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yanzitai.com,战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屋内一片死寂,气氛很沉闷,虽然已近深秋,天气已凉,但不论是李百药父子,还是李风云,都感觉到了一阵莫名燥热。
对李百药父子来说,此趟鲁郡之行的使命已经完成,他们见到了李风云,并且对李风云的身份进行了求证,而结果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没有确切证据证明李风云是赵郡李氏血脉,是他们那位已经死去的亲人,就算李风云非要说自己是赵郡李氏血脉都不行,因为他的记忆是从大业三年开始,是从榆林开始,之前所有记忆均已缺失,打个最简单的比方,让李百药的母亲站在李风云面前,李风云却不认识,这如何证明李风云是李氏血脉,是李德林之子?
忧的是,虽然没有确切证据,李风云本人也一口否认,但李百药父子可以肯定,李风云就是他们那位已经死去的亲人,这是一种直觉,一种血脉相亲的直觉,甚至他们可以肯定,除了他们以外,李家的其他人比如他们的母亲,他们的兄弟姊妹,见到李风云以后,也会产生这种非同寻常的直觉。这就是他们的亲人,而以李家的家风,以家主李百药的性格,家族绝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亲人,过去李百药就是这样做的,就用自己单薄的肩膀支撑着整个家族,现在,在家族陷入低谷的时候,李家更为团结,李百药更不会对流落在外的亲人弃之不顾。
只是,以目前中土局势、以目前李家在东都的不利处境,以目前李风云的中土头号反贼的恶劣声名,李百药和李家不要说给予李风云以帮助了,避之都惟恐不及,这就出现了一个两难局面,若置若罔闻、视若无睹,则必然会给李氏带来难以预料的恶果;若主动介入,积极于涉,则给李氏带来的不可预测的风险更大,而且李氏能否介入,首先取决于双方能否建立信任,如果李风云坚决拒绝,则李氏也是有心无力,徒呼奈何。
李百药、李安期父子必须做出选择,虽然鲁郡之行的使命是求证李风云的真实身份,但赵郡李氏之所以要求证李风云的真实身份,不是为了认亲,也不是为了避祸,而是为了趋利,是想利用李风云这股中土最大的反对力量,为整体陷入低谷的赵郡李氏谋取最大利益,为危机四伏的山东人带来东山再起甚至是再度掌控中土命运的新契机,所以,无论从山东人的利益考虑,还是为赵郡李氏的未来考虑,李氏父子都必须竭尽所能赢得李风云的信任,看看能否建立某种有限度的合作,实际上这也是李氏父子鲁郡之行的真正目标所在。
李风云也有与李氏父子同样的直觉,那个灵魂已进入天堂的人,十有**就是李德林之子,虽然目前并没有确切证据证明这一点,将来也不可能有证据证明这一点,但是否有证据,对双方来说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双方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双方的目的是彻底撇清关系,没有证据则正遂所愿,反之,若双方的目的是寻求合作,那么信任基础则正好来源于这种没有证据但心有灵犀的“默契”,而这种“默契”有血脉做支撑,牢固度是可见且可信的。
李氏父子既然在这种时候千里迢迢赶赴鲁郡,其目的显然是合作,而这种合作是为赵郡李氏乃至山东人谋利,那么可以预见,双方的合作程度应该很深,而合作过程也势必不能为李风云所主导。自己的命运自己控制,这是李风云的原则,但李风云非常希望赢得赵郡李氏的合作,毕竟与以齐王杨喃为首的关陇人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而与山东人的核心力量所在的崔氏和李氏合作,则是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非常有利于联盟的发展壮大,非常有利于李风云实现自己的理想,为此,李风云已经做好了一定程度的妥协的准备,但前提是,李氏父子能否信任自己,是否有建立合作的迫切愿望?
