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yanzitai.com,安平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那天,我在网上浏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图片展”那一张张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军民同仇敌忾,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图片,一幅幅让人动魄惊心的画面,让我热血沸腾,肃然起敬。我一张张地看着,一次次地被感动着。突然,一张特殊的图片映入了我的眼帘,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似曾熟悉的画面,脑子嗡地一下,全身的血液一瞬间都涌到了脑际,心脏也好象突然间被猛烈撞击一样,砰砰地急速跳动着,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我看到了我的父亲,那正是我六十多年前的父亲的形象!
我看到的这张图片,是一张记录了当年八路军兵工厂在十分艰苦简陋的条件下,紧张生产的照片。画面上,浓烟滚滚的洪炉正在出铁水,几个八路军战士有的在抬洪炉,有的在接铁水,那个戴着草帽,右手拄着铁钎子站在洪炉旁的战士,就是我的父亲。父亲生前曾不只一次对我提起过这张照片,他自己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参观军事博物馆时看到过这幅照片。一九七四年,解放军画报的七、八期合刊上,也曾经刊登过这幅照片。当时,父亲知道他们当年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条件下工作的照片能保留到现在,并在画报上刊发,非常激动,竟跑到图书馆去查阅,想要自己收藏起来,以作永久的纪念。没想到图书馆里的解放军画报哪一册都不少,惟独缺少这本七、八期的合刊。父亲非常遗憾地回到家里,不停地抽闷烟,一句话也不说。当时我劝父亲,不就是一张照片吗,找不到就算了。父亲抬头看看我,只说了三个字,你不懂!
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我也到了父亲当时的年龄了,开始怀旧的我,也真正理解和体会到了父亲的那句“你不懂”的真正含义了。那不是一张普通的照片,因为在父亲的眼里,那张照片的分量很重很重!用现在的话说,那是一种情结,是一种用血与火,青春与生命融和在一起的,永远也撕解不开的情结。因为那张照片里,有与他同甘苦、共患难,牺牲在日寇枪口下的亲如兄弟的战友。照片记录的不仅是时代的风云,还承载着他曾亲身经历过的难忘的岁月,承载着他和他的战友们,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忘我献身的宝贵精神。
今天,我想把我所知道的父亲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些经历记录下来,这些故事,有些是听父亲母亲和他们的战友亲自讲述的,有些是父亲遗留下来的回忆录中的片段。就用这些文字,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来表示我对父亲和他的战友们深深的怀念和敬仰!
一、参加了人民自卫军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反击,与猖狂的日寇展开了激战,从而拉开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的序幕。我父亲当时正在天津河北大街上的一个小作坊里当学徒,虽然离打仗的地方还隔着二三百里地,可报纸上天天登载的都是中日开战的消息,街面上的人们相互传说的也是中日开战的话题,整个天津城都笼罩在了人心慌慌的气氛中,社会处于一片战争的恐慌之中。市场日见萧条,已经没有什么生意可做了,师傅就给了我父亲两块钱和一些干粮,让他自己想办法回家乡。
十五岁的父亲背着一个小包袱,孤身一人踏上了归家之路。但他不知道回家的路怎么走,想搭船,可哪一条船上都满载着从战场上败退下来的军队,乱哄哄的,根本上不去,也不敢上。万般无奈下,父亲就沿着子牙河的大堤向家乡的方向走去。因为父亲知道,来天津的时候,就是从子牙河乘船来的,那么只要顺着河堤走,肯定会越走离家越近的。
沿途的景象,让父亲感到了战事的严重性,因为不论是船上,还是大堤上,看到的尽是推车挑担、拖家带口的难民和狼狈不堪的败兵。父亲夹杂在难民和败兵的人流里,饿了,就啃一口已经馊了的干粮;渴了,就捧起浑浊的河水解渴;困了,就找个树阴,往地下一躺,迷糊一觉。一路走一路打听,终于来到了家乡的地界。也正是在回家的路上,父亲发现有一只军队正迎着难民和败兵急速地往北开进。父亲感到十分奇怪:这是什么军队?怎么别的军队都是往南逃,他们怎么往北开呢?北面的日本人可凶着呢!他向逃难的人们打听,知道了这是东北军吕正操的部队,往北开是去上战场打日本鬼子。几天来,父亲看到的都是一群群乱七八糟,没有军纪的败兵,唯有这支军队,迈着齐整坚定的步伐,义无返顾地往北开进。这给父亲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也不知道走了几百里,也不知道走了几天,父亲终于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踏进了家门。看到父亲平安归来,正在牵挂着孩子的安全而坐卧不安、焦虑万分的奶奶一把搂过父亲,流着眼泪说,你可回来了,这兵荒马乱的,咱以后哪也不去了,就好好在家待着。可奶奶哪里知道,经过一路回家的所见、所历,父亲已不是那个小学徒了,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找到那支勇敢北上的军队,参军打日本鬼子去!
