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yanzitai.com,篡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八七章 多事之秋
尉迟恭,字敬德,朔州鄯阳人,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赠司徒兼并州都督,鄂国公。
死后谥号忠武,赐陪葬昭陵。
历史上的尉迟恭,最为辉煌的功勋,莫过于效命于刘武周时,日夺十八镇。后来归顺李唐,有救驾之功,更在洛阳之战时大放异彩。而在洛阳之战结束以后,虽说还有什么击突厥之类的战功,实际上,尉迟恭已经从单纯的武将,转变为一个政治人物,才有了玄武门的功勋。
他杀过李元吉,揪住过李渊的衣服领子,把李渊从龙椅上拽下来……
再之后,尉迟恭似乎再无什么功劳。如果硬要说亮点的话,恐怕也就是他那个干儿子薛仁贵。
———
荆紫山脚下,鸦雀无声。
尉迟恭翻到在血泊里,一支利矢从后贯穿脖颈。
鲜血顺着红漆箭杆流淌一地,双脚一抽一抽,呈现出痉挛之状。可只要是明眼人就能够看出来,尉迟恭必死无疑。
李世民呆呆坐在马上,看着尉迟恭的身体。
言庆面无表情,目光森冷的缓缓收回弓箭,顺势将手搭在沉香槊上,举槊指向苍穹。万胜军在刘黑闼等人的率领下,迅速退到了李言庆的身后。雄阔海和阚棱,再一次横身言庆马前。
“李言庆,你竟嚣张如斯……”
李世民终于缓过劲儿来,手指李言庆,怒声喝骂:“敬德乃军中大将,朝廷命官。你竟为一己私怨,而残害朝廷忠良。孤若饶过你,又岂能对得起忠良在天之灵?你你你……孤与你誓不两立。”
也难怪李世民如此愤怒!
此次出兵,对他而言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虽说一路畅通无阻,可是风头却被李言庆抢了个干干净净。原本,李世民想借此机会,一举奠定下他在军中的基础。没想到李言庆率先发难,挑起河北大战不说,并以摧枯拉朽之势结束战斗。在这样辉煌的胜利面前,李世民虽然兵不刃血的夺取洛阳,却并没有获得太多好处。
反正,人们若提起洛阳之战,绝不会说他李世民用兵如神,运筹帷幄。
更多的还是会提起李言庆在邺城大战窦建德,漳水河畔那一声诡异,却是天崩地裂的巨响,谈的是李言庆如何在河北,风卷残云般解决战斗,如何与那天宝大将军,死拼恶斗的英姿。
李世民呢?
在李言庆如此耀眼的光芒下,从主角一下子变成了配角……
纵观历史上李世民登基之路,会发现在玄武门之变以前,李世民一共经历四次大战,方奠定了他的根基。首战浅水原,次战洛阳,三战虎牢关,奇袭窦建德,最后一战才是柏壁之战。
然而现在,历史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浅水原之战,李世民一如历史上那般,先败后胜;柏壁之战提前爆发,使得李世民在军中声名鹊起。可本应该是把李世民推上巅峰的虎牢关之战,随着李言庆的出现而消失无踪,而在历史上持续了八个月之久的洛阳之战,也因为李言庆大败窦建德,变成了虎头蛇尾的闹剧。
所以说,奠定李世民根基的四大战役,实际上只有两场半。
这也就使得李世民的声望,远远比不得历史上那般响亮。而缺少了杜如晦房玄龄薛收等谋臣辅佐,虽说身边还有刘文静、王通等人襄助,但对于李世民来说,终究是缺少了许多东西。
李世民勃然大怒,李言庆却面无表情。
“秦王,孤只是尽为人子的本份,至于什么忠良……孤却不知。孤只知道,尉迟恭不过是朝秦暮楚,三心二意的逆臣,除此之外,一概不知。至于秦王欲如何,孤不在意。若秦王想要为尉迟恭报仇,只管撒马过来。孤只想提醒秦王,邕王乃我父王,我为父报仇,天经地义。”
看着暴怒的李世民,言庆反而越发平静。
当利矢离弦,穿透了尉迟恭的脖颈刹那,李言庆就非常清楚,自己和李世民,已成为敌人。
既然成为敌人,那所谓的礼数就无需再提。
要打就打,李言庆绝不会轻易低头。平静的凝视李世民身后众将,李言庆的心境,突然生出一丝古怪的波动。没有了房玄龄,没有了杜如晦,没有了长孙无忌……李世民,还是李世民吗?
