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yanzitai.com,明朝那些事儿(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挥刀出鞘。
蒙古骑兵分为四路,从四个不同的方向对大明帝国分别发动了进攻。
其中第一路攻击辽东,第二路攻击甘肃,第三路攻击宣府,最后一路由也先自己统领,攻击大同。
战争就此全面爆发。
消息传到京城,大臣们十分紧张,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事发突然,很多大臣心中都没底,但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十分兴奋。
此人又是王振。
受贿的是你,查货的是你,惹事的也是你,现在打仗了,你还有什么可兴奋的?
要说明的是,王振从来就不是什么主战派。正统八年(1443),侍讲学士刘球就曾经给皇帝上过一次奏折,指出蒙古使臣人数日益增多,必然包藏祸心,希望能够尽早整顿兵制,积极备战。
刘球没有想到,他出于爱国热情上书,换来的却是杀身之祸。
王振看到奏折后,勃然大怒。不知是他收了也先的钱,还是认为刘球是在指责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反正他找了个借口,把刘球关进了监狱,在不久之后,他指使自己的亲信锦衣卫指挥马顺杀害了刘球。
这样一个祸国殃民的死太监,自然是不会有什么爱国情操的。
他之所以兴奋,是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实现自己抱负,扬威天下的机会。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开始秘密地筹划。
当时也先的军事实力已经非常强大,明朝的边境将领已然不是对手,大同守军连连失利,纷纷告急,朝廷经过会议,决定派出驸马井源出兵作战。
驸马井源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将领,他的出征缓和了当时的紧张局势。
然而就在他出征后第二天,皇宫就传出了一个消息,这个消息震惊了所有的人。
皇帝要亲征了!
这正是王振捣的鬼。
王振想要远征立功,但他没有能力也没有威望带兵出征,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想到了皇帝。
皇帝是自己的学生,一直听自己的话,只有借助他的名义,才能实现自己统率大军的梦想!
在王振的怂恿下,英宗朱祁镇下达了亲征的命令,召集大军共二十万,立刻准备出征。
这里要说一下,很多史书都说此次出征共有五十万人,根据本人考证,这是不准确的。因为由当时动员兵力的时间及京城附近的布防情况分析,几天之内,绝对不可能召集五十万大军,当时京城的三大营总兵力是十七万左右,加上附近军队,共计数量应当在二十万左右。
我们知道,兵家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的人也要吃饭,要睡觉,这就必须准备好粮食帐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仗就是打后勤。
朱棣远征之时,会征用大量的民工、牛马车辆,并设置专门的运粮队,准备后勤时间往往长达几个月。
那么王振统领的这二十万大军出发准备用了多长时间呢?
答:不到五天!
七月中旬接到边关急报,七月十七日就出征了!
在王振这个蠢货看来,只要把人凑齐就行了。他事先通过边报得知,也先只有两三万人马,所以他征召二十万大军,认为这样就一定能够取胜。
是啊,这个算术小学生也会做,二十万对两万,平均十个人对一个人。似乎不用打,一人踩上一脚也能把对手给踩死。
王振就是这样想的,他的作战思想似乎也就源自于此。
无知啊,真是极度的无知!王振这个出生市井的小人物此刻终于显出了他的本色,在他看来,战争似乎就等同于街头的黑社会斗殴,双方手持西瓜刀对砍,谁人多,谁气势大,谁就能赢。
话说回来,战争到底与斗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是人越多越好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开一个专题。
战争是怎样炼成的
一千多年前,一个叫韩信的人对皇帝刘邦说出了一句话:韩信带兵,多多益善!