父亲回到家不久,正好就赶上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来村里招兵。父亲跑去一打听,正是他所牵挂着的勇敢向北开去的吕正操领导的那支部队。父亲激动得不行,苦苦地说服了奶奶,与村里的几个伙伴一起报名参了军。这支部队的名称叫冀中人民自卫军,也就是后来在八年抗战中赫赫有名的八路军冀中军区的前身。父亲说,当年他与伙伴们参军走的时候,村里派了一辆大车来送他们。奶奶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对着父亲千叮咛万嘱咐,想着给家里捎信啊,记着要常回家啊。马车渐渐走远了,坐在车上的父亲看到奶奶依然站在村口,一动不动地望着。奶奶一定不曾想到,父亲这一走,就是整整的八年,别说回家了,就连信都因为条件不许可而没有捎过一封。而待到母子二人再次相见时,日本已经宣布投降了,抗战取得了彻底的胜利,父亲的家乡也已经是“解放区的天”了。
当年,因为父亲年龄小,只有十五岁,就没有把他分配到战斗部队里,而是安排到了修械所,也就是兵工厂,在翻砂股当了学兵。据父亲回忆,这个修械所当时有九百多人,骨干多是从太原、北京、天津来的技术工人,还有清华大学的大学生和从国外归来的知识分子。修械所的任务除了修理枪支以外,主要就是生产手榴弹、地雷、迫击炮弹、刺刀、大刀,还生产少量的中正式步枪。从此,父亲穿上了八路军的军装,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经受着考验,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文革期间,造反派莫名其妙地让父亲写检查,要他交代当年是如何参加革命的。父亲在检查中写下了如下的文字:“来招兵的人宣传说是共产党领导的冀中人民自卫军,领导人是吕正操,是专打日本鬼子的抗日队伍,而且每个月还发两元钱的军饷,于是我就报名参了军。”没想到这一下可惹了祸,造反派马上贴大字报提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质问:一、你为什么不参加八路军而参加大军阀吕正操的人民自卫军?二、你参加革命是为了两元钱军饷还是为了抗日?爸爸后来怎么解释的,又是如何过了这一关的,我不清楚。我只记得当我看到那张大字报后问父亲,那时候是否真的每个月有两元钱军饷时,父亲回答我说,确实有两元钱的军饷,但只是在刚参军时发过一次,在以后抗战期间的将近八年的时间里,再也没有正式发过一次军饷。
二、父亲的骄傲与自豪
著名的游击队之歌中唱道:“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这句歌词,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激励斗志、鼓舞士气的战鼓和精神食粮,但其中不乏浪漫主义精神因素。因为事实上,前线部队急需的大批武器弹药,都是由自己的兵工厂生产的,尤其象地雷、手榴弹、炮弹等这些极易消耗的弹药,基本上都是依靠自己生产。只靠打仗缴获敌人的装备来补充,毕竟数量有限,而且也不可能得到保证。
父亲在兵工厂当的是学兵,实际上就是学徒。父亲所从事的工作,是翻砂工,主要是浇铸地雷壳、手榴弹壳和炮弹壳以及一些急需的机器上的零部件。父亲的师傅叫王修竹,是从北京的一个工厂回乡参加革命的技术工人。王修竹是带着自己十三岁的儿子一起参军的。在站队出操时,王修竹站在头一个,他的儿子王子延站在最后一个,既是爷俩,又是战友。一时间,他们父子参军的佳话曾经在部队中广为流传。王修竹的翻砂技术非常精湛,他来到部队后,改革了许多落后的翻砂工艺,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他是当时修械所里难得的技术骨干,参军后不久就担任了翻砂股长。技术上,他对我父亲言传身教,手把手的教,使得父亲较快地掌握了翻砂、造型、烧洪炉的基本技术;在生活上对父亲更是关怀备至,象慈祥的长辈一样。后来,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部队与敌人遭遇,为了掩护部队撤退,王修竹同志将敌人的火力吸引到了自己身边,使部队安全转移出去,他自己身负重伤,最后壮烈牺牲。这位优秀的翻砂铸造工,以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将自己的生命和热血化做了滚滚的铁水,铸入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丰碑。每当父亲缅怀起这位既是长辈又是师傅的战友时,总会长长地叹一口气,唉!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他的。
记得有一次,在父亲又和我谈起过去的往事时,我有些遗憾地对父亲说,您还参加过八年抗战哩,连日本鬼子的面都没有见着,要是能像你师傅王修竹烈士那样,真刀真枪地与敌人拼杀几场该多过瘾啊!刚说完我就有些后悔了,怕伤了父亲的自尊心。父亲听后不但没有气恼,更没有反驳我,反而流露出了一种我从没有见过的、既骄傲又自豪的神态。父亲说,我是没有和日本鬼子面对面地干过,可我生产出的炮弹地雷手榴弹可见过不少日本鬼子!我再告诉你,一分区扬成武的部队在黄土岭战斗中击毙日军阿部规秀中将的迫击炮弹,就是我亲手浇铸的!
