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小说网 www.yanzitai.com,阿听007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冬去春来,入驻杭城已三月余,却日常公务繁忙,节假日又得奔波数百里外的老家,平时难得出来遛达,尽管西湖山水近在咫尺间。拙作之几则钱塘散记,漫不经心的,收录着点点滴滴的心灵印记。
偶见江南论坛上在吆喝着去灵峰探梅,遂叫偶然兄代为把名报上。记忆中的灵峰,已是有些遥远了。90年代初的学生时代,翻过玉泉山至青芝坞,第一次来到灵峰赏梅,景区好像刚重新发掘起来不久,梅树并不多。次年重访,景致更见丰富,已移植了不少老梅桩,有了瑶台等观景点,梅花品种也更添繁多。此后一别二十来年,除了几回曾泛舟西湖,离湖不远处的灵峰山谷却一直无缘再次光顾。
2012年3月11日,久雨初歇,天色灰蒙蒙的,阴冷依旧。一行五十多人,搭乘大包车至老浙大,翻越老和山,沿着山脊过美女山,蹑迹免票线路,斜穿灵峰山小道,下至灵峰景区。众人走马看花,如风一般的掠过梅园,又翻山越岭的转去北高峰与灵隐了。我自个儿钻入梅园里,静听着梅开的声音,端起相机,留下了倩影如许。
今年的梅花,比忘年开得要晚一些,大多尚在花蕾时期,星星点点犹如串串红珍珠挂满枝条。枝头早先傲放的红梅,一朵、两朵、若干朵,引来游客那一双双惊喜的目光。或谓之,向阳花木易为春。融融青光里,飘动的人影打破了梅林的静谧。有的搭起了帐篷,从帐篷的缝里时而露出一个人头来,东张西望着。是啊,家在梅园里,无忧香雪下。小孩在尝试着放风筝,但山谷里的风偏小,风筝挣扎着、始终不肯飞起来。最为惬意的,是这些躺在婴儿车里的宝宝,呼吸着最为清新自由的空气。
瑶台上观全景,一来花未及旺盛时,二来前方两侧的大树遮挡了一些视野,总觉得不甚理想。在瑶台,遇见几位亦来自嵊州的驴友,他们是自驾来的,谈及唐人等大部队应早已去北高峰一线了。路旁的红山茶亦不敢寂寞,猩红如火。徜徉花径,流连忘返。这里是梅的天堂,香雪的世界。如令人称奇的洒金梅,粉梅与白梅同枝,相映生辉。有雨后的残梅,缺了一个花瓣儿;乍暖还寒寻春色,犹俏枝头梅新残,未减一份秀丽。有早开品种的观赏梅,密集的枝条向上簇生,灿如红霞。稀少的绿萼梅,淡雅如碧玉,馨香怡人。仰观白梅,其向天伸展着花姿,天日昭昭,梅亦高洁。
趋步至品梅苑,典型的中式园林,处处浸淫着典雅的民族风格。围墙上镂空的花窗呈现出各式各样的图案,不经意的一瞥间,红梅几点透射出春的气息。窥春,且住。一种风景,一份心情。
循着赞梅轩旁侧的九曲长廊,端视着一幅幅有关介绍梅的图文。自古以来,国人推崇梅花,视其为花中君子,又因其凌寒独放而为岁寒之友。看来,独特的梅文化与梅的精神,已渗入国人的思想精髓里、寻常生活中,而无处不在。与梅结缘,平生无憾。
且行且停,深入山谷密林处,在拢月楼前小坐,掬月泉边照影。在石刻“庾岭老友”的花台上,为大梅桩,千年老树已萌发出若干新枝。不同桃李混芳尘,散作乾坤万里春。
植物园里,除了梅花,腊梅已干瘪,别的花卉尚无踪影。至玉泉鱼乐园,正在整修中。观鱼的人不多,未见旧印象中的挤挤嚷嚷。
骑车过西泠桥,至西湖孤山,已是下午三点半了,匆匆抵放鹤亭前。二十年来,每当来杭、一有时机,总想着来此地逗留会儿,拜谒林逋之遗风,探问梅鹤之渊源。窃以为,千百年来梅诗中,以山园小梅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最为传神,深得梅之韵味。澄淡高逸,清新邃美。故,钱钟书先生谓之“林逋用一种细碎小巧的笔法,写清苦而又幽静的隐居生涯”
林和靖处士之墓,座落在孤山北坡、围墙内。墙外,红梅已早得春之先机而绽放,墙内尚为“小萼点珠光”我折了一束红梅,插于石碑前,鞠躬跪拜。在水边,欲寻觅疏影横斜的模样,且见花影灼灼,孰非月下,莫问年年知为谁生?
