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yanzitai.com,大明皇长孙!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大家只看到锦衣卫如何厉害,很少有人知晓,他们在打探情报这块,到底多么的无孔不入。
正规编织的锦衣卫,只是一个表象,在这下面,还有很多不被知晓的分支。
而作为皇帝直属,掌控偌大权力,里面当真是人才济济。
至少目前来说,大明的翻译工作,大部分都是由锦衣卫完成的。
但凡朝贡的国家,哪怕是西域那等偏远甚至没人听说过的,在锦衣卫这边都能找到对应的翻译者。
这才是真正的锦衣卫。
甚至很多聋哑残疾人,也是锦衣卫的暗线。
不仅仅是户部对锦衣卫的俸禄支出,朱元璋的内帑,每年都有很大一笔经费供给锦衣卫开支,这才能维持锦衣卫庞大的开销。
次日早朝,大明皇宫谨身殿中。
朱英和朱元璋一起享用早膳。
一日之计在于晨,目前朱元璋这边的早膳,因为有了朱英带来厨子的加入,变得越发丰富了。
而今天,朱英和朱元璋一边吃着早餐,一边听着蒋瓛对于昨晚秦淮河上,刘三吾等人的详细记录。
“这些个文人,整日里就知道想发设法为自身着想,从来就没顾忌过他人,刘三吾这家伙,都已经古稀之年,还在这里兴风作雨。”
“莫不是忘记了前两年的教训。若不是看他确实有几分才学名望,咱早让他下野了。”
朱元璋听完后,冷声说道。
当年大明初立,便观上层,尽皆是文盲,顶用的不多。
所以朱元璋对其很是重视,在洪武十八年,哪怕刘三吾已经七十三岁了,也给了官职。
在文学造诣上,刘三吾是无可挑剔的,本身就是大家,在那个时候,大明典章制度缺略,一切礼制及三场取士都是由刘三吾刊定。
总揽《存心录》、《省躬录》、《书传会选》、《寰宇通志》、《礼制集要》诸书纂修任务。
朱元璋的《大诰》及《洪范注》,都是由刘三吾作序。
当年与汪睿,朱善并称为“三老”。
在洪武十七年的时候,汪睿因旧疾复发去世。
朱善是国姓,但跟朱元璋没有半点关系,在洪武十八年被擢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奉旨主校礼闱,负责管理礼部会试的有关事宜后,也因病去世。
所以现在的翰林院,自然就是刘三吾一家独大了。
八十岁的刘三吾,可谓是目前整个文坛的精神领袖,也是资历最老的。
即便是各部尚书见着刘三吾,都得是行礼口称先生。
即便是雷厉风行,杀伐果断的朱元璋,对于刘三吾,也不会随便下杀手。
至少得有个正经理由。
即便是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朱元璋还是翻出刘三吾给胡惟庸上书鸣冤的旧案,打入蓝玉‘余党’。
这样了也没杀,只是发配西北。
在朱允炆上位后,就把其召回了京师,不过因为年纪大了,又奔波劳累,最后才去世。
朱英在听完后,说道:“其实他们说的也不错,在军饷上,确实是个很大问题,即便是番薯等作物推广起来,像是现在京师三十六卫,也很难快速在整个大明进行推广。”
“爷爷的卫所制度,目前来说对于大明,是最好的办法了。”
“还是要等国库富裕起来,有了更多的收入,才能慢慢的进行改制。”
大明的聪明人还是很多的,尤其是像刘三吾这样,从元朝到明朝的大儒,看到的东西太多了。
早前刘三吾在元朝,也是广西静江路副提举。
对于兵事,也是非常的清楚。
其实目前朱英也非常的清楚,也就是京师这里,才能支撑得住将士如此大的消耗,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大明的颜面。