也许,自己并非是没有机会……
什么机会?
李言庆也不清楚。
这念头只是在他脑海中闪了一闪,旋即消失的无影无踪。
言庆发现,所谓的千古一帝,只是后人站在芸芸众生之中仰望的结果。后世太祖那首诗词里,不是写过‘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的豪言壮语。其实,当你站在一个高度的时候,就会发现,所谓的伟人,不过如此。以前之所以会生出仰慕,只因为自己站到那个高度而已。
也许……
李言庆连忙把这念头掐灭!
现在什么时候,居然这般胡思乱想吗?
就在这时,从洛阳方向传来隆隆脚步声。李世民在得到消息之后,立刻调集人马,想要前来阻止这场战事。同时,当洛阳唐军开始调动的时候,石林山的杜如晦姚懿同样得到了消息,随之调动人马前来相助。
两支大军,如同两条长龙,迅速逼近荆紫山下。
“大将军,切不可轻举妄动。”
王通催马来到李世民身旁,低声道:“洛阳方定,局势上不明朗。如果此时与河南王开战,势必会给那王世充可趁之机。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河南王虽不会好过,大将军同样不好交代。”
看得出来,李世民有点抓狂了……
身为天策府的谋主,王通有提醒辅佐的职责。
他心里非常清楚,如果李世民和李言庆这个时候翻脸,于双方都没有什么好处。不过相比之下,李世民会遭遇致命打击。原因嘛……呵呵,李言庆交权的势态非常明显。李渊把他招至长安,就是为了分化他手中的权利,消除他在中原地区的影响。若换做旁人,引爆洛阳动乱,说不得是死罪。
可李言庆是宗室,更是当今名士!
李渊不可能杀了李言庆,最多将罢了他的王位,把他圈禁起来。
而李世民呢?
王通很清楚,李世民的野心。
这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同时又是皇帝的嫡子。李建成虽然被封为太子,可只要他一天没登上皇位,李世民就保留一丝机会。君不见,隋朝太子杨勇当了近二十年的太子,最后还不是被杨广所乘?有了这个成功的案例,李世民的野心,就不可能熄灭……这也是李世民如此看重洛阳之战的一个原因。他希望能借由洛阳之战的胜利,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地位。
杨广,似乎也是这么做的!
当年杨广主持平陈之战,主持突厥之战……
开皇年间的战事,几乎都留有杨广的影子。这也是杨广在登基后,能迅速坐稳龙椅的原因。
李世民,正在重复着一条杨广的道路。
所以,如果他现在和李言庆发生冲突,而引发起洛阳之乱的话,定会对李世民造成致命打击。
李世民心里清楚,李言庆心里清楚,王通杜如晦等人心里面也清楚!
这也是李言庆决意伏杀尉迟敬德的时候,杜如晦虽然不太同意,但也没有坚决反对的重要原因。
李世民终究是个果决的人!
一个能果断发动玄武门之变的人,头脑一定是非常冷静。
当他听完王通之言后,渐渐冷静下来。许久,他咬牙切齿,手指李言庆半晌,突然拨转马头,厉声喝道:“传孤诏令,三军回营……从即刻起,未得孤王诏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出入军营。”
“那尉迟叔叔就这么白死了?”
秦用脱口而出。
却见李世民目光阴冷的在他身上扫了一眼,秦用打了个寒蝉,顿时闭口不言。
秦用是个莽人,但秦琼程咬金,却不鲁莽。刚开始,他们也没反应过来。但很快的,就分辨出这其中的端倪。
秦琼和程咬金相视一眼,而后目光复杂的看了看李言庆,拨马随李世民离去。
其余众人,也纷纷收拢兵马,只留下王通和崔善福两个人,负责清理战场。崔善福此前在洛阳为官,王世充归降后,崔善福就投靠了李世民,任王府詹事。一方面是因为他确有才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崔善福出身豪门,而且是管城崔氏嫡支,李世民希望借由崔善福之手,敲开中原世胄门阀的大门。
王通和崔善福催马上前,距离言庆十数步之远停下。
“李郡王,您这又是何苦?”
崔善福苦笑道:“如此一来,秦王定会向长安奏报,弹劾于你,到时候……”
李言庆的目光略显几分柔和之色。
“崔大兄,邕王是我爹!”
