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yanzitai.com,邓林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心底无私天地宽”有时候好为人师,用这一句去劝导那些执迷不悟的朋友。各种迷都有,括弧,不是痴迷的迷,是迷惑的迷。最能证明半吊子古诗词水平的是,我不懂格律。曾对着王力的诗词格律发了半天狠,要学习学习,但颇觉得枯燥而放弃。是因为我已经过了学基础的年龄?不是,是因为不读书,胸中已经没有了诗意。
现代的诗歌,我读的不多,对什么“超现实”等概念或名堂不感兴趣。我没读过北岛等著名诗人的诗集,只是读过名诗人的一些名诗或名句。少年时代我读译作散文诗,读青春诗人。读汪国真,不记得有什么感触,但席慕容着实拉我年少的心到非现实的梦境里寂寞了一回。
“诗情画意”这个词对我们的生活有特殊意义,是体会美好生活,享受自然和情感的写照。爱情怎么来的?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看法完全不同,但诗歌在青少年时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时我们都有个歌本,我的歌本里有我自己写的诗歌,自己可以吟唱。或静或狂,或落寞或激昂,有很多可以看出来单薄得可爱的爱情。现在翻开歌本,只能微笑,不愿意沉进去回忆少年时的那种痴情。因为,我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商人。
对诗歌的理解是读诗的当事人自己的事。二十岁,我为读朱彝尊的高阳台“前度桃花,依然开遍江浔”而思之神伤,写下“我愿意用我的一生一世,换取与你的一季”现在想起来,颇有点意思。
谁为你解忧
三更五更与你携手
今夜且以踏歌的步子来去
梦回处
烛花开遍小楼
四、我看武侠
读书读得最痴迷的时候,真是废寝忘食。读名著要有从容之心,读诗歌要有“矫揉造作”之心,这样的心情都很难持久,就很难讲痴迷。要讲痴迷到废寝忘食,不能不提武侠。第一次看武侠也是在初中二年级,一本薄薄的黄皮小册子弹指惊雷,同学从书摊租来的。那之后,一口气看到不看。回想中学生趴在桌子缝上读武侠书,以为老师看不见,真是无知少年。看武侠确实是我浪费学业的一种方式,多少虚度光阴的故事,都不用提了。武侠看得多了,现在到“旧雨楼”去搜老书看,大多能从名字找到点记忆,但真正能记得情节并愿意再看的,还是金庸和古龙。我估计迄今为止,金庸的某几部小说,我看了不下三十遍。随着电视剧的热播,金庸先生的武侠更火了,也经常有人嘲笑甚至漫骂。那些人成长的过程中没遇到武侠,娱乐不缺武侠,到了有高深文化的成年,就难以宽容对待这种能够在大众“泛滥”的作品。除了童话和教科书,也没见比这个读者群更多的吧。我想,武侠只是一种故事形式,何必抨击它。不上你的大雅堂,让它在大众里生存就是了。都在说故事,载体不同,何必相煎。
鹤惊昆仑虽然没很玄的武功,但很耐看。残肢令语言很一般,但很直接,就象一下子削人手足这种工夫,直接得残酷。而金庸先生的书,是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读的。小时侯听着岳飞传、杨家将、隋唐演义,听着水浒里英雄的故事长大,让我们懂得忠孝节义,懂得负责任。在武侠书里,也能够发现善恶美丑,能享受一下野史带来的乐趣并结合着温习历史,能够发现很多负责任的角色。这种理想化、典型化的角色描写,有时能满足我们设身处地的一些遐想。比如,郭靖、箫峰是大英雄能本色,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人不景仰?令狐冲、少年杨过飞扬跳脱,韦小宝机巧鬼变,段誉其实大智若愚,皆能历经悲欢险阻终成大器,不亦快哉?黄蓉的聪、程瑛的慧、仪琳的纯、双双的温良,王语嫣的江南美、骆冰的豪杰气、任盈盈的亦正亦邪,不都是吸引我们的娇好女子?对爱读金庸的人来说,连爱情观恐怕都能受到些影响。比如杨过的痴情、韦小宝的博爱、程灵素的牺牲、郭靖黄蓉的夫唱妇随,等等。也有爱的反面教材,比如李莫愁和阿紫的偏激之爱以凄惨而终、杨康的欺骗之爱给妻儿带来了苦难、段正淳的花心之爱致使纷扰不止并且集体死亡、田伯光好色淫乱最终理所当然不可不戒,等等。作品只要传播了好的意义,形式无可厚非。
戏言:瓦岗寨和水泊梁山的草莽英雄,有反抗压迫的阶级斗争的本质;三言两拍传播了深刻的社会意义;金瓶梅岂直一部情色小说,它更多是在抨击宋朝地主的颓废奢靡生活;聊斋志异和西游记的鬼神,也决不仅仅是鬼神,所以不能与玄幻小说相提并论;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是外国的传奇,与我们无关。括弧:之所以说是戏言,是无法将武侠小说与上述作品相比。没有可比性,如同殿堂与四合院无法相比一样,尽管,四合院是我们老百姓生活的地方。