换到地方,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待遇。
“大孙对于他们,是怎样的想法,待会估计就是等着发难了。”
“若是大孙觉得无法把控,那就让咱来做这个恶人吧。”
朱元璋说道。
刘三吾不好动。
因为影响太大了,尤其是对君主,文人的笔,可是杀人不见血的。
朱元璋本身无所谓,一则是他名望够大,不用顾忌这些,再则就是年纪大了,即便有些狠辣手段,文人们还会忍着。
忍着等到下一任的皇帝即位。
但大孙就不一样。
太年轻了,如果在没有上位的时候,就表现出太过于狠辣的手段,这会让天下文人过于忌惮。
文武官的平衡失调,对于大明而言,也是非常不利的。
朱英听到老爷子的问话,心中思索了一番后道:“那孙儿只有和其在朝堂上,进行一番辩论了。”
“他们的目的,就是在于文人地位的担忧,害怕武人地位太高而受到压制,对于孙儿的定的阅兵,仅仅只是一个点,并非关键。”
“只要在这方面,能够安抚住,其实就没有太大的问题,毕竟这天下,是大明天下,可不是士大夫的天下。”
听到大孙果断的语气,朱元璋哈哈一笑,道:“大孙说得好,这些文人呀,就是不能惯着,有时候咱也拿他们头疼。”
“杀又不好杀,这些文人还挺死脑筋的,就看大孙能不能把他们给治得服服帖帖的了。”
朱英闻言,笑而不语。
在辩论这块。
他还真没担忧过,前世就是靠嘴巴吃饭的,要是连这点能力都没有,那还怎么带弟子呢。
很快,就到了早朝的时候了。
连续三天没有朝会,似乎官吏们都有些不习惯了。
由于册封大典的关系,很多地方上的官员都到京师述职,早朝的开端将近一个时辰,都是在听这些汇报。
这边结束后,文官翰林院那边,白信蹈轻轻咳嗽一声,在旁边同僚期待的目光下,出班道:“启禀陛下,臣有上奏。”
白信蹈还是很聪明的,像是这样的事情,自然不会提前把奏本准备好,涉及到太孙,肯定要谨慎一些。
... -->>
大家只看到锦衣卫如何厉害,很少有人知晓,他们在打探情报这块,到底多么的无孔不入。
正规编织的锦衣卫,只是一个表象,在这下面,还有很多不被知晓的分支。
而作为皇帝直属,掌控偌大权力,里面当真是人才济济。
至少目前来说,大明的翻译工作,大部分都是由锦衣卫完成的。
但凡朝贡的国家,哪怕是西域那等偏远甚至没人听说过的,在锦衣卫这边都能找到对应的翻译者。
这才是真正的锦衣卫。
甚至很多聋哑残疾人,也是锦衣卫的暗线。
不仅仅是户部对锦衣卫的俸禄支出,朱元璋的内帑,每年都有很大一笔经费供给锦衣卫开支,这才能维持锦衣卫庞大的开销。
次日早朝,大明皇宫谨身殿中。
朱英和朱元璋一起享用早膳。
一日之计在于晨,目前朱元璋这边的早膳,因为有了朱英带来厨子的加入,变得越发丰富了。
而今天,朱英和朱元璋一边吃着早餐,一边听着蒋瓛对于昨晚秦淮河上,刘三吾等人的详细记录。
“这些个文人,整日里就知道想发设法为自身着想,从来就没顾忌过他人,刘三吾这家伙,都已经古稀之年,还在这里兴风作雨。”
“莫不是忘记了前两年的教训。若不是看他确实有几分才学名望,咱早让他下野了。”
朱元璋听完后,冷声说道。
当年大明初立,便观上层,尽皆是文盲,顶用的不多。
所以朱元璋对其很是重视,在洪武十八年,哪怕刘三吾已经七十三岁了,也给了官职。
在文学造诣上,刘三吾是无可挑剔的,本身就是大家,在那个时候,大明典章制度缺略,一切礼制及三场取士都是由刘三吾刊定。
总揽《存心录》、《省躬录》、《书传会选》、《寰宇通志》、《礼制集要》诸书纂修任务。
朱元璋的《大诰》及《洪范注》,都是由刘三吾作序。
当年与汪睿,朱善并称为“三老”。
在洪武十七年的时候,汪睿因旧疾复发去世。
