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yanzitai.com,白衣胜雪月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秋塘绿裳冷,梦泽晓寒生。
落花逐流水,明月挽清风。
空照花魂归,独留无魄人。
孤萤寂寞挑,一点伤心灯。
——月下观残荷
夏令无字,也无飞花。
每朵花都怀抱属于自己的季节,那么是谁在夏的肩头梦宿,如一只灵飞的蝶,透明的翅子欲张欲阖?
夏之花该是荷吗?那千叶成花的一朵,正在静谧的湖中亭亭,流风里低扬着纱叠的白裳素袂,游丝般浮起幽洌的冷香。她是一盏玲珑的灯,心蕊为月色点燃,引着谁家少年在这如水的凉夜里泛起兰桨,破波而行?水声欵乃,绿影退让,碧云螺髻的美婢挽起千层绿罗,帐中伊人正回眸,嫣然。
夏之花该是荷吗?拔离淤泥七尺的高度,凌波微步。她正举着风盏,啜饮秋第一杯霜露,一霎里脊骨生寒。
夏灯燃在少年荷香四溢的院庭,锣鼓喧嚣,一盏如昼。父亲在那人群中央,在这个简陋的舞台上,他是永远的主角,我在台幕之后,在这舞台唯一的黑暗角落,安静地窥望台下看客一晌的欢,看那时间如流水,滑至夜未央,最不喜的是月沉人散,父亲在灯下收拾着行囊,我和母亲熟悉地在旁递着,么件进入大行李袋有着严密的秩序,一丝不苟。
也许再如何的繁华也有它收捎的时候,曲终人也就散了——也许就从那时起,我的眼底才开始藏着那个繁华而落寞的影子。
父亲一向是我的英雄
此世最早的记忆大约是幼年时厨房前的那一场细雪,那白色像盐一样从旧的青瓦檐隔出的灰色天空里洋洒而下,无声无息。我站在门口旁的大水缸边上,吃了一半的饭盛在瓷碗里——画着一只色彩鲜明的大公鸡,最普通的那种碗,愣愣地端着,眼梢不由自主地飘入门外飞白的天地,厨房的幽暗角落,母亲正用米糊喂着还在襁褓里的妹妹。
这些久远前的边角细节,是一方钤印——因为年代的逝去变得棱角模糊,渐让人忘了最初的内容。唯有一次,母亲谈及这场雪,你妹妹出生那年下了雪了。一句话,如红泥拈起,在记忆空白处忽地飞落下了这道冷红的印,脉络清晰。
那场雪下的时候,我两岁。
不会有错,这个重山瘴林的地方,下雪次数屈指可数,那场雪,确是我记忆最初的年轮。
飞逝的空白与清晰的画面两相交迭,在我的前生流过。
此后,四岁之前的记忆中没有父亲,也没有母亲。
四岁之前,我和妹妹一直是奶奶带,妹妹爱哭,奶奶常常抱着她在马路上晃,哄她睡觉。马路旁有棵大柳树,总是蓬乱着丝发,仿佛永夜地纽结着奶奶的长叹和妹妹声嘶力竭的啼哭。
一天夜里,我原本是睡着的,突然不知为什么睁开了眼睛,吵着叫奶奶:妈妈回来了,妈妈回来了!然后也不理奶奶梦中惊醒的诧异,从后院穿向厅堂,还不等迈那高不可攀的侧门槛,一双温柔的手抱住了我:“乖囡囡。”跟在身后的是提着大大小小包行李的父亲。
母亲背上,一个小小的娃儿睡得正香。
他是弟弟。
接下来的日子,母亲在家,父亲在外。
记得小学三年级时,父亲从远地寄来了一封信,家里文化程度最高的就是我,理所当然由我拆读。母亲坐在院子的墙角边上洗衣服,奶奶在厨房里炒菜,弟弟和妹妹一个在玩,一个在矮凳上趴着做作业。信的内容记不全了,只知道挨着个儿把全家人问了个遍,说到谁我就靠近谁,把那一句指给谁看,全家人都高兴得很,奶奶一个劲地问父亲好不好,我说好,她就又跑着进厨房了。
父亲在飘,是一朵天涯的云筝,一只江湖的舟,云根与水流把他牵扯在故里,牵扯在老旧的庭落,牵扯在婆媳孙三代各自的思念里,于是他无法如风,无法宿在青云之端,不去回望人世的尘埃。
