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yanzitai.com,大明海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佐久间盛政穿着一身黑红相间的锁足具,腰插着肋差,带着两名小姓上了船。尽管刚刚遭到伏击,此时依然精神高涨,充满着豪迈的气势,真不愧是一员虎将!
于是我自然是要走到软梯处迎接。之前的初一都做了,何不做全十五呢?不将利益最大化,那不是我的作风啊!
上船后,佐久间盛政先是一愣,本以为是熟人出手想救,却不料见到一张生面孔,而且穿着打扮不似是东瀛人士,却像是大明朝的衣着。
佐久间盛政不由得愕然道:“不知道是明朝的哪位大人出手相助!在下佐久间玄蕃胜政!见过恩人!”
我朗声笑道:“鬼玄蕃不必客气!我乃大明朝一等子爵孙启蓝,因身体不适宜为官,便致仕辞官来了东瀛寻些营生!”
佐久间胜政拱手道:“原来是子爵阁下!任上想必也是有官位的吧!”
我摆摆手笑道:“区区正三品都指挥使,不值一提!不值一提啊!”
这佐久间盛政乃是公家授予的正七品玄蕃头,并不是很高的官职。听到我是正三品致仕的官员,又这么年轻,顿时肃然起敬,一个劲儿向我称道,表情甚是虔诚。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在东瀛,所谓的“官位”,其实是“官”与“位”的两个概念。
所谓“官”,就是大家看到的这一套东瀛官制,基本上脱胎于约公元700年的《大宝律令》和十世纪初的《延喜式》,分部门、领域不同,又各有归属。
所谓的“位”,也即是位阶,换句话说就是身份等级,又有待遇高低的意味。日本的位阶受我国隋唐九品正从上下阶制的影响,自一位到八位,各分正、从两级;而从三位以下,每一级再分上、下两阶。
也就是说,四位至八位每一位之内有四阶,例如:四位就分为正四位上、正四位下、从四位上、从四位下;在从八位下之下尚有大初位上、下两级和少初位上、下两级。这几级,类似于我国隋朝的“不入流”。
在东瀛战国时,“位”在一定程度上比“官”更重要,可以有位无官。反之,就任一定的官职,则必须有相配的位阶,即所谓“官位相当”。例如,东瀛的太政大臣只授予正一位或从一位的官员,中纳言通常由从三位的官员担任。
而我的三品之“位”已经高于中纳言,大约和大纳言的位份需求相同,这已经是相当于内阁常委级的人物,不由得佐久间盛政不钦佩!毕竟,很多人终其一生都走不到这样的位置。而我却在这样年轻便做到了。
客观的说,在战国前、中期,从三位以上的高位基本上都被控制在皇室贵胄手中,而武士的官位则相对偏低。
比如,作为武士门面的将军足利义晴才是从三位,足利义辉更只是是从四位下,足利义荣则只是赖在从五位下。
再比如,东瀛战国声名卓著的大名——如毛利元仅获封从四位上、今川义元从四位下、岛津义久从四位下等,这些头面人物也不过在从四位内徘徊,而这些都已经算很高了。普通的大众脸大名一般都保持在五位至六位之间,家臣就更低了。
到织丰时代后期,天下大势已定,情形就完全不同了:武士出身的织田信长官至正二位右大臣,丰臣秀吉更是破天荒地爬上了关白太政大臣的人臣至高位!其家臣的官位也是水涨船高,四位的就已很普遍了。
不过目前此时,已故的织田信长还没有对官员大肆封赏,我这个正三品已经是极为拿的出手了!
此时,佐久间盛政对我已经用上了敬语,他跪坐于地,上身极度躬倾着道:“指挥使样!再次感谢您的救命之恩!日后山高水长,我佐久间玄蕃胜政必有厚报!”
我连连摆手,大笑道:“鬼玄蕃不世之勇武,岂可荒废于此!我的出手,乃是顺天应人罢了!”
佐久间盛政见我毫无架子,又是恩人,还如此客气,一时间喜上眉梢,我们又都是武人,一时间谈的入港,越发皆大大喜。
说到这里,还有个问题要说明,尤其是背后的不悔等彻头彻尾的明朝人,对东瀛的称呼习惯极不熟悉,这一会儿功夫我和佐久间胜政都换了几个称呼了!听的他们云里雾里。
于是后来我给他们专门开了扫盲班,讲解东瀛人士的称呼方式——
首先,像我们这样现在现代这样、直呼德川家康或织田信长——"苗字"+"名"的称谓是极少用的,这种称呼一般都出现在表达蔑视、不屑、挑衅的情绪时才会用到。
最熟悉的人,一般亲密地称呼对方的"名",如"胜政!","信长!","兰丸!"等等。
上级对普通家臣,一般敬称其官位,会使用"苗字"+"官位"的称法。如"安房守!","内藏助!","马场美浓守!"等等。
平级关系互相称谓比较多样化,一般使用"苗字"+"殿","官位"+"殿","苗字"+"官位"+"殿","法号"+"殿"。总之要加"殿"。比如佐久间盛政的上级柴田胜家称呼平级的羽柴秀吉,就是“筑前守殿!”
下级对上级,一般称"官位"+"大人"或者“官位+"样"。也有称"上样","大殿","御馆样"等。就像佐久间盛政称呼我“指挥使样!”就是这个意思。
至于宣布政令,分封等情况时,要用到的是书面称谓,这个和我们没什么关系,而且都是个形式,就不多说了。
&n... -->>
佐久间盛政穿着一身黑红相间的锁足具,腰插着肋差,带着两名小姓上了船。尽管刚刚遭到伏击,此时依然精神高涨,充满着豪迈的气势,真不愧是一员虎将!