只这一句话,足以堵住崔善福所有的话语。
天地君亲师,谁又能说李言庆为父报仇,做的错了?要怪,就只能怪李世民自己。明知道有李言庆这个关系,还要保尉迟恭……这明显就是要把李言庆推到对立面,未免得不偿失。
王通则神色复杂,凝视李言庆。
他千算万算,惟独没有算到李言庆会如此烈性。在明知功高震主的状况下,还敢如此嚣张跋扈。王通原本以为,李言庆归唐之后,会相对低调一些。毕竟长安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他,理应韬光养晦才是……等事情平息一段时间后,再设法修补关系,把李言庆拉拢过来。
想必李言庆也是个聪明人,也能够分得出轻重。
按照王通的想法:利字当头,再大的仇恨也能化解……史书上这一类的事情,可是多如牛毛。
王通想的不错!
曹操能不计杀子之仇,而接受贾诩张绣,成就曹魏基业;刘玄德却因为兄弟之情,执意与孙吴反目,造成夷陵之败。
可他却疏忽了一件事,有些时候,有些人做有些事情,无需计较得失。
他幽居龙门山十载,闭门苦读,学识的确是大有长进。只是有些时候,不免还带着些书生气……套用句成语:纸上谈兵。
“下官王通,见过河南王。”
王通开口,拱手见礼。
李言庆眼睛一眯,半晌后微微一笑,略欠身,“王先生,一别十五载,尚安好否?”
王通说:“劳王上挂念,王通尚可……王上,通欲取回敬德尸首,不知可否?王上之仇以报,想必不会再为难敬德的尸身吧。”
李言庆沉吟片刻,突然长叹一口气。
“今杀敬德,实非我愿。
然杀父之仇,孤不能不报……不过人死百了,孤亦不愿追究下去。孤累了,王先生自便。”
说完,他下令收兵回营,再也没有看尉迟恭尸首一眼。
这时候,已过二更。
李言庆与崔善福一拱手,催马在众人簇拥下,扬长而去。
人已经杀了……杀了就杀了吧!有甚个长吁短叹?套用一句比较庸俗的话:该死**朝上... -->>
第八七章 多事之秋
尉迟恭,字敬德,朔州鄯阳人,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赠司徒兼并州都督,鄂国公。
死后谥号忠武,赐陪葬昭陵。
历史上的尉迟恭,最为辉煌的功勋,莫过于效命于刘武周时,日夺十八镇。后来归顺李唐,有救驾之功,更在洛阳之战时大放异彩。而在洛阳之战结束以后,虽说还有什么击突厥之类的战功,实际上,尉迟恭已经从单纯的武将,转变为一个政治人物,才有了玄武门的功勋。
他杀过李元吉,揪住过李渊的衣服领子,把李渊从龙椅上拽下来……
再之后,尉迟恭似乎再无什么功劳。如果硬要说亮点的话,恐怕也就是他那个干儿子薛仁贵。
———
荆紫山脚下,鸦雀无声。
尉迟恭翻到在血泊里,一支利矢从后贯穿脖颈。
鲜血顺着红漆箭杆流淌一地,双脚一抽一抽,呈现出痉挛之状。可只要是明眼人就能够看出来,尉迟恭必死无疑。
李世民呆呆坐在马上,看着尉迟恭的身体。
言庆面无表情,目光森冷的缓缓收回弓箭,顺势将手搭在沉香槊上,举槊指向苍穹。万胜军在刘黑闼等人的率领下,迅速退到了李言庆的身后。雄阔海和阚棱,再一次横身言庆马前。
“李言庆,你竟嚣张如斯……”
李世民终于缓过劲儿来,手指李言庆,怒声喝骂:“敬德乃军中大将,朝廷命官。你竟为一己私怨,而残害朝廷忠良。孤若饶过你,又岂能对得起忠良在天之灵?你你你……孤与你誓不两立。”
也难怪李世民如此愤怒!
