老太太窜门时问了一句,老太太亦不过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 “就是舍不得孩子,想要把梧哥留下, 难为她一片慈爱,我便也准了。”
有了小五房开头,村子里好些殷实的人家,都有乘着天气冷,劫道的冻得不成样子,路上反而更太平的这一两个月,用快马将孩子们送出了宝鸡, 如同飞鸟投林一般, 各自投亲靠友去了。只是养得起马的人家毕竟不多,大部分村民还是只能依靠宗房发下来的过冬粮食度日。到了年前,村墙附近的流民渐渐地越来越多,杨家村能够拿出来赈济的粮食却越来越少, 自己的饭都不够吃了, 流民们得到的残羹剩炙,也就渐渐地更少了。仅仅是一个腊月,每日里就有七八名老弱饿死在村墙外头,村里虽然暂时还没有减员,不过两三个老人家自然过身,但这个年还是过得没滋没味的,非但没有祭祖, 就连除夕日,也就是零零落落地响了几挂陈年的鞭炮,就再没有什么响动了。
族长就又派人请老太太到宗房说话,老太太懒怠活动,族长也没有办法,只好又一次屈尊进了小五房的院子,和老太太商量,“还是要把村墙外面打扫打扫,不说也都是老亲戚的住处,现在被人闯进去居住,以后人回来了,我们也不好意思。就说这天气要暖和起来了……若是还像现在这样死人,他们又不掩埋的,一旦起了瘟疫,一村人都要跟着葬送进去了。”
这是正事,也是正理,老太太和王氏都点头,“是该这样。”紧接着问题就来了:要搬运尸体驱赶流民,那就得要起村兵,可一起村兵,粮食消耗必然大增,也所以饥荒持续了半年多,流民聚集在村墙外头,渐渐地成了隐患,族长都没有能够下定决心。
众人又商议了一番,老太太见族长白眉紧蹙,宗子杨海林也是一脸的欲言又止,心知在这样的时候要起村兵,的确就是在往宗房的心头剜肉,便道,“三妞?过来伺候祖母抽一袋烟。”
善桐人在外屋端茶倒水呢,听到祖母一番话,忙碎步进来伺候老太太抽起了水烟,老太太徐徐喷了一口白烟,又指点着善桐,向杨海林道,“就是这丫头,往西安去看她舅舅,回来的路上还遇了险……这件事虽然我们没有张扬,但海林大侄子也该知道吧。”
杨海林便目注善桐,笑道,“听说啦,怪道是您的孙女呢,听说她临危不惧,好机变呢!”
老太太神色不变,又道,“也不是为了勾引你称赞她的——三妞,你把那事儿告诉给你宗房大爷听听。”
善桐便将那匪首和自己的连番对话,又详细复述一番,给杨海林听了,犹豫了一下,又续道,“我听着他们自己有几个人,汉话说得很不清楚,喊话的时候,说的是突厥人的话。就是都拿黑布缠了头脸,也不知道是不是草原上进来抢掠的人,还是只是惯说突厥话的匪徒。”
北戎和大秦在西北打了这么多年,当然也不可能没有交流,会说突厥话的人其实并不少,也并不都是北戎自己的蒙古人。不少亡命徒一旦落草,进入北戎境内,便操起了突厥腔,拿黑布缠了头脸,转身就以北戎的身份来打草谷,这样的事,二三十年前西北是屡见不鲜。杨海林听了,只是惊,却不异。就是老太太都不禁皱起眉,“怎么之前没和我们说!”
善桐看了看杨海林,又看了看族长,声若蚊蚋,“我也没听明白,其实他们说不说突厥话也不算什么,反正都是大马贼……一色都带着的是火铳呢。”
这是以退为进,巧妙地又凸显了马贼群的武力,还是小姑娘真的只是一时疏忽,众人自然已经是懒得去分辨了。杨海林又低头盘算了片刻,征询了父亲一眼,才慢吞吞地道,“若是如此,明年三四月青黄不接的时候,最是难过了……我看从二月起,就起了村兵操练起来吧!说不得,大家都减省些,就是饿着肚子,也把这个难关熬过去再说了。”
于是进了二月,村里家家户户都出了青壮,起了村兵,由那十一个许家的铁卫领着操练了几日,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将流民们都驱散开来,又把一冬倒毙的饥民们草草安葬。又把村墙上的冰给预先凿落了,免得到时候冰雪融化,反而腐蚀木头。——却并不曾随着天气的和暖,将村墙拆卸收藏,反而依旧保持了这样一座堡垒,此后日日上夜,也是一样太阳落山就不许进出。只是这一遭进出的人也少多了:天气一暖,道上就更不太平得多了。就是明知道杨家村已经不是以往那乐善好施的名门望族,依然不断有饥民怀抱侥幸过来试探,从他们口中,村民陆陆续续便知道了:前线战事时断时续,无论如何都说不上是太平,甘肃那边似乎已经要乱起来了——实在是饿死人,能吃的全吃光了……就是种粮都绝了,流民们全涌进陕西来,陕西又偏偏也没有粮食,路上乱得太过分,已经有人卖儿鬻女,易子相食……
就是杨家村的日子也不好过,从组村兵起,族长就联合耆宿们,进各户收缴粮食,言明是宗房‘借’的,实则是将各房的粮库都打扫一空。由宗房派了二爷、二太太做主,各房都出了人帮厨,做起了大锅饭。要紧着村兵们先吃,女眷们落得着的就少得多了,一般的老弱一顿就是一个馒头,除非家里有病人、老人,不然再不许开小灶。
小五房更是严格地执行了这个规矩,因为三老爷、四老爷年纪都上三十,未能入选村兵,善梧等小一辈的年纪又太小了些,因此全家上下,此时竟也不分主仆了,除了老太太偶然能打打牙祭,竟是连王氏都是一顿一个馒头。好在小五房窖藏多的,三不五时,还能借给老太太做饭的名义,多炒几个菜,大家也算是开过荤了。
如此进了三月,厨房里出来的馒头渐渐是越来越小,却是谁都没有抱怨……自从开春以来,一滴雨都没下,麦苗简直都要蔫了,宗房在这个时候把粮食扣得紧一些,大家心里都能谅解的。一村人慢慢地都瘦了下来,三老爷那天还开玩笑,说自己,“还怕中年发福,经过这一番,倒是又精干起来了。”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