对于李百药其人,李风云的记忆里还是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之所以了解,不是因为李百药在中土儒林的尊崇地位,也不是因为李百药撰写了二十四史之一《北齐书》,而是因为李百药是摧毁杜伏威江左集团的罪魁祸首。
李唐崛起于关陇后,与中原王世充、河北窦建德和江左杜伏威展开了逐鹿称霸之战,其中与王世充、窦建德的战斗最为激烈和艰辛,而收复江左却不费吹灰之力,因为江左集团的杜伏威不战而降了。
杜伏威、辅公怙本来雄霸江淮,乘着江左豪雄沈法兴和李子通两败俱伤之际,一举攻占江南,成为江左霸主,如此力量,即便打不过李唐,最起码也可以据江而战,赢得谈判的最大筹码,但结果出人意外,杜伏威不知中了什么邪,竟然听信了李百药的话,不可思议的主动离开江左,孤身一人去长安投降了李唐。羊入虎口,焉能不死?辅公怙随即举兵反唐,但江左集团内部再度爆发了不可思议的内讧,杜伏威帐下最为勇武的两员猛将阚棱和王雄诞也对李百药“言听计从”,拒不反唐,结果辅公怙不得不杀死了王雄诞,而阚棱则帮助李唐诛杀了辅公怙,最后阚棱的下场同样很惨,被李唐无情诛杀。称霸江左的杜伏威集团就这样匪夷所思的自我覆灭了。
这里就不得不问一句,杜伏威是造反起家的,他难道不知道历朝历代豪门权贵是如何对待反贼的?成王败寇的道理他不懂?他到底中了什么邪,竟然去长安送死?阚棱和王雄诞也是一样,他们和杜伏威一样中了邪,非要投降李唐,结果阚棱的下场再一次证明了历史的正确性,成王败寇,你不死谁死?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杜伏威江左集团的成败非常精辟地诠释了这句话,刚刚称霸江左,就瞬间败亡,原因何在?其中的关键就是以杜伏威为首的江左集团做出了投降李唐,以江左土地来换取他们个人世世代代荣华富贵的错误决策,而产生这个决策的关键人物就是李百药,就是李百药的“天命观
李百药当时就在江左,先辅佐沈法兴,沈法兴败亡后,辅佐李子通,而李子通败亡后,效力于杜伏威。李百药出身超级豪门,又是中土儒林泰斗,本人德才兼备,任何一个雄主都会委以重任,但他的“天命观”在中土四雄争霸的后期,却给了江左集团以致命一击,帮助李唐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小代价攻占了江左,统一了中土,不过李百药并没有因此立功,反而被李渊贬黜到了西北边陲,直到李世民登基后,李百药才迎来了仕途的辉煌,并在晚年撰写完成《北齐书》,一举奠定了自己在中土史学上的崇高地位。
李百药的“天命观”是什么?李百药的父亲李德林曾为中土一统劝降江左,作《天命论》,说“帝王神器,历数有归。生其德者天,应其时者命,确乎不变,非人力所能为也。”说白了就是一句话,君权神授,天命所归,非人力所能改变,所谓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纯粹是自欺欺人。
以杜伏威为首的江左集团之所以中了“天命观”的邪,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布衣造反者在思想观点上的局限性,这是时代使然,的确非人力可以改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的李唐已经击败了王世充和窦建德,基本上统一了黄河流域,实力非常强悍,杜伏威的江左集团的确不具备割据称霸的实力,主动投降,以土地换富贵,也确实是唯一的选择,只不过他们选择性地遗忘了豪门权贵的无耻和凶残,死得太窝囊了。与其被人像狗一样的屠杀,倒不如像河北刘黑闼一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临死也要拉个垫背的。
李风云对于李百药在中土的影响力,尤其在中土低等贵族和布衣平民中的影响力之大,深信不疑,虽然他相信自己立场坚定,绝不会重蹈杜伏威之覆辙,但他无法保证自己的手下也始终信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以他对李百药有一种本能的忌惮,与这样的人物合作,风险不是一般的大,甚至有可能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寻死路。
但同时,李百药在乱世来临后的所作所为,还是清晰地证明了他和以他为代表的赵郡李氏,始终秉承着利益至上的原则,非常准确地选择... -->>
屋内一片死寂,气氛很沉闷,虽然已近深秋,天气已凉,但不论是李百药父子,还是李风云,都感觉到了一阵莫名燥热。
对李百药父子来说,此趟鲁郡之行的使命已经完成,他们见到了李风云,并且对李风云的身份进行了求证,而结果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没有确切证据证明李风云是赵郡李氏血脉,是他们那位已经死去的亲人,就算李风云非要说自己是赵郡李氏血脉都不行,因为他的记忆是从大业三年开始,是从榆林开始,之前所有记忆均已缺失,打个最简单的比方,让李百药的母亲站在李风云面前,李风云却不认识,这如何证明李风云是李氏血脉,是李德林之子?