那是1939年11月4日,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一部1500余人,由涞源经雁宿崖向黄土岭进犯,企图寻找八路军主力,进行报复“扫荡”被我八路军冀中军区扬成武部包围在黄土岭一带,慌乱中,日军的阿部规秀中将把指挥部设在了一个十分暴露的独立院落里,被我军及时发现,几发迫击炮弹发射过去,当场就炸倒了好几个鬼子,其中就包括这个极为狂妄、心狠手毒的阿部规秀中将。没想倒,这个让日本人称之为“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的阿部规秀的灭亡,里面还有父亲和他战友们的功劳啊!黄土岭战役结束后,冀中军区领导机关曾因此对父亲所在的部队进行了通报表彰。父亲和他的战友们,虽然没有亲自上战场拼杀,但他们同样是在用辛勤忘我的劳动甚至于生命参加了战斗,为一次次战斗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劳!
三、小八路不如老红军
一九三八年底,日寇对冀中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进攻和疯狂扫荡。父亲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要他们立即将修械所的机器设备坚壁起来,避开敌人正劲的锋芒,与进攻中的敌人打游击。据父亲回忆,一九三八年底的那次反扫荡,他们的械修所,主要是跟随大部队每天急行军,在冀中八分区和十分区一带与日寇周旋。那时,部队给父亲他们修械所的每一个战士都装备了一支马枪,一把大刀,还有两棵手榴弹,随时准备和敌人打遭遇战。当时的反扫荡战斗尽管很激烈,很残酷,然而,在反扫荡的战场上,也让父亲见识了一些英勇善战的铁血男儿,给父亲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父亲曾经给我讲过在那次反扫荡中所发生的一件事,讲这个故事的时候,父亲从语气到表情都洋溢着浓浓的赞许:在一次行军中,父亲所在的部队与贺龙师长所率领的120师相遇,让父亲见到了那个出生于湘西的传奇人物与他所率领的将士们。父亲说,这个由贺龙师长从家乡带出来的部队的战士个子都不太高,大多数都比较瘦小,而看上去却精干强悍,一个个精神抖擞,士气非常高昂。他们高声大气地说着自已家乡的方言,外人听着叽里呱啦的连成一片,一句也听不懂。父亲和他的战友们都知道,这支部队大多数的指战员,都是跟随贺龙师长从南方长征过来的老红军,别看干干瘦瘦的,那可都是身经百战的英雄,很多人更是从湘西贺龙师长家乡跟来的老乡,打起仗来非常厉害,有股湘西人不怕死的蛮劲。
这一次,这个说法得到了验证,也让父亲他们见识了这支老红军部队的英雄本色。父亲说,那一天,部队正在行进中,天空突然出现了几架鬼子的飞机,部队吹响了防空号。在紧张的防空号声中,父亲和战友们马上就跑到路边的沟沟坎坎里隐蔽起来,望着在天空呼啸的敌机,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出。可就在这时候,伴随着敌机的嗡嗡轰鸣声,暴发出了一片哄堂的大笑声。父亲觉着好奇怪,偷偷抬头一看,却见贺龙师长所率120师的人,他们根本就没有把鬼子的飞机当回事,仍然在路上大摇大摆地走着呢!那笑声就是他们发出的。父亲说,他们边快步如飞地走着,边还望着一排排慌乱地卧倒在路边土沟里的战士们大声笑着说:快起来吧,鬼子的飞机拉不下硬屎的!哈哈!面对如此豪气冲天的南方兵,搞得父亲和他的战友们一个个灰溜溜的,很不好意思。