此次出兵,对他而言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虽说一路畅通无阻,可是风头却被李言庆抢了个干干净净。原本,李世民想借此机会,一举奠定下他在军中的基础。没想到李言庆率先发难,挑起河北大战不说,并以摧枯拉朽之势结束战斗。在这样辉煌的胜利面前,李世民虽然兵不刃血的夺取洛阳,却并没有获得太多好处。
反正,人们若提起洛阳之战,绝不会说他李世民用兵如神,运筹帷幄。
更多的还是会提起李言庆在邺城大战窦建德,漳水河畔那一声诡异,却是天崩地裂的巨响,谈的是李言庆如何在河北,风卷残云般解决战斗,如何与那天宝大将军,死拼恶斗的英姿。
李世民呢?
在李言庆如此耀眼的光芒下,从主角一下子变成了配角……
纵观历史上李世民登基之路,会发现在玄武门之变以前,李世民一共经历四次大战,方奠定了他的根基。首战浅水原,次战洛阳,三战虎牢关,奇袭窦建德,最后一战才是柏壁之战。
然而现在,历史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浅水原之战,李世民一如历史上那般,先败后胜;柏壁之战提前爆发,使得李世民在军中声名鹊起。可本应该是把李世民推上巅峰的虎牢关之战,随着李言庆的出现而消失无踪,而在历史上持续了八个月之久的洛阳之战,也因为李言庆大败窦建德,变成了虎头蛇尾的闹剧。
所以说,奠定李世民根基的四大战役,实际上只有两场半。
这也就使得李世民的声望,远远比不得历史上那般响亮。而缺少了杜如晦房玄龄薛收等谋臣辅佐,虽说身边还有刘文静、王通等人襄助,但对于李世民来说,终究是缺少了许多东西。
李世民勃然大怒,李言庆却面无表情。
“秦王,孤只是尽为人子的本份,至于什么忠良……孤却不知。孤只知道,尉迟恭不过是朝秦暮楚,三心二意的逆臣,除此之外,一概不知。至于秦王欲如何,孤不在意。若秦王想要为尉迟恭报仇,只管撒马过来。孤只想提醒秦王,邕王乃我父王,我为父报仇,天经地义。”
看着暴怒的李世民,言庆反而越发平静。
当利矢离弦,穿透了尉迟恭的脖颈刹那,李言庆就非常清楚,自己和李世民,已成为敌人。
既然成为敌人,那所谓的礼数就无需再提。
要打就打,李言庆绝不会轻易低头。平静的凝视李世民身后众将,李言庆的心境,突然生出一丝古怪的波动。没有了房玄龄,没有了杜如晦,没有了长孙无忌……李世民,还是李世民吗?
也许,自己并非是没有机会……
什么机会?
李言庆也不清楚。
这念头只是在他脑海中闪了一闪,旋即消失的无影无踪。
言庆发现,所谓的千古一帝,只是后人站在芸芸众生之中仰望的结果。后世太祖那首诗词里,不是写过‘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的豪言壮语。其实,当你站在一个高度的时候,就会发现,所谓的伟人,不过如此。以前之所以会生出仰慕,只因为自己站到那个高度而已。
也许……
李言庆连忙把这念头掐灭!
现在什么时候,居然这般胡思乱想吗?
就在这时,从洛阳方向传来隆隆脚步声。李世民在得到消息之后,立刻调集人马,想要前来阻止这场战事。同时,当洛阳唐军开始调动的时候,石林山的杜如晦姚懿同样得到了消息,随之调动人马前来相助。
两支大军,如同两条长龙,迅速逼近荆紫山下。
“大将军,切不可轻举妄动。”
王通催马来到李世民身旁,低声道:“洛阳方定,局势上不明朗。如果此时与河南王开战,势必会给那王世充可趁之机。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河南王虽不会好过,大将军同样不好交代。”
看得出来,李世民有点抓狂了……
身为天策府的谋主,王通有提醒辅佐的职责。
他心里非常清楚,如果李世民和李言庆这个时候翻脸,于双方都没有什么好处。不过相比之下,李世民会遭遇致命打击。原因嘛……呵呵,李言庆交权的势态非常明显。李渊把他招至长安,就是为了分化他手中的权利,消除他在中原地区的影响。若换做旁人,引爆洛阳动乱,说不得是死罪。
可李言庆是宗室,更是当今名士!
李渊不可能杀了李言庆,最多将罢了他的王位,把他圈禁起来。
而李世民呢?
王通很清楚,李世民的野心。
这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同时又是皇帝的嫡子。李建成虽然被封为太子,可只要他一天没登上皇位,李世民就保留一丝机会。君不见,隋朝太子杨勇当了近二十年的太子,最后还不是被杨广所乘?有了这个成功的案例,李世民的野心,就不可能熄灭……这也是李世民如此看重洛阳之战的一个原因。他希望能借由洛阳之战的胜利,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地位。
杨广,似乎也是这么做的!
