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yanzitai.com,金主别闹[古穿今]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为什么你总是看错人?】
文 | 李砍柴
最近常听一些已经处于企业中高层的朋友哀叹,看人看走了眼,他们因为“遇人不淑”,导致工作上很难展开。
也有女性读者在后台提问,为什么总是会遇到人渣呢?
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们为什么越来越难判断出一个人的品质优劣,能力高低了呢?
两个角度。一方面,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越来越善于自我包装、自我夸大,甚至是自我表演;另一方面,我们越来越习惯以各种外在的评价体系来看人,比如毕业院校、演讲才能,以及各种光鲜亮丽的头衔、各种丰富的人生经历,等等。
1
我们看人最核心的一个标准应该是:德。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举个例子。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其中有两个,一个叫颜回,一个叫子贡,但性格却截然不同。
就身份地位而言,颜回属于一文不名的知识分子,而子贡却是钱财万贯的商人。从资质来看,颜回沉默笃言,看似愚钝,而子贡能言善辩,聪明伶俐。作为学生,颜回既不是特别爱发问,学习能力也不强,而子贡却积极请教孔子,参与讨论,发表见解。
在我们现在的很多评价体系看来,子贡这样的学生应当更被推崇,更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颜回自然是比较容易被边缘化。
然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在他教学的过程中,他却一直在贬低能言善辩的子贡,赞扬沉默木讷的颜回。
在整部《论语》中,涉及颜回的共有17条,其中有14条全部是孔子对颜回的褒奖以及怀念。而与此相反的是,在《论语》中关于子贡的有33条,其中请教孔子的、发表自己观点和见解的达到一半,其余的则多为孔子和子贡的讨论以及孔子对子贡的评价,其中正面评价2条,□□和训诫5条。
孔子为什么要打击能言善辩的子贡,不遗余力地赞扬沉默木讷的颜回?
子贡能言善辩,利口巧辞,办事通达,有经世之才。曾任鲁、卫两国之相,是孔子弟子中首富。然而在孔子的眼中,和颜回的大智若愚比起来,子贡的“利口巧辞,能言善辩”属于巧言令色的“小智”。
颜回的自信是由内向外的,子贡的自信则是由外向内引发的,最初他只是把学习当做一种完善自我、装饰自我的手段,有着很明显的功利性,因此在他的身上有着一般“成功人士”所具有的普遍特征:一方面思维敏捷、领悟性强、善于应对、为人练达,其能力确实超出常人,但一方面较为浮躁、容易骄傲自矜,容易志得意满、自以为是,很难自我反省,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
所以说孔子看人识人,不被外在的光鲜所欺骗,不以外在的成就论是非,而更注重个人精神层面的仁德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坚定信仰、积极而又超脱的人生态度和学习态度。在他看来,“德”是一个真正君子的内核,此外的口才、能力、经历都应该在此基础上生发。
能通过表象看到本质,这正是孔子识人育人的过人之处。
2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也是一个善于知人用人的高手。
淮军草创之初,曾国藩曾让李鸿章把淮上豪士悉数邀往一处食宿,他要亲眼鉴别人才。这一天,他们不骑马,也不带随从,悄悄步入宿馆。只见有一人裸腹踞坐南窗,左手执书,右手持酒,朗诵一篇,饮酒一盏,大有旁若无人之概。
看什么书呢?司马迁的《史记》。
于是,曾国藩对李鸿章说:“将来成就最大者,南窗裸腹持酒人也。”事实证明,曾国藩看得很准,那个人就是后来在台湾保卫战中闻名于世的淮军将领刘铭传,后任台湾首任巡抚。
这个故事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其中的哲理,在当代女漫画家钱海燕《小女贼的细软》中得到了呼应:肯以本色示人者,必有禅心和定力。