虽然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大多也都当兵一年多了,按理说也是老兵了,应该见过不少阵势了。但见到这些跟随贺龙师长走过长征路的120师的老红军们,他们的沉着冷静、处变不惊的气概,着实令父亲和他的战友们钦佩不已!大家冲着120师的部队一个劲地伸出大拇指,每个人都从心底发出由衷的赞叹:咱这些北方的小八路,就是不如人家老红军啊!何况又是跟随贺龙师长长征过的南方兵!而父亲和他的战友们还不知道,当时120师这支威武之师的出现,并不只是路过此地,而是给那些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日本鬼子挖掘坟墓来的。
果然,没有多久,著名的齐会战役打响了,英勇的120师在贺龙师长的指挥下,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和大量施放的毒气,如同出山的雄狮一般,一举歼灭了七、八百日本鬼子,取得了出师冀中的第一个大捷,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疯狂气焰。战斗结束后,父亲所在的部队也参加了庆祝齐会战役胜利的祝捷大会。在会上,父亲有幸见到了贺龙师长,聆听了贺龙师长的讲话。父亲说,贺龙的长相十分俊朗,留着一撇小胡子,双目炯烁,神采飞扬。当时会场上没有麦克风,但贺龙师长站在简易的台子上,那洪量的带有浓重湘西口音的声音,竟使在场的上万人都听得清清楚楚。而且,他的讲话极富感染力,使得每一个聆听他讲话的指战员们都士气振奋、情绪激昂。父亲感叹道:嘿!那才是带兵打仗的真帅才呢!
在那次反扫荡斗争中,虽然我军取得了许多胜利,但终归敌众我寡,力量对比非常悬殊。在两三个月的时间里,敌人几乎将冀中的所有县城都占领了。形势的变化,非常不利于修械所这样的非战斗部队在大平原上开展工作。于是上级命令父亲所在部队转移到了路西(即京汉铁路以西)的太行山里。没有想到这一走,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在太行山里竟整整战斗生活了六年。在这六年时间里,父亲和他的战友们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天灾,经历了缺吃少穿的磨难,经历了日本鬼子所造成的惨绝人寰的人祸,以及亲密无间的战友们的生离死别。用父亲的话说,那是度过了人生中最最艰苦,又是最最难忘的一个阶段。
父亲说,当初如果不是作为一个军人应该服从命令,必须要坚守自己所在的修械所的工作岗位,他真想跟着贺龙师长的120师的那帮老红军,去前线与日本鬼子拼个你死我活!
四、太行山中的艰难岁月
父亲最喜欢唱的歌,就是那支我们在太行山上了,特别是在唱到“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时,每每都会情不自禁地自己给自己打起拍子,人也显得有了精神,歌声也更加铿锵有力了。虽然父亲唱歌有些五音不全,节奏也不太准确,但父亲那如醉如痴,完全投入的神情,却让人感到,父亲已经沉浸在对当年的岁月深深的怀念之中去了。父亲生前也多次提起过,要到太行山去一趟,到他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看一看,重温过去的岁月,祭奠牺牲的战友,与曾经帮助过他的老房东和可敬的乡亲们叙叙旧。可由于身体的原因,最终也没有能够成行,这成为了父亲终生的遗憾!也使我每次想起来,都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后悔与自责。太行山啊,你到底有什么魅力,竟让已经年迈的父亲如此的魂牵梦萦,思绪绵绵?!