这不仅是一句成语,一句千古名言,也是一句自信的豪言壮语。
在我看来,在韩信说出此言之后的一千多年里,有资格有能力以此言自居者,不会超过十五个人。
而如果你仔细研究过军事,就会发现,要做到带兵多多益善,实在是太难了。
要说明原因,就必须从什么是战争说起。
事先说明,请大家不要误会,这里绝对不是要介绍那些让人头疼的政治性质、阶级本质。我们要讲的是战争的形式——人与人之间的搏斗。
因为如果我们把战争的所有外表包装脱去,就会发现:
战争,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打架斗殴。
下面,我会借用经济学中的模型理论(先预设基本框架,不断增加条件的经济分析法)来说明这个问题。
先从两个人讲起,相信大家也有过打架的经历,而两个人打架就是我们俗称的“单挑”。
“单挑”实际上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因为打人的是你,挨打的也是你,是输是赢全要靠你自己。当然,如果你比对方高大,比对方强壮,凑巧还练过武术(最好是搏击,套路不怎么管用),那么胜利多半是属于你的。
现在我们把范围扩大,如果你有两个人,而对方还是一个人,那你的赢面就很大了,两个打一个,只要你的脸皮厚一点,不怕人家说你胜之不武,我相信,胜利会是你的。
下面我们再加一个人,你有三个人,对手还是一个人。此时,你就不用动手了,你只要让其余两个人上,自己拿杯开水,一边喝一边看,临场指挥就行。
就不用一个个地再增加了,如果你现在有一千个人,对手一个人,结果会怎样呢?
我相信,在这种情况下,你反而不会获得胜利。因为做你对手的那个人肯定早就逃走了。
到现在为止,你可能还很乐观,因为一直以来,都是你占优势。
然而真正的考验就要来了,如果你有一千个人,对手也有一千个人,你能赢吗?
你可以把一千个人分成几队去攻击对方,但对手却可能集中所有人来对你逐个击破,你能保证自己获得胜利吗?
觉得棘手了吧,其实我们才刚开始。
下面,我们把这个数字乘以一百,你有十万人,对手也有十万人,你怎么打这一仗?
这个时候,你就麻烦了,且不说你怎么布置这十万人进攻,单单只说这十万人本身,他们真的会听你的吗?
你要明白,你的手下这十万人都是人,有着自己的思维,有的性格开朗,有的阴郁,有的温和,有的暴躁,他们方言不同,习惯不同,你的命令他们不一定愿意听从,即使愿意,他们也不一定听得懂。如果里面还有外国友人(比如朝鲜),那你还得找几个翻译。
这就是指挥的难度,要想减低这一难度,似乎就只有大力推广汉语和普通话了。
要是再考虑他们的智商和理解能力的不同,你就会十分头疼。这十万人文化程度不同,有的是文盲,有的是翰林,对命令的理解能力不同,你让他前进... -->>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挥刀出鞘。
蒙古骑兵分为四路,从四个不同的方向对大明帝国分别发动了进攻。
其中第一路攻击辽东,第二路攻击甘肃,第三路攻击宣府,最后一路由也先自己统领,攻击大同。
战争就此全面爆发。
消息传到京城,大臣们十分紧张,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事发突然,很多大臣心中都没底,但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十分兴奋。
此人又是王振。
受贿的是你,查货的是你,惹事的也是你,现在打仗了,你还有什么可兴奋的?
要说明的是,王振从来就不是什么主战派。正统八年(1443),侍讲学士刘球就曾经给皇帝上过一次奏折,指出蒙古使臣人数日益增多,必然包藏祸心,希望能够尽早整顿兵制,积极备战。
刘球没有想到,他出于爱国热情上书,换来的却是杀身之祸。
王振看到奏折后,勃然大怒。不知是他收了也先的钱,还是认为刘球是在指责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反正他找了个借口,把刘球关进了监狱,在不久之后,他指使自己的亲信锦衣卫指挥马顺杀害了刘球。
这样一个祸国殃民的死太监,自然是不会有什么爱国情操的。
他之所以兴奋,是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实现自己抱负,扬威天下的机会。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开始秘密地筹划。
当时也先的军事实力已经非常强大,明朝的边境将领已然不是对手,大同守军连连失利,纷纷告急,朝廷经过会议,决定派出驸马井源出兵作战。
驸马井源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将领,他的出征缓和了当时的紧张局势。
然而就在他出征后第二天,皇宫就传出了一个消息,这个消息震惊了所有的人。
皇帝要亲征了!
这正是王振捣的鬼。
王振想要远征立功,但他没有能力也没有威望带兵出征,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想到了皇帝。
皇帝是自己的学生,一直听自己的话,只有借助他的名义,才能实现自己统率大军的梦想!
