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周务学的想法 (1/2)
燕子小说网 www.yanzitai.com,大唐农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信息的发达,会给所有人带来改变,最明显的就是这些经常看报纸的读书人的想法会多起来,每个人的脑回路都不一样,想到的东西也不一样,所以,这个周务学能有这样的想法,孙享福一点都不奇怪。
在得到孙享福的点头示意后,周务学又道,“当今陛下的施政策略,是以民为本,不分胡汉,边镇之地的地,是我大唐的地,边地的胡人百姓,也是我大唐的民,适才,诸位同窗所讲的迁民,易俗,区别对待,学生以为,都不妥。
尊重他们的习俗,反而会让他们更加容易安定,试想一下,你让吃牛羊肉吃习惯了的草原人,天天和汉人百姓一样吃大米,他们乐意吗?你让世代在温暖的地区耕种田地的汉人百姓,去北方草原上挨冻,放牧,他们乐意吗?
还有很多类似情况,学生就不一一列举了,这种不乐意,就是隔阂,有了隔阂,必生间隙,有间隙,则久必生患。”
周务学说到这里,故意停顿了下来,他要确定孙享福是不是认同他说的这番话,才好继续说下去,然而,适才在孙享福面提了那些他所不认可的意见的那些学子,此刻,看向周务学的目光,都充满鄙夷,会产生问题,大家都知道,解决的办法,才是关键,具体如何把边镇变成中枢,把中枢,变成边镇,你倒是说出来啊!
可孙享福不这么看,很明显,周务学对于李世民的政治方针的理解,比诸多学子更高一筹,他觉得,这样优秀的学子,应该表表扬几句,于是开口道,“你说的不错,孔圣人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谁都不愿意被逼着改变自己的习惯,强制执行,只会让大家都不乐意,大家都不乐意的事情,注定是做不好的。
陛下曾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是一种一视同仁的大胸怀,你等当谨记,不要以为边地的少数民族百姓,就不重要了。
另外,周同学所说的边地的土地,也是大唐土地,这一点十分重要,我大唐,是不容许失去寸土的,更不能因为它是边地,而不去好好治理它,荒废它,一旦有了这样的心态在,那么,咱们的国土,就会一寸寸的失去,因为,边地一直会存在,领土会越缩越小。”
孙享福一番话,等于全面肯定了周务学所说的论点,待得那些适才发表意见的学子们一脸惭愧的低下头之后,孙享福又看向周务学道,“周同学,你可以继续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在得到孙享福肯定的时候,周务学脸上明显更多了几分信心,得到准许,他又道,“自古以来,首都皆设于一地,皇帝皆长于深宫,在学生看来,这是非常不利于一个国家长久传承的。
比如咱们大唐,首都在长安,距最东边的安东大都督府,有五千里之遥的距离。到岭南,也有四千多里的距离。到安西大都护府的治所碎叶城,更是有七八千里距离。
如此遥远的距离,百姓不识君面,更缺乏与朝廷中枢的有效沟通,致使朝廷政令不畅,官民不与朝廷同心,久之,便会如同前汉一般,对这些疆域失去控制。
而皇帝长于深宫,不知民间疾苦,便如前汉,军强,国富,但深宫中的皇帝,根本不顾民间疾苦,使得民间发生动乱军阀乱国,再有宦官乱政,权臣独霸朝纲等情况,都是其倒塌的原因,我大唐不改,这些情况,可能还是会出现。
是以,学生以为,不应将国都,建于一地,不应该将让君主,以及君主的继承人,常年生活在宫中,脱离民众。
故而,学生想到一策,便是,在四方边地,各建一都,与中央首都,遥相呼应,让皇帝轮流在各都城执政。这样,即可将边地当成中枢来治理,又可以让皇帝,频繁的行走于民间,知道整个天下的具体情况,乃安边,治国之良策也!”
周务学的这段话说完,整个客厅就异常的安静下来,这家伙脑洞开的也太大了,而且,以当下人的目光来看,有些太不切实际了。
首先,建几座都城的花费就十分巨大。其次,让皇帝活动起来,费用就更大了。要知道,皇帝出行,肯定是数万人的大队随行,这一走就是几千里,耗时数月,如果经常要轮换的话,岂不是要长年的奔走,这个花费能小吗?
不光是这,皇帝走,朝臣是不是也要跟着走,那么,让皇帝和朝臣们一辈子生活在赶路的过程中,他们能愿意吗?这完全不现实嘛!
