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小说网 www.yanzitai.com,淡然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词史上是个承上启下的枢纽人物,由他开创了豪放一派,又由辛弃疾等继承和发展。辛词几乎是豪放派的颠峰,在他之后的张元干贺铸张孝祥以及陈亮刘过文天祥等人,成就皆不及辛词。但这里陈亮属于比较突出的。“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流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这首词写得大气磅礴,豪放悲壮,音节铿锵,比起同期其他词人,显然要高明得多。与此词词风相似的,也只有数百年之后的纳兰了,纳兰又是个奇怪的人,自己身居高位,锦衣玉食,万人艳羡,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的心里总有无尽的哀伤,他的词中表现出的痛苦和忧伤,实在与他的地位很不相称。是什么造成了他这么多愁善感,这是一个谜。纳兰写的虽是大多为婉约派词,偏偏一首金缕曲倒豪气干云:“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然诺重,君需记”颇有荡气回肠之致,后人称之为纳兰的压卷之作,一点不错。这两首词,每每读来,都让人忍不住心中激荡,热泪盈眶。豪放派中略次一点的是贺铸,成就也很不凡,写的词颇有气势。王安石的金陵怀古写得也不错,只可惜他喜欢写政论文,喜欢搞政治,大大地分了心。如果他把心思都放在创作上的话,料也必有非凡的成就的。李清照虽多有婉约之作,但是就那首“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份气概实在是不输须眉。当然她的一些小词也写得相当好,很值得我们欣赏玩味。
清远的境界相当容易达到,史上有太多的例子,几乎大多数诗家词家都会有一部分清远的作品。当然各人的清远有各人的特色,之间还有细微的差别。陶渊明的风格是清醇,王维则是清寂,孟浩然则是高远。
绝句中较多清远的意境,是由于绝句的结构所决定的,在有限的几个字中,如果想写出点韵味来,格调就不能不高。诗人中大谢小谢都有不错的作品,清丽自然,天然韵致。词人中能达到这个境界的也相当多,婉约派的词人中有不少,当然由于词的先天所限,词中还是柔媚的绵软的比较多,境界清远的比较少。柳永时有些雅词就比较清远,到南宋时,由于社会的大气候所决定,词中清苦之音增多,靡靡之音渐少。李清照周邦彦就有些突破了,而姜夔又是一个高峰,他将清空高妙之韵发展到了极致。后人因此称他为清雅派的祖师。
南宋后,词就走向衰落,一直到清初,又出了三词人,其中属纳兰成就较高,但仍不能与宋人比,另两人仅仅是偶有佳句。当然有的佳句确实相当不错,一句“忘却满身清露在天涯”就让我咀嚼再三,喜爱备至。
词中还有另一类未成为主流的词风,那就是古直苍凉,沉静峭拔。说起此风,当从曹操而始,诗品中把曹诗评做下品,道:“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也就是说,有好句而无好篇。其实我想,有点委屈了曹操。虽然偶有佳句,也是非常不错的,他的很多诗至今读来仍感气质沉雄,古直悲壮。古诗十九首有的篇章也有沧桑之感。魏晋之际风格大体类似,到了初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把这种伟大的悲怆几乎推到极致。唐诗的风骨由此而开端。沉郁顿挫是杜甫给自己下的定评,一句“天意从来高难问”让我几乎不敢再读杜诗,我害怕会被悲壮淹没了我。中唐和晚唐,风骨渐下,诗人视野越来越狭窄,无病呻吟和感伤颓废之作日多。到了宋朝,稍有改观,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风格标高,异军突起,则又是一种清越峭拔的词风。而到南宋时,国破家亡,悲愤之音更是比比皆是,出现了许多有一定力度的作品,然而总体来说却大多少了一种大气之感。很难再找到有骨力的东西了。
词的主流其实是婉约一派,我没有多写,并不是他们写得不好,相反,婉约派里有太多太多的佳作,美不胜收,令人读来不忍释手。只是我不太爱多读多想而已。这一类的词,读多了,想多了,人也就会渐渐被同化了。
“透脱”这个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仔细想想,古来竟然很少有能达到透脱这一境界的。苏东坡是超脱,但超脱却并不等于透脱。透脱是另一种境界。在诗人中,或许孟浩然的风格比较接近一点,然而也只是接近而已。文学史中称孟诗在陶渊明之下,在王维之上,自也有它一定的道理。但是在这三人中,我最喜欢的却是孟浩然。词中值得一提的是秦观。秦观虽然也是婉约派的词人,词风却高妙脱俗,一扫前人词中的脂粉庸俗之气,深情绵邈格调超绝。也有点接近透脱的境界。然而只是接近而已,我想,我几乎举不出什么真正的透脱的例子来,因为这个境界实在太难太难!真的能达到吗?或许它永远都只是个为之奋斗的目标而已。不过,有目标总比没有目标好。
录下这一篇,算是对去年学习古代文学史的一个总结。不翻阅任何资料,就能记下这许多,也算对得起自己了。