父亲回来了,深夜的厅堂,灯照着高大的房梁和木壁,我躲在母亲身边细细打量这个熟悉而陌生的男人,他却一下子把我搂了过来,高高地举坐在他肩上,步入庭院。
不走了,父亲对母亲说。
母亲什么也没应,只是笑。
一柄剑从此悬在了父亲久未调弄的小提琴旁。
剑——母亲大约从来不懂父亲剑舞的心情,也从来不懂父亲绿岛小夜曲里一声声姑娘的深情。母亲只知道默默地下田,收拾好一季的菜粮,又播下一季,我常陪母亲下到田里,帮着给菜浇水,累了就和母亲一起坐在田埂上就着军绿色水壶里的白开水,吃着五毛钱两个的黄油面包,母亲细说着今天和明天的计划,无非是哪些菜该摘了,哪箱田土该翻了,九龙江的河水喧嚣着奔向远处的山峦,夕阳在山头凄艳地吞吐,余辉飞掠过田野与楼房,无比地壮观——而这与母亲无关,母亲知道什么是生活。
父亲真的再没有长时间地离开过家,有也只是在附近的县乡转转,有时会带上我和母亲。父亲母亲拎着沉重的行李,而我每次只是持剑,手指紧握黑色的剑鞘,迎接周遭倾羡的目光,确有人在江湖的感觉。
夜深回时,重山相夹的公路上抬头望天,夜晚的天空如漆黑的魔毡镶满了宝石一般的星子,摩托车上的父亲兴味盎然地说,以前骑自行车那会儿,有一次七夕(中国夫妻节),深更半夜为了赶回家却把车胎弄爆了,结果牵着车走了十来里的路,回到家天都要亮了。
每次说及,母亲眼中总流露出不解的神情,说:早知道就第二天回来好了!我却总不免要敬佩而神往,父亲骨子里原纠结着非比常人的浪漫情结,一生讲一个义字,一个情字,觉得这是一个江湖人的本份。
缘此,每逢佳节,我心底就会闪过父亲牵车在夜里行路的孤影,朝着家的方向,执着而坚定。缘此,我们才会把心的纤索不由自主地系在中庭,无论身在何处,无论月圆月缺,思念如箭,直指日渐荒了的那个旧院。
家在一厝屋的主轴线上,余的都改了他姓。父亲说早先我们家是大户,后来人丁单薄渐渐衰微,房子卖的卖... -->>
秋塘绿裳冷,梦泽晓寒生。
落花逐流水,明月挽清风。
空照花魂归,独留无魄人。
孤萤寂寞挑,一点伤心灯。
——月下观残荷
夏令无字,也无飞花。
每朵花都怀抱属于自己的季节,那么是谁在夏的肩头梦宿,如一只灵飞的蝶,透明的翅子欲张欲阖?
夏之花该是荷吗?那千叶成花的一朵,正在静谧的湖中亭亭,流风里低扬着纱叠的白裳素袂,游丝般浮起幽洌的冷香。她是一盏玲珑的灯,心蕊为月色点燃,引着谁家少年在这如水的凉夜里泛起兰桨,破波而行?水声欵乃,绿影退让,碧云螺髻的美婢挽起千层绿罗,帐中伊人正回眸,嫣然。
夏之花该是荷吗?拔离淤泥七尺的高度,凌波微步。她正举着风盏,啜饮秋第一杯霜露,一霎里脊骨生寒。
夏灯燃在少年荷香四溢的院庭,锣鼓喧嚣,一盏如昼。父亲在那人群中央,在这个简陋的舞台上,他是永远的主角,我在台幕之后,在这舞台唯一的黑暗角落,安静地窥望台下看客一晌的欢,看那时间如流水,滑至夜未央,最不喜的是月沉人散,父亲在灯下收拾着行囊,我和母亲熟悉地在旁递着,么件进入大行李袋有着严密的秩序,一丝不苟。
也许再如何的繁华也有它收捎的时候,曲终人也就散了——也许就从那时起,我的眼底才开始藏着那个繁华而落寞的影子。
父亲一向是我的英雄
此世最早的记忆大约是幼年时厨房前的那一场细雪,那白色像盐一样从旧的青瓦檐隔出的灰色天空里洋洒而下,无声无息。我站在门口旁的大水缸边上,吃了一半的饭盛在瓷碗里——画着一只色彩鲜明的大公鸡,最普通的那种碗,愣愣地端着,眼梢不由自主地飘入门外飞白的天地,厨房的幽暗角落,母亲正用米糊喂着还在襁褓里的妹妹。