然而,孙享福却不这么看,在后世的长大的他,其实见惯了国家领导四处跑的情况,他们全年几乎有一大半时间,是在飞机上渡过的,不仅在国内跑,还在国际跑,今天这个国,明天那个国,不在是国内有重要会议要在首都召开,不会老老实实在首都待几天。
可惜这个时代没有飞机,没有方便的通信,所以,周务学说的,确实有些不切实际。
但是,他思索的方向是对的。
只要方向是... -->>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信息的发达,会给所有人带来改变,最明显的就是这些经常看报纸的读书人的想法会多起来,每个人的脑回路都不一样,想到的东西也不一样,所以,这个周务学能有这样的想法,孙享福一点都不奇怪。
在得到孙享福的点头示意后,周务学又道,“当今陛下的施政策略,是以民为本,不分胡汉,边镇之地的地,是我大唐的地,边地的胡人百姓,也是我大唐的民,适才,诸位同窗所讲的迁民,易俗,区别对待,学生以为,都不妥。
尊重他们的习俗,反而会让他们更加容易安定,试想一下,你让吃牛羊肉吃习惯了的草原人,天天和汉人百姓一样吃大米,他们乐意吗?你让世代在温暖的地区耕种田地的汉人百姓,去北方草原上挨冻,放牧,他们乐意吗?
还有很多类似情况,学生就不一一列举了,这种不乐意,就是隔阂,有了隔阂,必生间隙,有间隙,则久必生患。”
周务学说到这里,故意停顿了下来,他要确定孙享福是不是认同他说的这番话,才好继续说下去,然而,适才在孙享福面提了那些他所不认可的意见的那些学子,此刻,看向周务学的目光,都充满鄙夷,会产生问题,大家都知道,解决的办法,才是关键,具体如何把边镇变成中枢,把中枢,变成边镇,你倒是说出来啊!
可孙享福不这么看,很明显,周务学对于李世民的政治方针的理解,比诸多学子更高一筹,他觉得,这样优秀的学子,应该表表扬几句,于是开口道,“你说的不错,孔圣人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谁都不愿意被逼着改变自己的习惯,强制执行,只会让大家都不乐意,大家都不乐意的事情,注定是做不好的。
陛下曾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是一种一视同仁的大胸怀,你等当谨记,不要以为边地的少数民族百姓,就不重要了。
另外,周同学所说的边地的土地,也是大唐土地,这一点十分重要,我大唐,是不容许失去寸土的,更不能因为它是边地,而不去好好治理它,荒废它,一旦有了这样的心态在,那么,咱们的国土,就会一寸寸的失去,因为,边地一直会存在,领土会越缩越小。”
孙享福一番话,等于全面肯定了周务学所说的论点,待得那些适才发表意见的学子们一脸惭愧的低下头之后,孙享福又看向周务学道,“周同学,你可以继续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在得到孙享福肯定的时候,周务学脸上明显更多了几分信心,得到准许,他又道,“自古以来,首都皆设于一地,皇帝皆长于深宫,在学生看来,这是非常不利于一个国家长久传承的。
比如咱们大唐,首都在长安,距最东边的安东大都督府,有五千里之遥的距离。到岭南,也有四千多里的距离。到安西大都护府的治所碎叶城,更是有七八千里距离。
如此遥远的距离,百姓不识君面,更缺乏与朝廷中枢的有效沟通,致使朝廷政令不畅,官民不与朝廷同心,久之,便会如同前汉一般,对这些疆域失去控制。
而皇帝长于深宫,不知民间疾苦,便如前汉,军强,国富,但深宫中的皇帝,根本不顾民间疾苦,使得民间发生动乱军阀乱国,再有宦官乱政,权臣独霸朝纲等情况,都是其倒塌的原因,我大唐不改,这些情况,可能还是会出现。
是以,学生以为,不应将国都,建于一地,不应该将让君主,以及君主的继承人,常年生活在宫中,脱离民众。
故而,学生想到一策,便是,在四方边地,各建一都,与中央首都,遥相呼应,让皇帝轮流在各都城执政。这样,即可将边地当成中枢来治理,又可以让皇帝,频繁的行走于民间,知道整个天下的具体情况,乃安边,治国之良策也!”
周务学的这段话说完,整个客厅就异常的安静下来,这家伙脑洞开的也太大了,而且,以当下人的目光来看,有些太不切实际了。
首先,建几座都城的花费就十分巨大。其次,让皇帝活动起来,费用就更大了。要知道,皇帝出行,肯定是数万人的大队随行,这一走就是几千里,耗时数月,如果经常要轮换的话,岂不是要长年的奔走,这个花费能小吗?
不光是这,皇帝走,朝臣是不是也要跟着走,那么,让皇帝和朝臣们一辈子生活在赶路的过程中,他们能愿意吗?这完全不现实嘛!
然而,孙享福却不这么看,在后世的长大的他,其实见惯了国家领导四处跑的情况,他们全年几乎有一大半时间,是在飞机上渡过的,不仅在国内跑,还在国际跑,今天这个国,明天那个国,不在是国内有重要会议要在首都召开,不会老老实实在首都待几天。
可惜这个时代没有飞机,没有方便的通信,所以,周务学说的,确实有些不切实际。
但是,他思索的方向是对的。
只要方向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