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小说网 www.yanzitai.com,银海漂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走出武昌火车站,王加林立刻被省城的繁华景象弄得眼花缭乱,头晕目眩,连东南西北都辨不清了。
翻出《入学通知书》,看了看去华中金融专科学校的路线图。他开始向别人打听公交车站在什么地方,准备去那儿坐10路公交车。
正当他站在广场上东张西望的时候,一个打扮得妖里妖气的年轻女子向他靠了过来。
“大哥,去我们那儿休息一下吧!”
王加林疑惑地看了那女子一眼,猛然间明白了她的意思,脸霎时红了。原来武汉也有“花香街”!
他头摇得像拨浪鼓,表示自己没兴趣。
“去休息一下嘛!挺近的,前面拐弯就到,去找小姐玩一下。”妖艳女子缠着他不走,“我们那儿的服务员都是年轻漂亮的小姐,二十岁不到,有的只有十七八岁,还是黄花闺女,保证让大哥满意……”
王加林赶紧离开,用近似于愤怒的口气予以拒绝:“不去不去!”
什么乱七八糟的!没见过世面的加林主任,听着拉客女赤裸裸的挑逗,臊得面红耳赤。
大城市就是不一样啊,招嫖竟然如此明目张胆。
他摆脱拉客女的纠缠,找到公交车站,坐上了10路公交车。
在阅马场下车后,步行穿过蛇山下面的鼓楼洞。到达民主路,根据热心路人的指点,他终于进入了《入学通知书》标注的荆南街。
嘿,那么狭窄的一条街道!还不如花园镇的中山街宽敞。
沿荆南街走了几分钟,就见到了华中金融专科学校的大门。
校园也没有王加林想象的那么气派。校舍多为三四层楼的老房子,高楼大厦不多。
好不容易找到学校成教处,但大门紧锁。门上贴着一张纸条,告知函授学员办理报到手续的有关事项。
王加林看了看手表,十二点半,属于“告示”中的午休时间。
学校成教处下午两点钟才有人上班。
他懊丧地走出校园,在荆南街一家小餐馆里吃了一碗热干面,又回到民主路上,漫无目的地随便闲逛。
穿过司门口,走过户部巷,他突然发现自己来到了长江边。加林看到了雄伟壮丽的武汉长江大桥,以及长江对面高耸入云的龟山电视塔。他记得上学时在课本里学过,武汉长江大桥是连接着龟山和蛇山两座山,与龟山电视塔相对的应该是黄鹤楼。
于是,他非常兴奋地爬上江堤,返身回望,果然看到了闻名遐迩的千古名楼——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的这首描写黄鹤楼的千古绝唱一下子浮现在脑海,诗朗诵的声音回荡在他的耳边。啊呀!这些以前只能在电视里面看到的美景,自己已经置身其中么?
王加林扶着江堤上的铁栏杆,望着烟波浩淼、滚滚东流的长江,心潮澎湃,激动得呼吸都有些困难了。
刚才在华中金融专科学校,他还对学校的普通和平凡有那么一点失望,现在发现学校附近有这么好的地方,他立刻欣喜若狂了。
面授的这几天,我一定要到处看一看,走一走。爬龟山,上蛇山,登黄鹤楼,亲电视塔,从长江大桥的这头走到那头,漫步两江四岸,看看沿江的风景。
对了,还有黄鹤楼下面的红楼——辛亥革命博物馆。
哎呀,要是把照相机带来就好了。支行办公室的照相机一直由加林主任保管,他不在家,也没有人会使用。如果带出来用几天,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想到这儿,他又觉得有点遗憾。
要是有个照相机,每走一个地方都照几张相,带回去给红梅和彤儿看,她们不羡慕死才怪呢!说不定,下次到武汉面授时,她们也会跟着来玩呢!等明年暑假时,无论面授,还是不面授,一定要把她们带到武汉来玩一玩。
快到两点钟时,王加林又沿着来时的路往回走。
再次来到华中金融专科学校成教处,门已经开了。
填了几张表,交了2400元学费,领了两本新书,《货币银行学》和《企业会计》。——这是本次面授学习的两门课程。
办理完报到手续,王加林又走出校园,到学校对面的干部培训中心办理入住手续。
没想到,2400元学费里面竟然不含面授期间的食宿费。函授学员的住宿和吃饭,学校里根本就没有安排,一切都得自理。
他妈的!这哪儿是函授学习,纯粹是敲诈勒索。
交了200元住宿费,王加林身上只剩100多元现金了。
这几个钱,一个星期的饭钱都不够。他庆幸自己带着银行信用卡,不然的话,中途还得回家去拿钱。
住房安排的是两人标准间,但没有配牙膏、牙刷和毛巾之类的洗漱用品。在学生食堂吃饭,各人自己买餐票,还得自备碗筷。
没人接待,没人指引,什么都是黑的。
王加林感觉如同没娘的孩子一般。他对函授班的组织工作感到非常失望。因为老婆方红梅也参加过五年本科函授,面授学习是由教育部门负责组织的。每次面授都有专门的辅导员,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考虑得非常周到。
金融系统组织的函授班,怎么会这样松松垮垮,如同一盘散沙?