忧的是,虽然没有确切证据,李风云本人也一口否认,但李百药父子可以肯定,李风云就是他们那位已经死去的亲人,这是一种直觉,一种血脉相亲的直觉,甚至他们可以肯定,除了他们以外,李家的其他人比如他们的母亲,他们的兄弟姊妹,见到李风云以后,也会产生这种非同寻常的直觉。这就是他们的亲人,而以李家的家风,以家主李百药的性格,家族绝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亲人,过去李百药就是这样做的,就用自己单薄的肩膀支撑着整个家族,现在,在家族陷入低谷的时候,李家更为团结,李百药更不会对流落在外的亲人弃之不顾。
只是,以目前中土局势、以目前李家在东都的不利处境,以目前李风云的中土头号反贼的恶劣声名,李百药和李家不要说给予李风云以帮助了,避之都惟恐不及,这就出现了一个两难局面,若置若罔闻、视若无睹,则必然会给李氏带来难以预料的恶果;若主动介入,积极于涉,则给李氏带来的不可预测的风险更大,而且李氏能否介入,首先取决于双方能否建立信任,如果李风云坚决拒绝,则李氏也是有心无力,徒呼奈何。
李百药、李安期父子必须做出选择,虽然鲁郡之行的使命是求证李风云的真实身份,但赵郡李氏之所以要求证李风云的真实身份,不是为了认亲,也不是为了避祸,而是为了趋利,是想利用李风云这股中土最大的反对力量,为整体陷入低谷的赵郡李氏谋取最大利益,为危机四伏的山东人带来东山再起甚至是再度掌控中土命运的新契机,所以,无论从山东人的利益考虑,还是为赵郡李氏的未来考虑,李氏父子都必须竭尽所能赢得李风云的信任,看看能否建立某种有限度的合作,实际上这也是李氏父子鲁郡之行的真正目标所在。
李风云也有与李氏父子同样的直觉,那个灵魂已进入天堂的人,十有**就是李德林之子,虽然目前并没有确切证据证明这一点,将来也不可能有证据证明这一点,但是否有证据,对双方来说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双方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双方的目的是彻底撇清关系,没有证据则正遂所愿,反之,若双方的目的是寻求合作,那么信任基础则正好来源于这种没有证据但心有灵犀的“默契”,而这种“默契”有血脉做支撑,牢固度是可见且可信的。
李氏父子既然在这种时候千里迢迢赶赴鲁郡,其目的显然是合作,而这种合作是为赵郡李氏乃至山东人谋利,那么可以预见,双方的合作程度应该很深,而合作过程也势必不能为李风云所主导。自己的命运自己控制,这是李风云的原则,但李风云非常希望赢得赵郡李氏的合作,毕竟与以齐王杨喃为首的关陇人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而与山东人的核心力量所在的崔氏和李氏合作,则是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非常有利于联盟的发展壮大,非常有利于李风云实现自己的理想,为此,李风云已经做好了一定程度的妥协的准备,但前提是,李氏父子能否信任自己,是否有建立合作的迫切愿望?