五、我读散文和随笔
有一段时间,很喜欢看散文。去年买了一本英美诗歌散文赏析,目的是学习英语,但那本书整理得很好,为我提供了阅读散文的机会,也增强了对阅读散文的愿望。我阅读散文不是要学习“散而不散”的境界,是因为篇幅小,语言大多平易近人,很容易从中找到智慧与顿悟,找到深厚的情谊或者深刻的批评。
中学时代,除了课本里的佳作之外,也能找机会看些小文章和名家手笔。那时侯读者文摘是必须要看的,现在不看了。记得看三毛写沙漠里的流浪,基本上是按故事来看的。也看些别的象散文的东西,至包括看益智的漫画。从中受益,主要是表达和顿悟。
在我的贫瘠的书架当中,我看到一本中国最佳散文2001、林语堂先生散文、随笔的编本智慧人生,还有池莉怎么爱你也不够和一本希腊神话故事算是散文,其他就没了。不过,随处都是散文。我的英语课本和学习材料里有散文,我在出差当中买的一些书都属于这种文体,随便拿份报纸来看看,你什么都看得到。
所以,唯一离我不算太远的,就算是散文和随笔了。
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孩子,需要健康向上、智慧横流的散文世界。
我对读书的向往
我想,我不敢也不能嘲笑我依然粗鄙的生活,因为我其实乐在其中,其实那一点也不粗鄙,因为心中有爱。我要在对读书的怀念里,寻找读书人的生活味道。不做百无一用的书生,但要做个有怀念和向往的读书人。这一点,和要做和商人、军人、体育人、音乐人没关系。和是否成熟没关系。学习中有获得知识的乐趣,但知识一旦要和业务与管理相结合,就变得很生硬。读教材,不是陶冶情操的读书,是拓展思路的读书。在网络冲浪,手指跳跃着指挥大脑。信息如潮流并且迅速更新,象不断摔碎在岸礁上的浪花,速度决定了思考方式。去读电子书,也没有那种执卷、翻页的乐趣。工作和生活中的交流,有时收获颇丰,但都不是读书。
我希望我能在矛盾的思想中找到不矛盾的生活方式,将活着、家、工作、读书、锻炼等等放在一个名字叫做“时间”的柳条筐里,扛在背上,继续前进。人不可能背负所有的东西,有漏下的,就有留下的。
所以,愿我们用我们心中的笔,为明天留下一张,今天的、免冠的、卸妆的、沉着的、自然的,素描。
2006-6-25
“心底无私天地宽”有时候好为人师,用这一句去劝导那些执迷不悟的朋友。各种迷都有,括弧,不是痴迷的迷,是迷惑的迷。最能证明半吊子古诗词水平的是,我不懂格律。曾对着王力的诗词格律发了半天狠,要学习学习,但颇觉得枯燥而放弃。是因为我已经过了学基础的年龄?不是,是因为不读书,胸中已经没有了诗意。
现代的诗歌,我读的不多,对什么“超现实”等概念或名堂不感兴趣。我没读过北岛等著名诗人的诗集,只是读过名诗人的一些名诗或名句。少年时代我读译作散文诗,读青春诗人。读汪国真,不记得有什么感触,但席慕容着实拉我年少的心到非现实的梦境里寂寞了一回。
“诗情画意”这个词对我们的生活有特殊意义,是体会美好生活,享受自然和情感的写照。爱情怎么来的?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看法完全不同,但诗歌在青少年时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时我们都有个歌本,我的歌本里有我自己写的诗歌,自己可以吟唱。或静或狂,或落寞或激昂,有很多可以看出来单薄得可爱的爱情。现在翻开歌本,只能微笑,不愿意沉进去回忆少年时的那种痴情。因为,我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商人。
对诗歌的理解是读诗的当事人自己的事。二十岁,我为读朱彝尊的高阳台“前度桃花,依然开遍江浔”而思之神伤,写下“我愿意用我的一生一世,换取与你的一季”现在想起来,颇有点意思。
谁为你解忧
三更五更与你携手
今夜且以踏歌的步子来去
梦回处
烛花开遍小楼
四、我看武侠
读书读得最痴迷的时候,真是废寝忘食。读名著要有从容之心,读诗歌要有“矫揉造作”之心,这样的心情都很难持久,就很难讲痴迷。要讲痴迷到废寝忘食,不能不提武侠。第一次看武侠也是在初中二年级,一本薄薄的黄皮小册子弹指惊雷,同学从书摊租来的。那之后,一口气看到不看。回想中学生趴在桌子缝上读武侠书,以为老师看不见,真是无知少年。看武侠确实是我浪费学业的一种方式,多少虚度光阴的故事,都不用提了。武侠看得多了,现在到“旧雨楼”去搜老书看,大多能从名字找到点记忆,但真正能记得情节并愿意再看的,还是金庸和古龙。我估计迄今为止,金庸的某几部小说,我看了不下三十遍。随着电视剧的热播,金庸先生的武侠更火了,也经常有人嘲笑甚至漫骂。那些人成长的过程中没遇到武侠,娱乐不缺武侠,到了有高深文化的成年,就难以宽容对待这种能够在大众“泛滥”的作品。除了童话和教科书,也没见比这个读者群更多的吧。我想,武侠只是一种故事形式,何必抨击它。不上你的大雅堂,让它在大众里生存就是了。都在说故事,载体不同,何必相煎。