一九三九年,由于战时形势的变化,父亲他们的修械所转移到了太行山区大山深处的河北唐县一带。部队修整了几天以后,就开始了紧张的恢复生产的准备工作。由于当时生产需要的机器设备都坚壁在了冀中,所以,父亲他们一切都得从头开始。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准备工作,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终于将机器、工具、原材料等都准备齐全,已经具备了开工生产的条件了。在那太行山深处,父亲和他的战友们摩拳擦掌,准备痛快地大干一番。但是,也就在这个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降临了。
一九三九年夏季的七、八月份,整个华北地区处在阴雨连绵之中,许多地方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灾。就连当时华北最繁华的大城市天津,也淹泡在了洪水之中。那真是个不同寻常的夏季啊,据父亲回忆,一开始是多日不停的连绵细雨,然后突然下了一场罕见的大暴雨。先是由暴雨引起了山体崩塌,接着泥石流与洪水就呼啸着滚滚而来。洪水将父亲和战友们辛辛苦苦准备好的机器、工具、原材料,以及厂房和营房全部洗劫一空,甚至连周围的大树都被连根拔起,被洪流席卷而去。洪灾后的大地、山川、村庄,一片狼籍,满目苍痍。便是当地老百姓也说,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凶猛的洪水。万幸的是,父亲他们的部队,除了几个战士被坍塌的房屋砸伤以外,没有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
父亲说,为了躲避洪水,部队撤到了一个山坡高地上。那是座光秃秃的山,山上根本没有可以避雨的地方。连续多日的暴雨中,他们每个人都是披着早已湿透了的棉被,任凭着风吹雨淋。山下是滚滚洪流,天空是翻滚的乌云,父亲与他的战友们,就在这样的情势下度过了几个昼夜。更为严峻的是,山洪的爆发使交通彻底断绝,也使部队与上级失去了联系,也失去了给养的供应。由于部队没有多少存粮,他们每天只能吃一顿稀饭。一顿稀饭对于战士们又能顶什么用呢?于是,那段日子里,父亲他们整天都处在饥饿中。饿的实在没有办法了,大家就采山杏和树上的嫩树叶充饥。洪水、淫雨、饥饿,再加上无法睡眠,许多战士都患上了痢疾和疟疾。就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全体指战员竟没有一个人喊苦,也没有一个人丧失掉革命军人的意志。父亲说,当时大家的情绪主要就是惋惜和发愁:惋惜的是花费了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做好了开工生产的准备,让一场洪水冲得一干二净;发愁的是如果要再恢复到能够开工生产的条件,会更加艰难了。
就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坚持了一段日子后,部队终于与上级取得了联系,救命的粮食也送到了。说是粮食,其实是上级克服了许多困难,从兄弟部队调剂过来的麦麸。而且规定每人每天只能吃六小两的定量。小两,是老的计量方式,十六两为一斤,六小两只有现在的四两左右。就是这六小两,也不能全部吃到嘴里,因为部队驻地附近的乡亲们也已经普遍断粮了,每个战士每天还要从定量中省出一两麦麸来,救济受灾的乡亲们。父亲说,这次的困难是暂时的,只坚持了不到两个月,条件就逐渐好起来了。而最困难的时期,是在一九四二年。
一九四二年的冬季,由于日寇的疯狂扫荡和施行的蚕食政策,使得根据地缩小了许多,加之敌人对我根据地在经济上又进行了严密的封锁,不巧的是根据地的年景也不太好,粮食歉收,使得太行山根据地经历了抗战以来最困难的时期。尤其在伙食方面,表现的最为明显了。部队的伙食基本上以黑豆为主,菜就更简单了,就是萝卜干盐水汤。父亲说,刚开始吃黑豆的时候,大家都挺新鲜的,到后来吃的大家口中发涩,上火解不出大便来。而且就是这样的伙食,还必须要节约出一部分口粮来去救济难民。部队就在这种生活条件下,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父亲深有感触的说,别看那时候条件这么艰苦,可没有一个人叫苦。大家都非常理解,毫无怨言,仍然以十足的干劲积极进行生产,而且照样连连超额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父亲说的,我完全相信,因为在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革命队伍面前,任何困难都会被他们战胜的!
说起当时的艰苦来,父亲曾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让我现在一想起来就有一种针扎似的心痛:一次,父亲与一个战友下山去执行侦察任务,途中遇到了一个卖油条的,那好久没有闻到过的油条的香味儿一个劲地往鼻孔里钻,可把父亲他们馋坏了!两个人一商量,就决定一人买一根油条解解馋。可两人翻遍了自己所有的口袋,凑出来的钱只够买一根油条,最后父亲和那个战友只能一人吃了半根油条。那个战友边吃边说,他妈的,这油条真香真好吃,等打完了日本鬼子,老子先把油条吃个够!然而,父亲的这个战友没有看到抗战的胜利,他在两年后的一次反扫荡斗争中英勇地牺牲了。父亲心情沉痛地说,那半根油条,是他吃到的最后一次油条啊!