安放好行李,王加林就去外面寻找商店,购买牙膏、牙刷、毛巾、香皂、搪瓷碗、钢勺这些日常用品。
买好东西返回干部培训中心的路上,他看到路边有个电话亭,突然想到应该给梁雯打个电话。
梁雯何许人也?
一个曾经非常崇拜王加林、兴许对他还有那么一儿点意思的女大学生。他们之间的故事,得追溯到好几年之前。
我们已经知道,王加林是个文学爱好者。
他最初喜欢上文学,是在孝天师范学校上学的时候。当时,我们伟大的祖国刚刚从十年动乱中缓过神来,文艺界万象更新,欣欣向荣。一年一度的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评比,尤其受到青年学生的关注,是很多文学爱好者非常感兴趣的话题。那时的孝天师范学校,有很多学生都在偷偷摸摸地搞写作,不折不挠地给报刊编辑部投稿。
大势所趋,更准确地讲,是受同桌方红梅同学的影响,一直恪守“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认为“百无一用是文人”的王加林,后来也改弦易辙,加入到文学青年的大军,开始了小说创作。
他写出来的东西,第一个读者自然是方红梅。
美其名曰让她修改,实际上炫耀的成分居多,或者说,是在向她汇报自己的进步,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王加林发现,讲求红梅同学“斧正”文章的,远不止他一个人。
班上所有的文学爱好者,不论是写小说散文的,还是写诗歌词赋的,初稿一出来,无一例外地都交到了方红梅的手里。
我们的红梅同学简直成了“业余编辑”。
不过,师范的这些才子们在校期间能够有所建树的不多,很少听说有人在文学报刊上发表作品的。王加林也是在师范毕业参加工作六年之后,才在本地区主办的文学杂志《槐荫》上发表处女作。
那是一篇近万字的短篇小说,题为《男人的眼泪》,刊发在当期杂志的头条。
几天之后,他就收到了一位素不相识的读者来信。
当时,加林真的非常激动,并非因为别人言过其实的恭维,而是由于他发现自己写的小说居然有读者关注。
一个人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自己的劳动得到别人的认可。
看过信笺上那娟秀的字迹,王加林猜想,写信的可能是个女孩子。读完内容,看到落款处的“梁雯”二字,他更是深信无疑。
梁雯用俏皮活泼的文字,把青春少女那种细腻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王加林仿佛看到一个漂亮的女生,在他面前蹦蹦跳跳,歪着头,调皮地眨着眼睛,扮着鬼脸,开着得体的、令人捧腹的玩笑。
梁雯说,她是孝天师专中文系的学生,课余时间也有舞文弄墨之爱好,同时还是学校排球队的主力队员。她最佩服的人,是台湾女作家三毛和中国女排队队长张蓉芳。
梁雯在信中问加林,《男人的眼泪》是不是以他自己为原型创作的?文中所述是否实有其事?夸张的成分占有百分之几?