朱善是国姓,但跟朱元璋没有半点关系,在洪武十八年被擢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奉旨主校礼闱,负责管理礼部会试的有关事宜后,也因病去世。
所以现在的翰林院,自然就是刘三吾一家独大了。
八十岁的刘三吾,可谓是目前整个文坛的精神领袖,也是资历最老的。
即便是各部尚书见着刘三吾,都得是行礼口称先生。
即便是雷厉风行,杀伐果断的朱元璋,对于刘三吾,也不会随便下杀手。
至少得有个正经理由。
即便是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朱元璋还是翻出刘三吾给胡惟庸上书鸣冤的旧案,打入蓝玉‘余党’。
这样了也没杀,只是发配西北。
在朱允炆上位后,就把其召回了京师,不过因为年纪大了,又奔波劳累,最后才去世。
朱英在听完后,说道:“其实他们说的也不错,在军饷上,确实是个很大问题,即便是番薯等作物推广起来,像是现在京师三十六卫,也很难快速在整个大明进行推广。”
“爷爷的卫所制度,目前来说对于大明,是最好的办法了。”
“还是要等国库富裕起来,有了更多的收入,才能慢慢的进行改制。”
大明的聪明人还是很多的,尤其是像刘三吾这样,从元朝到明朝的大儒,看到的东西太多了。
早前刘三吾在元朝,也是广西静江路副提举。
对于兵事,也是非常的清楚。
其实目前朱英也非常的清楚,也就是京师这里,才能支撑得住将士如此大的消耗,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大明的颜面。
换到地方,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待遇。
“大孙对于他们,是怎样的想法,待会估计就是等着发难了。”
“若是大孙觉得无法把控,那就让咱来做这个恶人吧。”
朱元璋说道。
刘三吾不好动。
因为影响太大了,尤其是对君主,文人的笔,可是杀人不见血的。
朱元璋本身无所谓,一则是他名望够大,不用顾忌这些,再则就是年纪大了,即便有些狠辣手段,文人们还会忍着。
忍着等到下一任的皇帝即位。
但大孙就不一样。
太年轻了,如果在没有上位的时候,就表现出太过于狠辣的手段,这会让天下文人过于忌惮。
文武官的平衡失调,对于大明而言,也是非常不利的。
朱英听到老爷子的问话,心中思索了一番后道:“那孙儿只有和其在朝堂上,进行一番辩论了。”
“他们的目的,就是在于文人地位的担忧,害怕武人地位太高而受到压制,对于孙儿的定的阅兵,仅仅只是一个点,并非关键。”
“只要在这方面,能够安抚住,其实就没有太大的问题,毕竟这天下,是大明天下,可不是士大夫的天下。”
听到大孙果断的语气,朱元璋哈哈一笑,道:“大孙说得好,这些文人呀,就是不能惯着,有时候咱也拿他们头疼。”
“杀又不好杀,这些文人还挺死脑筋的,就看大孙能不能把他们给治得服服帖帖的了。”
朱英闻言,笑而不语。
在辩论这块。
他还真没担忧过,前世就是靠嘴巴吃饭的,要是连这点能力都没有,那还怎么带弟子呢。
很快,就到了早朝的时候了。
连续三天没有朝会,似乎官吏们都有些不习惯了。
由于册封大典的关系,很多地方上的官员都到京师述职,早朝的开端将近一个时辰,都是在听这些汇报。
这边结束后,文官翰林院那边,白信蹈轻轻咳嗽一声,在旁边同僚期待的目光下,出班道:“启禀陛下,臣有上奏。”
白信蹈还是很聪明的,像是这样的事情,自然不会提前把奏本准备好,涉及到太孙,肯定要谨慎一些。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