五、父亲的奖章
父亲有一个精致的小药箱,里面有着一些大小不一的小方格。父亲说这个药箱是缴获日本鬼子的战利品。父亲除了用这个药箱存放家中必须的药品以外,还专门用一个方格来盛放他的奖章。奖章一共十二枚,除去父亲母亲各一枚华北解放纪念章和母亲在战争年代获得的两枚奖章以外,其余八枚,都是父亲在抗日战争期间获得的名副其实的军功章,用父亲的话说,是有着极高的“含金量”父亲有事没事的,总喜欢把他的这些“宝贝”拿出来摸摸、看看,那一刻,他的神情总是显得那么自豪和骄傲。我能读懂父亲的目光;面对那一枚枚奖章,就是面对他在八年抗战日子里的风风雨雨,面对那历经了血与火的洗礼的青春岁月!
遗憾的是,在一次搬家的过程中,有十枚奖章和纪念章莫名其妙地丢失了,只剩下了两枚。父亲心疼得连饭都吃不下,一个劲地催我,让我再仔细寻找。我把家翻了个底朝天,像过筛子一样地寻找,最终还是没有找到。记得在丢失的奖章里,最珍贵的,是一枚晋察冀边区“劳动英雄”奖章,还有一枚瓷质的拳头形状的奖章,上面刻的是英文字母。父亲说,那是一枚“青年英雄”奖章。而幸存下来的这两枚奖章,一枚是晋察冀边区“劳动英雄”奖章,另一枚就不知道是什么奖章了。后来这两枚奖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抗战纪念馆开幕时,曾经被征用过,拍照存馆后,又送了回来。
因为搬家丢失奖章这事,父亲难过了好长时间。是啊!这些奖章,是党和人民对父亲在抗战期间所做贡献的褒奖,是父亲用青春和汗水,甚至于鲜血换来的荣誉,每一枚奖章里都有着一段令人感怀的经历,每一枚奖章,都能让父亲回想起那烽火连天,虽然艰难困苦,却能让人热血沸腾的难忘的岁月。
一九三九年,父亲所在的部队在太行山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水灾,洪水过后,经过全体指战员的努力,克服了罕见的洪水带来的重重困难,终于又可以开工生产了。父亲和战友们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十足的干劲投入到了紧张的生产中去。父亲说,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多生产一枚手榴弹,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刚开始恢复生产时,工作时间是十个小时,到后来,大家把工作时间自动延长到了十二小时,十六小时,十八小时,甚至二十小时。手榴弹的月产量也随着越来越高昂的士气和干劲而飞速上升,从开工生产第一个月的一万五千枚逐月递增:两万枚,三万枚,四万枚,八万枚,直至上升到了十万枚!
1940年的秋天,我八路军在彭德怀副总司令的指挥下,集中了一百多个团的兵力,在石太铁路沿线展开了大规模的破袭战。这就是震惊世界的百团大战。随着战役的不断向纵深发展,对弹药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为了支援百团大战的顺利进行,保证前线作战部队有充足的弹药供给,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像一部开足了马力的机器一样,没日没夜地干开了!谁也不回去睡觉,而是在岗位上连轴转了。实在累了困了,就找个地方迷糊一下,然后又接着工作。有一天,在一次出铁水时,一个战友一不小心,用捅火的铁钎子将父亲的两颗门牙捅掉了,上嘴唇也被捅开了一个大口子,鲜血直流,父亲当时就昏了过去。醒来后,父亲吐掉嘴里的两颗断牙,拿袖子抹一下血,用下嘴唇抿住上嘴唇,二话没说,又投入了战斗。用父亲的话说,那时候,我们都豁出去了,可真的是在拼命了!父亲和他的战友们用这种豁出去的拼命精神去忘我战斗,终于创造出了奇迹!竟使手榴弹的产量连续数月达到了破天荒的二十多万枚!父亲和他的战友们,不仅用革命战士的鲜血和汗水,还以超出人体极限的惊人毅力,强有力地支援了百团大战的顺利进行。当时,军区领导知道了父亲他们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如此不可思议的工作奇迹,感概不已地连说:这也是血与火的战场啊!有了你们这种献身精神,抗战必将胜利!
有一次,父亲的一个战友在与父亲一道说起当时的情景时对我说:那时候,你爸爸干活干的都成了傻子了,... -->>
那天,我在网上浏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图片展”那一张张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军民同仇敌忾,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图片,一幅幅让人动魄惊心的画面,让我热血沸腾,肃然起敬。我一张张地看着,一次次地被感动着。突然,一张特殊的图片映入了我的眼帘,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似曾熟悉的画面,脑子嗡地一下,全身的血液一瞬间都涌到了脑际,心脏也好象突然间被猛烈撞击一样,砰砰地急速跳动着,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我看到了我的父亲,那正是我六十多年前的父亲的形象!