在王振的怂恿下,英宗朱祁镇下达了亲征的命令,召集大军共二十万,立刻准备出征。
这里要说一下,很多史书都说此次出征共有五十万人,根据本人考证,这是不准确的。因为由当时动员兵力的时间及京城附近的布防情况分析,几天之内,绝对不可能召集五十万大军,当时京城的三大营总兵力是十七万左右,加上附近军队,共计数量应当在二十万左右。
我们知道,兵家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的人也要吃饭,要睡觉,这就必须准备好粮食帐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仗就是打后勤。
朱棣远征之时,会征用大量的民工、牛马车辆,并设置专门的运粮队,准备后勤时间往往长达几个月。
那么王振统领的这二十万大军出发准备用了多长时间呢?
答:不到五天!
七月中旬接到边关急报,七月十七日就出征了!
在王振这个蠢货看来,只要把人凑齐就行了。他事先通过边报得知,也先只有两三万人马,所以他征召二十万大军,认为这样就一定能够取胜。
是啊,这个算术小学生也会做,二十万对两万,平均十个人对一个人。似乎不用打,一人踩上一脚也能把对手给踩死。
王振就是这样想的,他的作战思想似乎也就源自于此。
无知啊,真是极度的无知!王振这个出生市井的小人物此刻终于显出了他的本色,在他看来,战争似乎就等同于街头的黑社会斗殴,双方手持西瓜刀对砍,谁人多,谁气势大,谁就能赢。
话说回来,战争到底与斗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是人越多越好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开一个专题。
战争是怎样炼成的
一千多年前,一个叫韩信的人对皇帝刘邦说出了一句话:韩信带兵,多多益善!
这不仅是一句成语,一句千古名言,也是一句自信的豪言壮语。
在我看来,在韩信说出此言之后的一千多年里,有资格有能力以此言自居者,不会超过十五个人。
而如果你仔细研究过军事,就会发现,要做到带兵多多益善,实在是太难了。
要说明原因,就必须从什么是战争说起。
事先说明,请大家不要误会,这里绝对不是要介绍那些让人头疼的政治性质、阶级本质。我们要讲的是战争的形式——人与人之间的搏斗。
因为如果我们把战争的所有外表包装脱去,就会发现:
战争,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打架斗殴。
下面,我会借用经济学中的模型理论(先预设基本框架,不断增加条件的经济分析法)来说明这个问题。
先从两个人讲起,相信大家也有过打架的经历,而两个人打架就是我们俗称的“单挑”。
“单挑”实际上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因为打人的是你,挨打的也是你,是输是赢全要靠你自己。当然,如果你比对方高大,比对方强壮,凑巧还练过武术(最好是搏击,套路不怎么管用),那么胜利多半是属于你的。
现在我们把范围扩大,如果你有两个人,而对方还是一个人,那你的赢面就很大了,两个打一个,只要你的脸皮厚一点,不怕人家说你胜之不武,我相信,胜利会是你的。
下面我们再加一个人,你有三个人,对手还是一个人。此时,你就不用动手了,你只要让其余两个人上,自己拿杯开水,一边喝一边看,临场指挥就行。
就不用一个个地再增加了,如果你现在有一千个人,对手一个人,结果会怎样呢?
我相信,在这种情况下,你反而不会获得胜利。因为做你对手的那个人肯定早就逃走了。
到现在为止,你可能还很乐观,因为一直以来,都是你占优势。
然而真正的考验就要来了,如果你有一千个人,对手也有一千个人,你能赢吗?
你可以把一千个人分成几队去攻击对方,但对手却可能集中所有人来对你逐个击破,你能保证自己获得胜利吗?
觉得棘手了吧,其实我们才刚开始。
下面,我们把这个数字乘以一百,你有十万人,对手也有十万人,你怎么打这一仗?
这个时候,你就麻烦了,且不说你怎么布置这十万人进攻,单单只说这十万人本身,他们真的会听你的吗?
你要明白,你的手下这十万人都是人,有着自己的思维,有的性格开朗,有的阴郁,有的温和,有的暴躁,他们方言不同,习惯不同,你的命令他们不一定愿意听从,即使愿意,他们也不一定听得懂。如果里面还有外国友人(比如朝鲜),那你还得找几个翻译。
这就是指挥的难度,要想减低这一难度,似乎就只有大力推广汉语和普通话了。
要是再考虑他们的智商和理解能力的不同,你就会十分头疼。这十万人文化程度不同,有的是文盲,有的是翰林,对命令的理解能力不同,你让他前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