这个问题把加林老师难住了。他不知道应该如何作答。
这篇小说的诞生,缘于他与方红梅之间跌宕起伏的感情经历。
加林老师和红梅老师结婚之后,在牌坊中学的校园里开始了他们简单而又平凡的生活。
每周有五天半的时间上班,上课,备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周六下午和周日休息,一日三餐,缝补浆洗,到校园周边的田野、乡村、铁路技校和部队营房散步,或者去花园镇转转。
如果他们眼睛不往外看,两耳不闻窗外事,把生活圈子限定在学校这么一个区域,建家立业,生儿育女,按部就班,安贫乐道,在牌坊中学自得其乐,把这片天地作为安身立命之所,加林和红梅也可以成为在花园镇出类拔萃、在社会上口碑不错的中学教师。两人能够共同打造一个受人尊重的教师家庭。这样终其一生,也不是不可以。
问题是,这两个年轻人一直不满足于现状,总是幻想着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却发展,到一个环境更好的地方去落脚。
他们只是把牌坊中作为事业的起点或者中转站,绝对没有把这里当成终点的打算。
我们也没有必要苛求他们从一而终,一直扎根在乡村,乐于奉献,也没有理由责备他们野心勃勃、好高骛远,因为每一人最初并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更不清楚自己未来应该朝哪个方面发展。一个人趁着年轻的时候折腾一阵,奋斗一番,并不是什么坏事情。毕竟,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释放出身上所有的潜能。
相比较而言,红梅老师远走高飞的心思动得更早,愿望也更强烈。这主要是因为她读湖北大学本科函授时,到外面去的机会更多,接触的人也更广。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红梅老师眼花缭乱;外面的世界很无奈,让红梅老师自惭形秽。
和方红梅一起参加函授学习的另外四个女同学,有三个家住孝天城,一个家住大悟县,无一例外都是城里人。
四个女生中,有的已经结婚,有的正在恋爱。无论是成了家的,还是没有成家的,条件都比较优裕,生活都特别幸福。她们穿着新潮服装,她们背着时尚皮包,她们用着高档化妆品,让我们的红梅老师相形见绌。
常言道: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们聚在一起,就免不了要闲聊,如果用北方话讲,叫拉话,或者唠嗑。
这些雌性公民说起活来就没完没了,无休无止。话题无非是老公或男友,小孩和父母,以及男女双方的家庭。比方,老公长得帅不帅呀,对她们好不好呀,从事什么工作、当的什么官呀,小孩在哪儿入托儿所、在哪儿上幼儿园呀,爸爸妈妈公公婆婆如何在经济上援助她们、在生活在帮助她们呀,家里又添置了什么家用电器呀……
听着别人不无炫耀地侃侃而谈,红梅老师总是默不作声。
她能说什么呢?她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乡巴佬!
无论是婆家,还是娘家,都拣不出一件让她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老公王加林和她一样,是个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婆家支离破碎,闹得乱七八糟。娘家也在农村,父母是最底层的农民。弟妹们还在中学用功,谈不上有什么出息。她生育女儿王彤时,遭遇难产,导致大出血,身体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每天除了上班,还要侍候老公,照顾孩子,料理家务。吃的穿的,仅能维持温饱。家里只有最简单的几样家具,除了电风扇和单卡收录机,再没有其他的家用电器。日复一日的操劳和长期营养不良,使得红梅老师体弱多病,面黄肌瘦,皮肤粗糙。才二十几岁,看上去就如同一个黄脸婆。
方红梅最感愧疚的,还是觉得对不起他们的女儿彤彤。
断奶之后,她出门面授就不再带上女儿了,而是把彤彤留在家里,交给王加林照看。
加林老师一边上班,一边带孩子,还要安排父女两人的生活。日子烂包成什么样子,不说也能够想象得到。何况牌坊中学又是那么偏僻,干什么事情都不方便。
同龄的小孩子中,有几个象他们的女儿彤彤这么悲惨和可怜?