我看到的这张图片,是一张记录了当年八路军兵工厂在十分艰苦简陋的条件下,紧张生产的照片。画面上,浓烟滚滚的洪炉正在出铁水,几个八路军战士有的在抬洪炉,有的在接铁水,那个戴着草帽,右手拄着铁钎子站在洪炉旁的战士,就是我的父亲。父亲生前曾不只一次对我提起过这张照片,他自己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参观军事博物馆时看到过这幅照片。一九七四年,解放军画报的七、八期合刊上,也曾经刊登过这幅照片。当时,父亲知道他们当年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条件下工作的照片能保留到现在,并在画报上刊发,非常激动,竟跑到图书馆去查阅,想要自己收藏起来,以作永久的纪念。没想到图书馆里的解放军画报哪一册都不少,惟独缺少这本七、八期的合刊。父亲非常遗憾地回到家里,不停地抽闷烟,一句话也不说。当时我劝父亲,不就是一张照片吗,找不到就算了。父亲抬头看看我,只说了三个字,你不懂!
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我也到了父亲当时的年龄了,开始怀旧的我,也真正理解和体会到了父亲的那句“你不懂”的真正含义了。那不是一张普通的照片,因为在父亲的眼里,那张照片的分量很重很重!用现在的话说,那是一种情结,是一种用血与火,青春与生命融和在一起的,永远也撕解不开的情结。因为那张照片里,有与他同甘苦、共患难,牺牲在日寇枪口下的亲如兄弟的战友。照片记录的不仅是时代的风云,还承载着他曾亲身经历过的难忘的岁月,承载着他和他的战友们,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忘我献身的宝贵精神。
今天,我想把我所知道的父亲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些经历记录下来,这些故事,有些是听父亲母亲和他们的战友亲自讲述的,有些是父亲遗留下来的回忆录中的片段。就用这些文字,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来表示我对父亲和他的战友们深深的怀念和敬仰!
一、参加了人民自卫军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反击,与猖狂的日寇展开了激战,从而拉开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的序幕。我父亲当时正在天津河北大街上的一个小作坊里当学徒,虽然离打仗的地方还隔着二三百里地,可报纸上天天登载的都是中日开战的消息,街面上的人们相互传说的也是中日开战的话题,整个天津城都笼罩在了人心慌慌的气氛中,社会处于一片战争的恐慌之中。市场日见萧条,已经没有什么生意可做了,师傅就给了我父亲两块钱和一些干粮,让他自己想办法回家乡。
十五岁的父亲背着一个小包袱,孤身一人踏上了归家之路。但他不知道回家的路怎么走,想搭船,可哪一条船上都满载着从战场上败退下来的军队,乱哄哄的,根本上不去,也不敢上。万般无奈下,父亲就沿着子牙河的大堤向家乡的方向走去。因为父亲知道,来天津的时候,就是从子牙河乘船来的,那么只要顺着河堤走,肯定会越走离家越近的。
沿途的景象,让父亲感到了战事的严重性,因为不论是船上,还是大堤上,看到的尽是推车挑担、拖家带口的难民和狼狈不堪的败兵。父亲夹杂在难民和败兵的人流里,饿了,就啃一口已经馊了的干粮;渴了,就捧起浑浊的河水解渴;困了,就找个树阴,往地下一躺,迷糊一觉。一路走一路打听,终于来到了家乡的地界。也正是在回家的路上,父亲发现有一只军队正迎着难民和败兵急速地往北开进。父亲感到十分奇怪:这是什么军队?怎么别的军队都是往南逃,他们怎么往北开呢?北面的日本人可凶着呢!他向逃难的人们打听,知道了这是东北军吕正操的部队,往北开是去上战场打日本鬼子。几天来,父亲看到的都是一群群乱七八糟,没有军纪的败兵,唯有这支军队,迈着齐整坚定的步伐,义无返顾地往北开进。这给父亲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也不知道走了几百里,也不知道走了几天,父亲终于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踏进了家门。看到父亲平安归来,正在牵挂着孩子的安全而坐卧不安、焦虑万分的奶奶一把搂过父亲,流着眼泪说,你可回来了,这兵荒马乱的,咱以后哪也不去了,就好好在家待着。可奶奶哪里知道,经过一路回家的所见、所历,父亲已不是那个小学徒了,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找到那支勇敢北上的军队,参军打日本鬼子去!