鹤惊昆仑虽然没很玄的武功,但很耐看。残肢令语言很一般,但很直接,就象一下子削人手足这种工夫,直接得残酷。而金庸先生的书,是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读的。小时侯听着岳飞传、杨家将、隋唐演义,听着水浒里英雄的故事长大,让我们懂得忠孝节义,懂得负责任。在武侠书里,也能够发现善恶美丑,能享受一下野史带来的乐趣并结合着温习历史,能够发现很多负责任的角色。这种理想化、典型化的角色描写,有时能满足我们设身处地的一些遐想。比如,郭靖、箫峰是大英雄能本色,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人不景仰?令狐冲、少年杨过飞扬跳脱,韦小宝机巧鬼变,段誉其实大智若愚,皆能历经悲欢险阻终成大器,不亦快哉?黄蓉的聪、程瑛的慧、仪琳的纯、双双的温良,王语嫣的江南美、骆冰的豪杰气、任盈盈的亦正亦邪,不都是吸引我们的娇好女子?对爱读金庸的人来说,连爱情观恐怕都能受到些影响。比如杨过的痴情、韦小宝的博爱、程灵素的牺牲、郭靖黄蓉的夫唱妇随,等等。也有爱的反面教材,比如李莫愁和阿紫的偏激之爱以凄惨而终、杨康的欺骗之爱给妻儿带来了苦难、段正淳的花心之爱致使纷扰不止并且集体死亡、田伯光好色淫乱最终理所当然不可不戒,等等。作品只要传播了好的意义,形式无可厚非。
戏言:瓦岗寨和水泊梁山的草莽英雄,有反抗压迫的阶级斗争的本质;三言两拍传播了深刻的社会意义;金瓶梅岂直一部情色小说,它更多是在抨击宋朝地主的颓废奢靡生活;聊斋志异和西游记的鬼神,也决不仅仅是鬼神,所以不能与玄幻小说相提并论;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是外国的传奇,与我们无关。括弧:之所以说是戏言,是无法将武侠小说与上述作品相比。没有可比性,如同殿堂与四合院无法相比一样,尽管,四合院是我们老百姓生活的地方。
五、我读散文和随笔
有一段时间,很喜欢看散文。去年买了一本英美诗歌散文赏析,目的是学习英语,但那本书整理得很好,为我提供了阅读散文的机会,也增强了对阅读散文的愿望。我阅读散文不是要学习“散而不散”的境界,是因为篇幅小,语言大多平易近人,很容易从中找到智慧与顿悟,找到深厚的情谊或者深刻的批评。
中学时代,除了课本里的佳作之外,也能找机会看些小文章和名家手笔。那时侯读者文摘是必须要看的,现在不看了。记得看三毛写沙漠里的流浪,基本上是按故事来看的。也看些别的象散文的东西,至包括看益智的漫画。从中受益,主要是表达和顿悟。
在我的贫瘠的书架当中,我看到一本中国最佳散文2001、林语堂先生散文、随笔的编本智慧人生,还有池莉怎么爱你也不够和一本希腊神话故事算是散文,其他就没了。不过,随处都是散文。我的英语课本和学习材料里有散文,我在出差当中买的一些书都属于这种文体,随便拿份报纸来看看,你什么都看得到。
所以,唯一离我不算太远的,就算是散文和随笔了。
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孩子,需要健康向上、智慧横流的散文世界。
我对读书的向往
我想,我不敢也不能嘲笑我依然粗鄙的生活,因为我其实乐在其中,其实那一点也不粗鄙,因为心中有爱。我要在对读书的怀念里,寻找读书人的生活味道。不做百无一用的书生,但要做个有怀念和向往的读书人。这一点,和要做和商人、军人、体育人、音乐人没关系。和是否成熟没关系。学习中有获得知识的乐趣,但知识一旦要和业务与管理相结合,就变得很生硬。读教材,不是陶冶情操的读书,是拓展思路的读书。在网络冲浪,手指跳跃着指挥大脑。信息如潮流并且迅速更新,象不断摔碎在岸礁上的浪花,速度决定了思考方式。去读电子书,也没有那种执卷、翻页的乐趣。工作和生活中的交流,有时收获颇丰,但都不是读书。
我希望我能在矛盾的思想中找到不矛盾的生活方式,将活着、家、工作、读书、锻炼等等放在一个名字叫做“时间”的柳条筐里,扛在背上,继续前进。人不可能背负所有的东西,有漏下的,就有留下的。
所以,愿我们用我们心中的笔,为明天留下一张,今天的、免冠的、卸妆的、沉着的、自然的,素描。
2006-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