这些久远前的边角细节,是一方钤印——因为年代的逝去变得棱角模糊,渐让人忘了最初的内容。唯有一次,母亲谈及这场雪,你妹妹出生那年下了雪了。一句话,如红泥拈起,在记忆空白处忽地飞落下了这道冷红的印,脉络清晰。
那场雪下的时候,我两岁。
不会有错,这个重山瘴林的地方,下雪次数屈指可数,那场雪,确是我记忆最初的年轮。
飞逝的空白与清晰的画面两相交迭,在我的前生流过。
此后,四岁之前的记忆中没有父亲,也没有母亲。
四岁之前,我和妹妹一直是奶奶带,妹妹爱哭,奶奶常常抱着她在马路上晃,哄她睡觉。马路旁有棵大柳树,总是蓬乱着丝发,仿佛永夜地纽结着奶奶的长叹和妹妹声嘶力竭的啼哭。
一天夜里,我原本是睡着的,突然不知为什么睁开了眼睛,吵着叫奶奶:妈妈回来了,妈妈回来了!然后也不理奶奶梦中惊醒的诧异,从后院穿向厅堂,还不等迈那高不可攀的侧门槛,一双温柔的手抱住了我:“乖囡囡。”跟在身后的是提着大大小小包行李的父亲。
母亲背上,一个小小的娃儿睡得正香。
他是弟弟。
接下来的日子,母亲在家,父亲在外。
记得小学三年级时,父亲从远地寄来了一封信,家里文化程度最高的就是我,理所当然由我拆读。母亲坐在院子的墙角边上洗衣服,奶奶在厨房里炒菜,弟弟和妹妹一个在玩,一个在矮凳上趴着做作业。信的内容记不全了,只知道挨着个儿把全家人问了个遍,说到谁我就靠近谁,把那一句指给谁看,全家人都高兴得很,奶奶一个劲地问父亲好不好,我说好,她就又跑着进厨房了。
父亲在飘,是一朵天涯的云筝,一只江湖的舟,云根与水流把他牵扯在故里,牵扯在老旧的庭落,牵扯在婆媳孙三代各自的思念里,于是他无法如风,无法宿在青云之端,不去回望人世的尘埃。
父亲回来了,深夜的厅堂,灯照着高大的房梁和木壁,我躲在母亲身边细细打量这个熟悉而陌生的男人,他却一下子把我搂了过来,高高地举坐在他肩上,步入庭院。
不走了,父亲对母亲说。
母亲什么也没应,只是笑。
一柄剑从此悬在了父亲久未调弄的小提琴旁。
剑——母亲大约从来不懂父亲剑舞的心情,也从来不懂父亲绿岛小夜曲里一声声姑娘的深情。母亲只知道默默地下田,收拾好一季的菜粮,又播下一季,我常陪母亲下到田里,帮着给菜浇水,累了就和母亲一起坐在田埂上就着军绿色水壶里的白开水,吃着五毛钱两个的黄油面包,母亲细说着今天和明天的计划,无非是哪些菜该摘了,哪箱田土该翻了,九龙江的河水喧嚣着奔向远处的山峦,夕阳在山头凄艳地吞吐,余辉飞掠过田野与楼房,无比地壮观——而这与母亲无关,母亲知道什么是生活。
父亲真的再没有长时间地离开过家,有也只是在附近的县乡转转,有时会带上我和母亲。父亲母亲拎着沉重的行李,而我每次只是持剑,手指紧握黑色的剑鞘,迎接周遭倾羡的目光,确有人在江湖的感觉。
夜深回时,重山相夹的公路上抬头望天,夜晚的天空如漆黑的魔毡镶满了宝石一般的星子,摩托车上的父亲兴味盎然地说,以前骑自行车那会儿,有一次七夕(中国夫妻节),深更半夜为了赶回家却把车胎弄爆了,结果牵着车走了十来里的路,回到家天都要亮了。
每次说及,母亲眼中总流露出不解的神情,说:早知道就第二天回来好了!我却总不免要敬佩而神往,父亲骨子里原纠结着非比常人的浪漫情结,一生讲一个义字,一个情字,觉得这是一个江湖人的本份。
缘此,每逢佳节,我心底就会闪过父亲牵车在夜里行路的孤影,朝着家的方向,执着而坚定。缘此,我们才会把心的纤索不由自主地系在中庭,无论身在何处,无论月圆月缺,思念如箭,直指日渐荒了的那个旧院。
家在一厝屋的主轴线上,余的都改了他姓。父亲说早先我们家是大户,后来人丁单薄渐渐衰微,房子卖的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