与别人一对照,方红梅就心理失衡,觉得满腹委屈。进而,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恋爱、婚姻和家... -->>
走出武昌火车站,王加林立刻被省城的繁华景象弄得眼花缭乱,头晕目眩,连东南西北都辨不清了。
翻出《入学通知书》,看了看去华中金融专科学校的路线图。他开始向别人打听公交车站在什么地方,准备去那儿坐10路公交车。
正当他站在广场上东张西望的时候,一个打扮得妖里妖气的年轻女子向他靠了过来。
“大哥,去我们那儿休息一下吧!”
王加林疑惑地看了那女子一眼,猛然间明白了她的意思,脸霎时红了。原来武汉也有“花香街”!
他头摇得像拨浪鼓,表示自己没兴趣。
“去休息一下嘛!挺近的,前面拐弯就到,去找小姐玩一下。”妖艳女子缠着他不走,“我们那儿的服务员都是年轻漂亮的小姐,二十岁不到,有的只有十七八岁,还是黄花闺女,保证让大哥满意……”
王加林赶紧离开,用近似于愤怒的口气予以拒绝:“不去不去!”
什么乱七八糟的!没见过世面的加林主任,听着拉客女赤裸裸的挑逗,臊得面红耳赤。
大城市就是不一样啊,招嫖竟然如此明目张胆。
他摆脱拉客女的纠缠,找到公交车站,坐上了10路公交车。
在阅马场下车后,步行穿过蛇山下面的鼓楼洞。到达民主路,根据热心路人的指点,他终于进入了《入学通知书》标注的荆南街。
嘿,那么狭窄的一条街道!还不如花园镇的中山街宽敞。
沿荆南街走了几分钟,就见到了华中金融专科学校的大门。
校园也没有王加林想象的那么气派。校舍多为三四层楼的老房子,高楼大厦不多。
好不容易找到学校成教处,但大门紧锁。门上贴着一张纸条,告知函授学员办理报到手续的有关事项。
王加林看了看手表,十二点半,属于“告示”中的午休时间。
学校成教处下午两点钟才有人上班。
他懊丧地走出校园,在荆南街一家小餐馆里吃了一碗热干面,又回到民主路上,漫无目的地随便闲逛。
穿过司门口,走过户部巷,他突然发现自己来到了长江边。加林看到了雄伟壮丽的武汉长江大桥,以及长江对面高耸入云的龟山电视塔。他记得上学时在课本里学过,武汉长江大桥是连接着龟山和蛇山两座山,与龟山电视塔相对的应该是黄鹤楼。
于是,他非常兴奋地爬上江堤,返身回望,果然看到了闻名遐迩的千古名楼——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的这首描写黄鹤楼的千古绝唱一下子浮现在脑海,诗朗诵的声音回荡在他的耳边。啊呀!这些以前只能在电视里面看到的美景,自己已经置身其中么?
王加林扶着江堤上的铁栏杆,望着烟波浩淼、滚滚东流的长江,心潮澎湃,激动得呼吸都有些困难了。
刚才在华中金融专科学校,他还对学校的普通和平凡有那么一点失望,现在发现学校附近有这么好的地方,他立刻欣喜若狂了。
面授的这几天,我一定要到处看一看,走一走。爬龟山,上蛇山,登黄鹤楼,亲电视塔,从长江大桥的这头走到那头,漫步两江四岸,看看沿江的风景。
对了,还有黄鹤楼下面的红楼——辛亥革命博物馆。
哎呀,要是把照相机带来就好了。支行办公室的照相机一直由加林主任保管,他不在家,也没有人会使用。如果带出来用几天,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想到这儿,他又觉得有点遗憾。
要是有个照相机,每走一个地方都照几张相,带回去给红梅和彤儿看,她们不羡慕死才怪呢!说不定,下次到武汉面授时,她们也会跟着来玩呢!等明年暑假时,无论面授,还是不面授,一定要把她们带到武汉来玩一玩。
快到两点钟时,王加林又沿着来时的路往回走。
再次来到华中金融专科学校成教处,门已经开了。
填了几张表,交了2400元学费,领了两本新书,《货币银行学》和《企业会计》。——这是本次面授学习的两门课程。
办理完报到手续,王加林又走出校园,到学校对面的干部培训中心办理入住手续。
没想到,2400元学费里面竟然不含面授期间的食宿费。函授学员的住宿和吃饭,学校里根本就没有安排,一切都得自理。
他妈的!这哪儿是函授学习,纯粹是敲诈勒索。
交了200元住宿费,王加林身上只剩100多元现金了。
这几个钱,一个星期的饭钱都不够。他庆幸自己带着银行信用卡,不然的话,中途还得回家去拿钱。
住房安排的是两人标准间,但没有配牙膏、牙刷和毛巾之类的洗漱用品。在学生食堂吃饭,各人自己买餐票,还得自备碗筷。
没人接待,没人指引,什么都是黑的。
王加林感觉如同没娘的孩子一般。他对函授班的组织工作感到非常失望。因为老婆方红梅也参加过五年本科函授,面授学习是由教育部门负责组织的。每次面授都有专门的辅导员,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考虑得非常周到。
金融系统组织的函授班,怎么会这样松松垮垮,如同一盘散沙?