写完回头看看。完了,乱侃一气,离这八个字是越来越远了。
2007。2
在词史上是个承上启下的枢纽人物,由他开创了豪放一派,又由辛弃疾等继承和发展。辛词几乎是豪放派的颠峰,在他之后的张元干贺铸张孝祥以及陈亮刘过文天祥等人,成就皆不及辛词。但这里陈亮属于比较突出的。“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流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这首词写得大气磅礴,豪放悲壮,音节铿锵,比起同期其他词人,显然要高明得多。与此词词风相似的,也只有数百年之后的纳兰了,纳兰又是个奇怪的人,自己身居高位,锦衣玉食,万人艳羡,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的心里总有无尽的哀伤,他的词中表现出的痛苦和忧伤,实在与他的地位很不相称。是什么造成了他这么多愁善感,这是一个谜。纳兰写的虽是大多为婉约派词,偏偏一首金缕曲倒豪气干云:“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然诺重,君需记”颇有荡气回肠之致,后人称之为纳兰的压卷之作,一点不错。这两首词,每每读来,都让人忍不住心中激荡,热泪盈眶。豪放派中略次一点的是贺铸,成就也很不凡,写的词颇有气势。王安石的金陵怀古写得也不错,只可惜他喜欢写政论文,喜欢搞政治,大大地分了心。如果他把心思都放在创作上的话,料也必有非凡的成就的。李清照虽多有婉约之作,但是就那首“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份气概实在是不输须眉。当然她的一些小词也写得相当好,很值得我们欣赏玩味。
清远的境界相当容易达到,史上有太多的例子,几乎大多数诗家词家都会有一部分清远的作品。当然各人的清远有各人的特色,之间还有细微的差别。陶渊明的风格是清醇,王维则是清寂,孟浩然则是高远。
绝句中较多清远的意境,是由于绝句的结构所决定的,在有限的几个字中,如果想写出点韵味来,格调就不能不高。诗人中大谢小谢都有不错的作品,清丽自然,天然韵致。词人中能达到这个境界的也相当多,婉约派的词人中有不少,当然由于词的先天所限,词中还是柔媚的绵软的比较多,境界清远的比较少。柳永时有些雅词就比较清远,到南宋时,由于社会的大气候所决定,词中清苦之音增多,靡靡之音渐少。李清照周邦彦就有些突破了,而姜夔又是一个高峰,他将清空高妙之韵发展到了极致。后人因此称他为清雅派的祖师。
南宋后,词就走向衰落,一直到清初,又出了三词人,其中属纳兰成就较高,但仍不能与宋人比,另两人仅仅是偶有佳句。当然有的佳句确实相当不错,一句“忘却满身清露在天涯”就让我咀嚼再三,喜爱备至。
词中还有另一类未成为主流的词风,那就是古直苍凉,沉静峭拔。说起此风,当从曹操而始,诗品中把曹诗评做下品,道:“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也就是说,有好句而无好篇。其实我想,有点委屈了曹操。虽然偶有佳句,也是非常不错的,他的很多诗至今读来仍感气质沉雄,古直悲壮。古诗十九首有的篇章也有沧桑之感。魏晋之际风格大体类似,到了初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把这种伟大的悲怆几乎推到极致。唐诗的风骨由此而开端。沉郁顿挫是杜甫给自己下的定评,一句“天意从来高难问”让我几乎不敢再读杜诗,我害怕会被悲壮淹没了我。中唐和晚唐,风骨渐下,诗人视野越来越狭窄,无病呻吟和感伤颓废之作日多。到了宋朝,稍有改观,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风格标高,异军突起,则又是一种清越峭拔的词风。而到南宋时,国破家亡,悲愤之音更是比比皆是,出现了许多有一定力度的作品,然而总体来说却大多少了一种大气之感。很难再找到有骨力的东西了。
词的主流其实是婉约一派,我没有多写,并不是他们写得不好,相反,婉约派里有太多太多的佳作,美不胜收,令人读来不忍释手。只是我不太爱多读多想而已。这一类的词,读多了,想多了,人也就会渐渐被同化了。
“透脱”这个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仔细想想,古来竟然很少有能达到透脱这一境界的。苏东坡是超脱,但超脱却并不等于透脱。透脱是另一种境界。在诗人中,或许孟浩然的风格比较接近一点,然而也只是接近而已。文学史中称孟诗在陶渊明之下,在王维之上,自也有它一定的道理。但是在这三人中,我最喜欢的却是孟浩然。词中值得一提的是秦观。秦观虽然也是婉约派的词人,词风却高妙脱俗,一扫前人词中的脂粉庸俗之气,深情绵邈格调超绝。也有点接近透脱的境界。然而只是接近而已,我想,我几乎举不出什么真正的透脱的例子来,因为这个境界实在太难太难!真的能达到吗?或许它永远都只是个为之奋斗的目标而已。不过,有目标总比没有目标好。
录下这一篇,算是对去年学习古代文学史的一个总结。不翻阅任何资料,就能记下这许多,也算对得起自己了。
写完回头看看。完了,乱侃一气,离这八个字是越来越远了。
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