登临孤山南麓中山公园里侧,眺望“西湖天下景”亭柱中的回文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低声吟之,返来复去,玩味无穷。
在西泠桥头,等候着850路公交车。一只小小的水鸟,为雀形目白鹡鸰(motacillaalba)吧,踩着轻快的脚步,在草地上觅食,时而作波浪式的飞行,掠水而远去。桥那头、亭子内,应是慕才亭与苏小小安魂处了。休提油壁车,无论青骢马,惟见云烟空濛。红梅笑红尘,灵峰接灵隐。在这名山胜水处,梅魂何曾散去,孤山从来不孤。
冬去春来,入驻杭城已三月余,却日常公务繁忙,节假日又得奔波数百里外的老家,平时难得出来遛达,尽管西湖山水近在咫尺间。拙作之几则钱塘散记,漫不经心的,收录着点点滴滴的心灵印记。
偶见江南论坛上在吆喝着去灵峰探梅,遂叫偶然兄代为把名报上。记忆中的灵峰,已是有些遥远了。90年代初的学生时代,翻过玉泉山至青芝坞,第一次来到灵峰赏梅,景区好像刚重新发掘起来不久,梅树并不多。次年重访,景致更见丰富,已移植了不少老梅桩,有了瑶台等观景点,梅花品种也更添繁多。此后一别二十来年,除了几回曾泛舟西湖,离湖不远处的灵峰山谷却一直无缘再次光顾。
2012年3月11日,久雨初歇,天色灰蒙蒙的,阴冷依旧。一行五十多人,搭乘大包车至老浙大,翻越老和山,沿着山脊过美女山,蹑迹免票线路,斜穿灵峰山小道,下至灵峰景区。众人走马看花,如风一般的掠过梅园,又翻山越岭的转去北高峰与灵隐了。我自个儿钻入梅园里,静听着梅开的声音,端起相机,留下了倩影如许。
今年的梅花,比忘年开得要晚一些,大多尚在花蕾时期,星星点点犹如串串红珍珠挂满枝条。枝头早先傲放的红梅,一朵、两朵、若干朵,引来游客那一双双惊喜的目光。或谓之,向阳花木易为春。融融青光里,飘动的人影打破了梅林的静谧。有的搭起了帐篷,从帐篷的缝里时而露出一个人头来,东张西望着。是啊,家在梅园里,无忧香雪下。小孩在尝试着放风筝,但山谷里的风偏小,风筝挣扎着、始终不肯飞起来。最为惬意的,是这些躺在婴儿车里的宝宝,呼吸着最为清新自由的空气。
瑶台上观全景,一来花未及旺盛时,二来前方两侧的大树遮挡了一些视野,总觉得不甚理想。在瑶台,遇见几位亦来自嵊州的驴友,他们是自驾来的,谈及唐人等大部队应早已去北高峰一线了。路旁的红山茶亦不敢寂寞,猩红如火。徜徉花径,流连忘返。这里是梅的天堂,香雪的世界。如令人称奇的洒金梅,粉梅与白梅同枝,相映生辉。有雨后的残梅,缺了一个花瓣儿;乍暖还寒寻春色,犹俏枝头梅新残,未减一份秀丽。有早开品种的观赏梅,密集的枝条向上簇生,灿如红霞。稀少的绿萼梅,淡雅如碧玉,馨香怡人。仰观白梅,其向天伸展着花姿,天日昭昭,梅亦高洁。
趋步至品梅苑,典型的中式园林,处处浸淫着典雅的民族风格。围墙上镂空的花窗呈现出各式各样的图案,不经意的一瞥间,红梅几点透射出春的气息。窥春,且住。一种风景,一份心情。
循着赞梅轩旁侧的九曲长廊,端视着一幅幅有关介绍梅的图文。自古以来,国人推崇梅花,视其为花中君子,又因其凌寒独放而为岁寒之友。看来,独特的梅文化与梅的精神,已渗入国人的思想精髓里、寻常生活中,而无处不在。与梅结缘,平生无憾。
且行且停,深入山谷密林处,在拢月楼前小坐,掬月泉边照影。在石刻“庾岭老友”的花台上,为大梅桩,千年老树已萌发出若干新枝。不同桃李混芳尘,散作乾坤万里春。
植物园里,除了梅花,腊梅已干瘪,别的花卉尚无踪影。至玉泉鱼乐园,正在整修中。观鱼的人不多,未见旧印象中的挤挤嚷嚷。
骑车过西泠桥,至西湖孤山,已是下午三点半了,匆匆抵放鹤亭前。二十年来,每当来杭、一有时机,总想着来此地逗留会儿,拜谒林逋之遗风,探问梅鹤之渊源。窃以为,千百年来梅诗中,以山园小梅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最为传神,深得梅之韵味。澄淡高逸,清新邃美。故,钱钟书先生谓之“林逋用一种细碎小巧的笔法,写清苦而又幽静的隐居生涯”
林和靖处士之墓,座落在孤山北坡、围墙内。墙外,红梅已早得春之先机而绽放,墙内尚为“小萼点珠光”我折了一束红梅,插于石碑前,鞠躬跪拜。在水边,欲寻觅疏影横斜的模样,且见花影灼灼,孰非月下,莫问年年知为谁生?
登临孤山南麓中山公园里侧,眺望“西湖天下景”亭柱中的回文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低声吟之,返来复去,玩味无穷。
在西泠桥头,等候着850路公交车。一只小小的水鸟,为雀形目白鹡鸰(motacillaalba)吧,踩着轻快的脚步,在草地上觅食,时而作波浪式的飞行,掠水而远去。桥那头、亭子内,应是慕才亭与苏小小安魂处了。休提油壁车,无论青骢马,惟见云烟空濛。红梅笑红尘,灵峰接灵隐。在这名山胜水处,梅魂何曾散去,孤山从来不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