安放好行李,王加林就去外面寻找商店,购买牙膏、牙刷、毛巾、香皂、搪瓷碗、钢勺这些日常用品。
买好东西返回干部培训中心的路上,他看到路边有个电话亭,突然想到应该给梁雯打个电话。
梁雯何许人也?
一个曾经非常崇拜王加林、兴许对他还有那么一儿点意思的女大学生。他们之间的故事,得追溯到好几年之前。
我们已经知道,王加林是个文学爱好者。
他最初喜欢上文学,是在孝天师范学校上学的时候。当时,我们伟大的祖国刚刚从十年动乱中缓过神来,文艺界万象更新,欣欣向荣。一年一度的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评比,尤其受到青年学生的关注,是很多文学爱好者非常感兴趣的话题。那时的孝天师范学校,有很多学生都在偷偷摸摸地搞写作,不折不挠地给报刊编辑部投稿。
大势所趋,更准确地讲,是受同桌方红梅同学的影响,一直恪守“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认为“百无一用是文人”的王加林,后来也改弦易辙,加入到文学青年的大军,开始了小说创作。
他写出来的东西,第一个读者自然是方红梅。
美其名曰让她修改,实际上炫耀的成分居多,或者说,是在向她汇报自己的进步,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王加林发现,讲求红梅同学“斧正”文章的,远不止他一个人。
班上所有的文学爱好者,不论是写小说散文的,还是写诗歌词赋的,初稿一出来,无一例外地都交到了方红梅的手里。
我们的红梅同学简直成了“业余编辑”。
不过,师范的这些才子们在校期间能够有所建树的不多,很少听说有人在文学报刊上发表作品的。王加林也是在师范毕业参加工作六年之后,才在本地区主办的文学杂志《槐荫》上发表处女作。
那是一篇近万字的短篇小说,题为《男人的眼泪》,刊发在当期杂志的头条。
几天之后,他就收到了一位素不相识的读者来信。
当时,加林真的非常激动,并非因为别人言过其实的恭维,而是由于他发现自己写的小说居然有读者关注。
一个人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自己的劳动得到别人的认可。
看过信笺上那娟秀的字迹,王加林猜想,写信的可能是个女孩子。读完内容,看到落款处的“梁雯”二字,他更是深信无疑。
梁雯用俏皮活泼的文字,把青春少女那种细腻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王加林仿佛看到一个漂亮的女生,在他面前蹦蹦跳跳,歪着头,调皮地眨着眼睛,扮着鬼脸,开着得体的、令人捧腹的玩笑。
梁雯说,她是孝天师专中文系的学生,课余时间也有舞文弄墨之爱好,同时还是学校排球队的主力队员。她最佩服的人,是台湾女作家三毛和中国女排队队长张蓉芳。
梁雯在信中问加林,《男人的眼泪》是不是以他自己为原型创作的?文中所述是否实有其事?夸张的成分占有百分之几?