于是我自然是要走到软梯处迎接。之前的初一都做了,何不做全十五呢?不将利益最大化,那不是我的作风啊!
上船后,佐久间盛政先是一愣,本以为是熟人出手想救,却不料见到一张生面孔,而且穿着打扮不似是东瀛人士,却像是大明朝的衣着。
佐久间盛政不由得愕然道:“不知道是明朝的哪位大人出手相助!在下佐久间玄蕃胜政!见过恩人!”
我朗声笑道:“鬼玄蕃不必客气!我乃大明朝一等子爵孙启蓝,因身体不适宜为官,便致仕辞官来了东瀛寻些营生!”
佐久间胜政拱手道:“原来是子爵阁下!任上想必也是有官位的吧!”
我摆摆手笑道:“区区正三品都指挥使,不值一提!不值一提啊!”
这佐久间盛政乃是公家授予的正七品玄蕃头,并不是很高的官职。听到我是正三品致仕的官员,又这么年轻,顿时肃然起敬,一个劲儿向我称道,表情甚是虔诚。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在东瀛,所谓的“官位”,其实是“官”与“位”的两个概念。
所谓“官”,就是大家看到的这一套东瀛官制,基本上脱胎于约公元700年的《大宝律令》和十世纪初的《延喜式》,分部门、领域不同,又各有归属。
所谓的“位”,也即是位阶,换句话说就是身份等级,又有待遇高低的意味。日本的位阶受我国隋唐九品正从上下阶制的影响,自一位到八位,各分正、从两级;而从三位以下,每一级再分上、下两阶。
也就是说,四位至八位每一位之内有四阶,例如:四位就分为正四位上、正四位下、从四位上、从四位下;在从八位下之下尚有大初位上、下两级和少初位上、下两级。这几级,类似于我国隋朝的“不入流”。
在东瀛战国时,“位”在一定程度上比“官”更重要,可以有位无官。反之,就任一定的官职,则必须有相配的位阶,即所谓“官位相当”。例如,东瀛的太政大臣只授予正一位或从一位的官员,中纳言通常由从三位的官员担任。
而我的三品之“位”已经高于中纳言,大约和大纳言的位份需求相同,这已经是相当于内阁常委级的人物,不由得佐久间盛政不钦佩!毕竟,很多人终其一生都走不到这样的位置。而我却在这样年轻便做到了。
客观的说,在战国前、中期,从三位以上的高位基本上都被控制在皇室贵胄手中,而武士的官位则相对偏低。
比如,作为武士门面的将军足利义晴才是从三位,足利义辉更只是是从四位下,足利义荣则只是赖在从五位下。
再比如,东瀛战国声名卓著的大名——如毛利元仅获封从四位上、今川义元从四位下、岛津义久从四位下等,这些头面人物也不过在从四位内徘徊,而这些都已经算很高了。普通的大众脸大名一般都保持在五位至六位之间,家臣就更低了。
到织丰时代后期,天下大势已定,情形就完全不同了:武士出身的织田信长官至正二位右大臣,丰臣秀吉更是破天荒地爬上了关白太政大臣的人臣至高位!其家臣的官位也是水涨船高,四位的就已很普遍了。
不过目前此时,已故的织田信长还没有对官员大肆封赏,我这个正三品已经是极为拿的出手了!
此时,佐久间盛政对我已经用上了敬语,他跪坐于地,上身极度躬倾着道:“指挥使样!再次感谢您的救命之恩!日后山高水长,我佐久间玄蕃胜政必有厚报!”
我连连摆手,大笑道:“鬼玄蕃不世之勇武,岂可荒废于此!我的出手,乃是顺天应人罢了!”
佐久间盛政见我毫无架子,又是恩人,还如此客气,一时间喜上眉梢,我们又都是武人,一时间谈的入港,越发皆大大喜。
说到这里,还有个问题要说明,尤其是背后的不悔等彻头彻尾的明朝人,对东瀛的称呼习惯极不熟悉,这一会儿功夫我和佐久间胜政都换了几个称呼了!听的他们云里雾里。
于是后来我给他们专门开了扫盲班,讲解东瀛人士的称呼方式——
首先,像我们这样现在现代这样、直呼德川家康或织田信长——"苗字"+"名"的称谓是极少用的,这种称呼一般都出现在表达蔑视、不屑、挑衅的情绪时才会用到。
最熟悉的人,一般亲密地称呼对方的"名",如"胜政!","信长!","兰丸!"等等。
上级对普通家臣,一般敬称其官位,会使用"苗字"+"官位"的称法。如"安房守!","内藏助!","马场美浓守!"等等。
平级关系互相称谓比较多样化,一般使用"苗字"+"殿","官位"+"殿","苗字"+"官位"+"殿","法号"+"殿"。总之要加"殿"。比如佐久间盛政的上级柴田胜家称呼平级的羽柴秀吉,就是“筑前守殿!”
下级对上级,一般称"官位"+"大人"或者“官位+"样"。也有称"上样","大殿","御馆样"等。就像佐久间盛政称呼我“指挥使样!”就是这个意思。
至于宣布政令,分封等情况时,要用到的是书面称谓,这个和我们没什么关系,而且都是个形式,就不多说了。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