曾国藩尽管“衡才不拘一格”、“求才不遗余力”,但在具体任用上“广中求慎”,并有严格的统一要求,即以道德品性为重。尽量弃用那些官气重、心窍多、投机取巧的浮华之人,而选用那些吃苦耐劳、务实肯干之人。
曾国藩一生驰骋疆场,徘徊官场,谙熟人场,精于揣摩人性、把握人心。他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听其言量其心志,观其行测其力,析其作辨其才华,闻其誉察其品格”。
为此他提出,“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才德不可兼得以德重,好利之人不可重用”;表现欲过强的人,不可久用;有大才而性格偏激之人要慎用;标榜“主动吃亏之人”要慎用;才高德薄名声不佳者、才德平平迁升太快者、个人不愿出仕者不可推荐。
3
还有很多有识之士往往能透过饭局见微知著,识人用人,因为很多人虽然擅长,但在饭局这样私下的场合,往往会暴露出真正的品性。
比如马云喜欢看人在饭桌上喝酒的表现:
“自己不会喝酒,但好强硬撑,结果三杯未下肚,就面红耳赤,开始手舞足蹈,之后又是烂醉如泥,丑态百出,这类人我不会重用;自己很能喝,但装着不会喝,并一边想方设法唆使别人喝,不看到别人烂醉倒地不罢休,这类人阴险狡诈,我也不会重用;那种自己会喝酒,依自己的酒量去喝,对别人不劝酒、不唆使,悉听尊便,则可以放心重用。”
李嘉诚喜欢从选座位识人。
如果吃饭时,有哪位喜欢选领导身边的位置坐,他觉得此人过于积极,心术可能不正;而有的人却偏偏不喜欢坐在领导身边,老是挑离领导最远的位置,这种人要么太胆小,要么心里有鬼,他也不看好。
这就是细节的力量。这些细节,因为很难掩饰,很容易暴露内心真实的想法。
看一个人,重要的不是看他说什么,还要看他做什么。
你看一个会议上,有人夸夸其谈,但言不及义,有人沉默寡言,但却能切中肯綮。
你看有人在饭桌上高谈阔论,但浮夸鄙陋,有人笑而不语,但礼仪周全。
这些都是细节。会识人的人会发现,这些人坐在那儿看起来不声不响,却在细节中彰显出他们真正的高贵和儒雅。
******
【为什么你总是看错人?】
文 | 李砍柴
最近常听一些已经处于企业中高层的朋友哀叹,看人看走了眼,他们因为“遇人不淑”,导致工作上很难展开。
也有女性读者在后台提问,为什么总是会遇到人渣呢?
>
******
【为什么你总是看错人?】
文 | 李砍柴
最近常听一些已经处于企业中高层的朋友哀叹,看人看走了眼,他们因为“遇人不淑”,导致工作上很难展开。
也有女性读者在后台提问,为什么总是会遇到人渣呢?
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们为什么越来越难判断出一个人的品质优劣,能力高低了呢?
两个角度。一方面,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越来越善于自我包装、自我夸大,甚至是自我表演;另一方面,我们越来越习惯以各种外在的评价体系来看人,比如毕业院校、演讲才能,以及各种光鲜亮丽的头衔、各种丰富的人生经历,等等。
1
我们看人最核心的一个标准应该是:德。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举个例子。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其中有两个,一个叫颜回,一个叫子贡,但性格却截然不同。
就身份地位而言,颜回属于一文不名的知识分子,而子贡却是钱财万贯的商人。从资质来看,颜回沉默笃言,看似愚钝,而子贡能言善辩,聪明伶俐。作为学生,颜回既不是特别爱发问,学习能力也不强,而子贡却积极请教孔子,参与讨论,发表见解。
在我们现在的很多评价体系看来,子贡这样的学生应当更被推崇,更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颜回自然是比较容易被边缘化。
然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在他教学的过程中,他却一直在贬低能言善辩的子贡,赞扬沉默木讷的颜回。
在整部《论语》中,涉及颜回的共有17条,其中有14条全部是孔子对颜回的褒奖以及怀念。而与此相反的是,在《论语》中关于子贡的有33条,其中请教孔子的、发表自己观点和见解的达到一半,其余的则多为孔子和子贡的讨论以及孔子对子贡的评价,其中正面评价2条,□□和训诫5条。
孔子为什么要打击能言善辩的子贡,不遗余力地赞扬沉默木讷的颜回?