这个问题把加林老师难住了。他不知道应该如何作答。
这篇小说的诞生,缘于他与方红梅之间跌宕起伏的感情经历。
加林老师和红梅老师结婚之后,在牌坊中学的校园里开始了他们简单而又平凡的生活。
每周有五天半的时间上班,上课,备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周六下午和周日休息,一日三餐,缝补浆洗,到校园周边的田野、乡村、铁路技校和部队营房散步,或者去花园镇转转。
如果他们眼睛不往外看,两耳不闻窗外事,把生活圈子限定在学校这么一个区域,建家立业,生儿育女,按部就班,安贫乐道,在牌坊中学自得其乐,把这片天地作为安身立命之所,加林和红梅也可以成为在花园镇出类拔萃、在社会上口碑不错的中学教师。两人能够共同打造一个受人尊重的教师家庭。这样终其一生,也不是不可以。
问题是,这两个年轻人一直不满足于现状,总是幻想着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却发展,到一个环境更好的地方去落脚。
他们只是把牌坊中作为事业的起点或者中转站,绝对没有把这里当成终点的打算。
我们也没有必要苛求他们从一而终,一直扎根在乡村,乐于奉献,也没有理由责备他们野心勃勃、好高骛远,因为每一人最初并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更不清楚自己未来应该朝哪个方面发展。一个人趁着年轻的时候折腾一阵,奋斗一番,并不是什么坏事情。毕竟,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释放出身上所有的潜能。
相比较而言,红梅老师远走高飞的心思动得更早,愿望也更强烈。这主要是因为她读湖北大学本科函授时,到外面去的机会更多,接触的人也更广。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红梅老师眼花缭乱;外面的世界很无奈,让红梅老师自惭形秽。
和方红梅一起参加函授学习的另外四个女同学,有三个家住孝天城,一个家住大悟县,无一例外都是城里人。
四个女生中,有的已经结婚,有的正在恋爱。无论是成了家的,还是没有成家的,条件都比较优裕,生活都特别幸福。她们穿着新潮服装,她们背着时尚皮包,她们用着高档化妆品,让我们的红梅老师相形见绌。
常言道: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们聚在一起,就免不了要闲聊,如果用北方话讲,叫拉话,或者唠嗑。
这些雌性公民说起活来就没完没了,无休无止。话题无非是老公或男友,小孩和父母,以及男女双方的家庭。比方,老公长得帅不帅呀,对她们好不好呀,从事什么工作、当的什么官呀,小孩在哪儿入托儿所、在哪儿上幼儿园呀,爸爸妈妈公公婆婆如何在经济上援助她们、在生活在帮助她们呀,家里又添置了什么家用电器呀……
听着别人不无炫耀地侃侃而谈,红梅老师总是默不作声。
她能说什么呢?她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乡巴佬!
无论是婆家,还是娘家,都拣不出一件让她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老公王加林和她一样,是个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婆家支离破碎,闹得乱七八糟。娘家也在农村,父母是最底层的农民。弟妹们还在中学用功,谈不上有什么出息。她生育女儿王彤时,遭遇难产,导致大出血,身体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每天除了上班,还要侍候老公,照顾孩子,料理家务。吃的穿的,仅能维持温饱。家里只有最简单的几样家具,除了电风扇和单卡收录机,再没有其他的家用电器。日复一日的操劳和长期营养不良,使得红梅老师体弱多病,面黄肌瘦,皮肤粗糙。才二十几岁,看上去就如同一个黄脸婆。
方红梅最感愧疚的,还是觉得对不起他们的女儿彤彤。
断奶之后,她出门面授就不再带上女儿了,而是把彤彤留在家里,交给王加林照看。
加林老师一边上班,一边带孩子,还要安排父女两人的生活。日子烂包成什么样子,不说也能够想象得到。何况牌坊中学又是那么偏僻,干什么事情都不方便。
同龄的小孩子中,有几个象他们的女儿彤彤这么悲惨和可怜?
与别人一对照,方红梅就心理失衡,觉得满腹委屈。进而,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恋爱、婚姻和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