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yanzitai.com,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里是天家的天宫,自然气派,等会这地上还有更气派的事情发生呢!”
朱慈烺闻言哈哈一笑,不急不缓的等待着午门外将要进行的集体廷杖,在可是大明朝特有的风景线,也是历朝历代中最著名的。
明朝的廷杖可不是那么好打的,一般的流程是:皇帝发出了打屁股的命令后,先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出帖加盖印信,然后再交给刑部给事中审核,签批,最后才交给锦衣卫,由锦衣卫执行。
原本这一套程序下来少说也得大半天,这次倒是很利索,半个时辰不到,一套程序全部走完,午门外那些哭宫的大臣一个个被扒了裤子按在板凳上打屁股了。
崇祯皇帝还在纳闷,朝廷的运转什么时候变得这么高效了?整个朝廷上下也只有他这位皇帝不知道其中的小九九。
朱慈烺都能看的明白,这些哭宫的大臣大多数温体仁安排的御史言官,他们牢牢掌握大明舆论话语权,占据着道德制高点。
平日里骂人是本职工作,骂的人级别越高越有成就感,他们的主要火力一般集中在级别最高的皇帝身上,皇帝要是恼羞成怒了,那他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史书上每朝每代也就记录了那么点人,连七卿中有人甚至只提上一笔,他们这些排不上号的御史言官们挤破头也进不了史书啊,既然这样,那怎么办?搞事情啊!
史书主要围绕皇帝写,那我们就骂皇帝,被下旨廷杖了更好,容易青史留名,还能博个“舍身以诤”的美名,铁定载入史册。
在这种思想的带动下,明朝的言官群体往往以“诤谏”为名冲锋在党争第一线,谋取政治资本。
文死谏,武死战,以往的御史言官都是拿命说话,指出皇帝的不足之处。现在的这些大多已经变味了,化身为“震惊部”发表一些惊世骇俗的言论,以博取帝王与百官的关注。
午门外的这些言官被打了二十板子后,纷纷拍拍屁股笑眯眯的回家了,心中皆是那种“虽见辱殿廷,而朝绅视之,有若登仙”的感觉。
忍得一时侮辱,转过头来却胜似神仙!目的已经达到了,谁还去管什么光时亨,太子怎么滴。
朱慈烺看着下面的谈笑风生的官员们,冷冷一笑:“这帮人真是拉低了言官的下限,廷杖在他们眼中,居然变成了一种赏赐,真是下贱!”
从这个时候朱慈烺才知道,大明的官场已经拯救不了了,想要澄清吏治,必须大规模的洗牌。
他甚至有些理解,崇祯皇帝在位十几年为什么要换掉那么多阁臣。崇祯时期的内阁大臣,大多数都是些“执正不惧,斟酌时宜,时献微益者乎,至于扶危定倾,殆非易言也”的人。
偶尔有一些小贡献,但面对明末危局,想要他们“扶危定倾”,显然这些人是办不到的。对崇祯而言,他需要的并不是“时献微益”,而是能够“扶危定倾”的人才!这或许正是崇祯皇帝不断调换内阁成员的真正原因吧。
里是天家的天宫,自然气派,等会这地上还有更气派的事情发生呢!”
朱慈烺闻言哈哈一笑,不急不缓的等待着午门外将要进行的集体廷杖,在可是大明朝特有的风景线,也是历朝历代中最著名的。
明朝的廷杖可不是那么好打的,一般的流程是:皇帝发出了打屁股的命令后,先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出帖加盖印信,然后再交给刑部给事中审核,签批,最后才交给锦衣卫,由锦衣卫执行。
原本这一套程序下来少说也得大半天,这次倒是很利索,半个时辰不到,一套程序全部走完,午门外那些哭宫的大臣一个个被扒了裤子按在板凳上打屁股了。
崇祯皇帝还在纳闷,朝廷的运转什么时候变得这么高效了?整个朝廷上下也只有他这位皇帝不知道其中的小九九。
朱慈烺都能看的明白,这些哭宫的大臣大多数温体仁安排的御史言官,他们牢牢掌握大明舆论话语权,占据着道德制高点。
平日里骂人是本职工作,骂的人级别越高越有成就感,他们的主要火力一般集中在级别最高的皇帝身上,皇帝要是恼羞成怒了,那他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史书上每朝每代也就记录了那么点人,连七卿中有人甚至只提上一笔,他们这些排不上号的御史言官们挤破头也进不了史书啊,既然这样,那怎么办?搞事情啊!
史书主要围绕皇帝写,那我们就骂皇帝,被下旨廷杖了更好,容易青史留名,还能博个“舍身以诤”的美名,铁定载入史册。
在这种思想的带动下,明朝的言官群体往往以“诤谏”为名冲锋在党争第一线,谋取政治资本。
文死谏,武死战,以往的御史言官都是拿命说话,指出皇帝的不足之处。现在的这些大多已经变味了,化身为“震惊部”发表一些惊世骇俗的言论,以博取帝王与百官的关注。
午门外的这些言官被打了二十板子后,纷纷拍拍屁股笑眯眯的回家了,心中皆是那种“虽见辱殿廷,而朝绅视之,有若登仙”的感觉。
忍得一时侮辱,转过头来却胜似神仙!目的已经达到了,谁还去管什么光时亨,太子怎么滴。
朱慈烺看着下面的谈笑风生的官员们,冷冷一笑:“这帮人真是拉低了言官的下限,廷杖在他们眼中,居然变成了一种赏赐,真是下贱!”
从这个时候朱慈烺才知道,大明的官场已经拯救不了了,想要澄清吏治,必须大规模的洗牌。
他甚至有些理解,崇祯皇帝在位十几年为什么要换掉那么多阁臣。崇祯时期的内阁大臣,大多数都是些“执正不惧,斟酌时宜,时献微益者乎,至于扶危定倾,殆非易言也”的人。
偶尔有一些小贡献,但面对明末危局,想要他们“扶危定倾”,显然这些人是办不到的。对崇祯而言,他需要的并不是“时献微益”,而是能够“扶危定倾”的人才!这或许正是崇祯皇帝不断调换内阁成员的真正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