子贡能言善辩,利口巧辞,办事通达,有经世之才。曾任鲁、卫两国之相,是孔子弟子中首富。然而在孔子的眼中,和颜回的大智若愚比起来,子贡的“利口巧辞,能言善辩”属于巧言令色的“小智”。
颜回的自信是由内向外的,子贡的自信则是由外向内引发的,最初他只是把学习当做一种完善自我、装饰自我的手段,有着很明显的功利性,因此在他的身上有着一般“成功人士”所具有的普遍特征:一方面思维敏捷、领悟性强、善于应对、为人练达,其能力确实超出常人,但一方面较为浮躁、容易骄傲自矜,容易志得意满、自以为是,很难自我反省,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
所以说孔子看人识人,不被外在的光鲜所欺骗,不以外在的成就论是非,而更注重个人精神层面的仁德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坚定信仰、积极而又超脱的人生态度和学习态度。在他看来,“德”是一个真正君子的内核,此外的口才、能力、经历都应该在此基础上生发。
能通过表象看到本质,这正是孔子识人育人的过人之处。
2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也是一个善于知人用人的高手。
淮军草创之初,曾国藩曾让李鸿章把淮上豪士悉数邀往一处食宿,他要亲眼鉴别人才。这一天,他们不骑马,也不带随从,悄悄步入宿馆。只见有一人裸腹踞坐南窗,左手执书,右手持酒,朗诵一篇,饮酒一盏,大有旁若无人之概。
看什么书呢?司马迁的《史记》。
于是,曾国藩对李鸿章说:“将来成就最大者,南窗裸腹持酒人也。”事实证明,曾国藩看得很准,那个人就是后来在台湾保卫战中闻名于世的淮军将领刘铭传,后任台湾首任巡抚。
这个故事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其中的哲理,在当代女漫画家钱海燕《小女贼的细软》中得到了呼应:肯以本色示人者,必有禅心和定力。
曾国藩尽管“衡才不拘一格”、“求才不遗余力”,但在具体任用上“广中求慎”,并有严格的统一要求,即以道德品性为重。尽量弃用那些官气重、心窍多、投机取巧的浮华之人,而选用那些吃苦耐劳、务实肯干之人。
曾国藩一生驰骋疆场,徘徊官场,谙熟人场,精于揣摩人性、把握人心。他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听其言量其心志,观其行测其力,析其作辨其才华,闻其誉察其品格”。
为此他提出,“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才德不可兼得以德重,好利之人不可重用”;表现欲过强的人,不可久用;有大才而性格偏激之人要慎用;标榜“主动吃亏之人”要慎用;才高德薄名声不佳者、才德平平迁升太快者、个人不愿出仕者不可推荐。
3
还有很多有识之士往往能透过饭局见微知著,识人用人,因为很多人虽然擅长,但在饭局这样私下的场合,往往会暴露出真正的品性。
比如马云喜欢看人在饭桌上喝酒的表现:
“自己不会喝酒,但好强硬撑,结果三杯未下肚,就面红耳赤,开始手舞足蹈,之后又是烂醉如泥,丑态百出,这类人我不会重用;自己很能喝,但装着不会喝,并一边想方设法唆使别人喝,不看到别人烂醉倒地不罢休,这类人阴险狡诈,我也不会重用;那种自己会喝酒,依自己的酒量去喝,对别人不劝酒、不唆使,悉听尊便,则可以放心重用。”
李嘉诚喜欢从选座位识人。
如果吃饭时,有哪位喜欢选领导身边的位置坐,他觉得此人过于积极,心术可能不正;而有的人却偏偏不喜欢坐在领导身边,老是挑离领导最远的位置,这种人要么太胆小,要么心里有鬼,他也不看好。
这就是细节的力量。这些细节,因为很难掩饰,很容易暴露内心真实的想法。
看一个人,重要的不是看他说什么,还要看他做什么。
你看一个会议上,有人夸夸其谈,但言不及义,有人沉默寡言,但却能切中肯綮。
你看有人在饭桌上高谈阔论,但浮夸鄙陋,有人笑而不语,但礼仪周全。
这些都是细节。会识人的人会发现,这些人坐在那儿看起来不声不响,却在细节中彰显出他们真正的高贵和儒雅。
******
【为什么你总是看错人?】
文 | 李砍柴
最近常听一些已经处于企业中高层的朋友哀叹,看人看走了眼,他们因为“遇人不淑”,导致工作上很难展开。
也有女性读者在后台提问,为什么总是会遇到人渣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