对于李百药其人,李风云的记忆里还是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之所以了解,不是因为李百药在中土儒林的尊崇地位,也不是因为李百药撰写了二十四史之一《北齐书》,而是因为李百药是摧毁杜伏威江左集团的罪魁祸首。
李唐崛起于关陇后,与中原王世充、河北窦建德和江左杜伏威展开了逐鹿称霸之战,其中与王世充、窦建德的战斗最为激烈和艰辛,而收复江左却不费吹灰之力,因为江左集团的杜伏威不战而降了。
杜伏威、辅公怙本来雄霸江淮,乘着江左豪雄沈法兴和李子通两败俱伤之际,一举攻占江南,成为江左霸主,如此力量,即便打不过李唐,最起码也可以据江而战,赢得谈判的最大筹码,但结果出人意外,杜伏威不知中了什么邪,竟然听信了李百药的话,不可思议的主动离开江左,孤身一人去长安投降了李唐。羊入虎口,焉能不死?辅公怙随即举兵反唐,但江左集团内部再度爆发了不可思议的内讧,杜伏威帐下最为勇武的两员猛将阚棱和王雄诞也对李百药“言听计从”,拒不反唐,结果辅公怙不得不杀死了王雄诞,而阚棱则帮助李唐诛杀了辅公怙,最后阚棱的下场同样很惨,被李唐无情诛杀。称霸江左的杜伏威集团就这样匪夷所思的自我覆灭了。
这里就不得不问一句,杜伏威是造反起家的,他难道不知道历朝历代豪门权贵是如何对待反贼的?成王败寇的道理他不懂?他到底中了什么邪,竟然去长安送死?阚棱和王雄诞也是一样,他们和杜伏威一样中了邪,非要投降李唐,结果阚棱的下场再一次证明了历史的正确性,成王败寇,你不死谁死?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杜伏威江左集团的成败非常精辟地诠释了这句话,刚刚称霸江左,就瞬间败亡,原因何在?其中的关键就是以杜伏威为首的江左集团做出了投降李唐,以江左土地来换取他们个人世世代代荣华富贵的错误决策,而产生这个决策的关键人物就是李百药,就是李百药的“天命观
李百药当时就在江左,先辅佐沈法兴,沈法兴败亡后,辅佐李子通,而李子通败亡后,效力于杜伏威。李百药出身超级豪门,又是中土儒林泰斗,本人德才兼备,任何一个雄主都会委以重任,但他的“天命观”在中土四雄争霸的后期,却给了江左集团以致命一击,帮助李唐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小代价攻占了江左,统一了中土,不过李百药并没有因此立功,反而被李渊贬黜到了西北边陲,直到李世民登基后,李百药才迎来了仕途的辉煌,并在晚年撰写完成《北齐书》,一举奠定了自己在中土史学上的崇高地位。
李百药的“天命观”是什么?李百药的父亲李德林曾为中土一统劝降江左,作《天命论》,说“帝王神器,历数有归。生其德者天,应其时者命,确乎不变,非人力所能为也。”说白了就是一句话,君权神授,天命所归,非人力所能改变,所谓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纯粹是自欺欺人。
以杜伏威为首的江左集团之所以中了“天命观”的邪,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布衣造反者在思想观点上的局限性,这是时代使然,的确非人力可以改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的李唐已经击败了王世充和窦建德,基本上统一了黄河流域,实力非常强悍,杜伏威的江左集团的确不具备割据称霸的实力,主动投降,以土地换富贵,也确实是唯一的选择,只不过他们选择性地遗忘了豪门权贵的无耻和凶残,死得太窝囊了。与其被人像狗一样的屠杀,倒不如像河北刘黑闼一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临死也要拉个垫背的。
李风云对于李百药在中土的影响力,尤其在中土低等贵族和布衣平民中的影响力之大,深信不疑,虽然他相信自己立场坚定,绝不会重蹈杜伏威之覆辙,但他无法保证自己的手下也始终信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以他对李百药有一种本能的忌惮,与这样的人物合作,风险不是一般的大,甚至有可能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寻死路。
但同时,李百药在乱世来临后的所作所为,还是清晰地证明了他和以他为代表的赵郡李氏,始终秉承着利益至上的原则,非常准确地选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