当年杨广主持平陈之战,主持突厥之战……
开皇年间的战事,几乎都留有杨广的影子。这也是杨广在登基后,能迅速坐稳龙椅的原因。
李世民,正在重复着一条杨广的道路。
所以,如果他现在和李言庆发生冲突,而引发起洛阳之乱的话,定会对李世民造成致命打击。
李世民心里清楚,李言庆心里清楚,王通杜如晦等人心里面也清楚!
这也是李言庆决意伏杀尉迟敬德的时候,杜如晦虽然不太同意,但也没有坚决反对的重要原因。
李世民终究是个果决的人!
一个能果断发动玄武门之变的人,头脑一定是非常冷静。
当他听完王通之言后,渐渐冷静下来。许久,他咬牙切齿,手指李言庆半晌,突然拨转马头,厉声喝道:“传孤诏令,三军回营……从即刻起,未得孤王诏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出入军营。”
“那尉迟叔叔就这么白死了?”
秦用脱口而出。
却见李世民目光阴冷的在他身上扫了一眼,秦用打了个寒蝉,顿时闭口不言。
秦用是个莽人,但秦琼程咬金,却不鲁莽。刚开始,他们也没反应过来。但很快的,就分辨出这其中的端倪。
秦琼和程咬金相视一眼,而后目光复杂的看了看李言庆,拨马随李世民离去。
其余众人,也纷纷收拢兵马,只留下王通和崔善福两个人,负责清理战场。崔善福此前在洛阳为官,王世充归降后,崔善福就投靠了李世民,任王府詹事。一方面是因为他确有才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崔善福出身豪门,而且是管城崔氏嫡支,李世民希望借由崔善福之手,敲开中原世胄门阀的大门。
王通和崔善福催马上前,距离言庆十数步之远停下。
“李郡王,您这又是何苦?”
崔善福苦笑道:“如此一来,秦王定会向长安奏报,弹劾于你,到时候……”
李言庆的目光略显几分柔和之色。
“崔大兄,邕王是我爹!”
只这一句话,足以堵住崔善福所有的话语。
天地君亲师,谁又能说李言庆为父报仇,做的错了?要怪,就只能怪李世民自己。明知道有李言庆这个关系,还要保尉迟恭……这明显就是要把李言庆推到对立面,未免得不偿失。
王通则神色复杂,凝视李言庆。
他千算万算,惟独没有算到李言庆会如此烈性。在明知功高震主的状况下,还敢如此嚣张跋扈。王通原本以为,李言庆归唐之后,会相对低调一些。毕竟长安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他,理应韬光养晦才是……等事情平息一段时间后,再设法修补关系,把李言庆拉拢过来。
想必李言庆也是个聪明人,也能够分得出轻重。
按照王通的想法:利字当头,再大的仇恨也能化解……史书上这一类的事情,可是多如牛毛。
王通想的不错!
曹操能不计杀子之仇,而接受贾诩张绣,成就曹魏基业;刘玄德却因为兄弟之情,执意与孙吴反目,造成夷陵之败。
可他却疏忽了一件事,有些时候,有些人做有些事情,无需计较得失。
他幽居龙门山十载,闭门苦读,学识的确是大有长进。只是有些时候,不免还带着些书生气……套用句成语:纸上谈兵。
“下官王通,见过河南王。”
王通开口,拱手见礼。
李言庆眼睛一眯,半晌后微微一笑,略欠身,“王先生,一别十五载,尚安好否?”
王通说:“劳王上挂念,王通尚可……王上,通欲取回敬德尸首,不知可否?王上之仇以报,想必不会再为难敬德的尸身吧。”
李言庆沉吟片刻,突然长叹一口气。
“今杀敬德,实非我愿。
然杀父之仇,孤不能不报……不过人死百了,孤亦不愿追究下去。孤累了,王先生自便。”
说完,他下令收兵回营,再也没有看尉迟恭尸首一眼。
这时候,已过二更。
李言庆与崔善福一拱手,催马在众人簇拥下,扬长而去。
人已经杀了……杀了就杀了吧!有甚个长吁短叹?套用一句比较庸俗的话:该死**朝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