父亲回到家不久,正好就赶上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来村里招兵。父亲跑去一打听,正是他所牵挂着的勇敢向北开去的吕正操领导的那支部队。父亲激动得不行,苦苦地说服了奶奶,与村里的几个伙伴一起报名参了军。这支部队的名称叫冀中人民自卫军,也就是后来在八年抗战中赫赫有名的八路军冀中军区的前身。父亲说,当年他与伙伴们参军走的时候,村里派了一辆大车来送他们。奶奶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对着父亲千叮咛万嘱咐,想着给家里捎信啊,记着要常回家啊。马车渐渐走远了,坐在车上的父亲看到奶奶依然站在村口,一动不动地望着。奶奶一定不曾想到,父亲这一走,就是整整的八年,别说回家了,就连信都因为条件不许可而没有捎过一封。而待到母子二人再次相见时,日本已经宣布投降了,抗战取得了彻底的胜利,父亲的家乡也已经是“解放区的天”了。
当年,因为父亲年龄小,只有十五岁,就没有把他分配到战斗部队里,而是安排到了修械所,也就是兵工厂,在翻砂股当了学兵。据父亲回忆,这个修械所当时有九百多人,骨干多是从太原、北京、天津来的技术工人,还有清华大学的大学生和从国外归来的知识分子。修械所的任务除了修理枪支以外,主要就是生产手榴弹、地雷、迫击炮弹、刺刀、大刀,还生产少量的中正式步枪。从此,父亲穿上了八路军的军装,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经受着考验,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文革期间,造反派莫名其妙地让父亲写检查,要他交代当年是如何参加革命的。父亲在检查中写下了如下的文字:“来招兵的人宣传说是共产党领导的冀中人民自卫军,领导人是吕正操,是专打日本鬼子的抗日队伍,而且每个月还发两元钱的军饷,于是我就报名参了军。”没想到这一下可惹了祸,造反派马上贴大字报提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质问:一、你为什么不参加八路军而参加大军阀吕正操的人民自卫军?二、你参加革命是为了两元钱军饷还是为了抗日?爸爸后来怎么解释的,又是如何过了这一关的,我不清楚。我只记得当我看到那张大字报后问父亲,那时候是否真的每个月有两元钱军饷时,父亲回答我说,确实有两元钱的军饷,但只是在刚参军时发过一次,在以后抗战期间的将近八年的时间里,再也没有正式发过一次军饷。
二、父亲的骄傲与自豪
著名的游击队之歌中唱道:“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这句歌词,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激励斗志、鼓舞士气的战鼓和精神食粮,但其中不乏浪漫主义精神因素。因为事实上,前线部队急需的大批武器弹药,都是由自己的兵工厂生产的,尤其象地雷、手榴弹、炮弹等这些极易消耗的弹药,基本上都是依靠自己生产。只靠打仗缴获敌人的装备来补充,毕竟数量有限,而且也不可能得到保证。
父亲在兵工厂当的是学兵,实际上就是学徒。父亲所从事的工作,是翻砂工,主要是浇铸地雷壳、手榴弹壳和炮弹壳以及一些急需的机器上的零部件。父亲的师傅叫王修竹,是从北京的一个工厂回乡参加革命的技术工人。王修竹是带着自己十三岁的儿子一起参军的。在站队出操时,王修竹站在头一个,他的儿子王子延站在最后一个,既是爷俩,又是战友。一时间,他们父子参军的佳话曾经在部队中广为流传。王修竹的翻砂技术非常精湛,他来到部队后,改革了许多落后的翻砂工艺,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他是当时修械所里难得的技术骨干,参军后不久就担任了翻砂股长。技术上,他对我父亲言传身教,手把手的教,使得父亲较快地掌握了翻砂、造型、烧洪炉的基本技术;在生活上对父亲更是关怀备至,象慈祥的长辈一样。后来,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部队与敌人遭遇,为了掩护部队撤退,王修竹同志将敌人的火力吸引到了自己身边,使部队安全转移出去,他自己身负重伤,最后壮烈牺牲。这位优秀的翻砂铸造工,以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将自己的生命和热血化做了滚滚的铁水,铸入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丰碑。每当父亲缅怀起这位既是长辈又是师傅的战友时,总会长长地叹一口气,唉!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他的。
记得有一次,在父亲又和我谈起过去的往事时,我有些遗憾地对父亲说,您还参加过八年抗战哩,连日本鬼子的面都没有见着,要是能像你师傅王修竹烈士那样,真刀真枪地与敌人拼杀几场该多过瘾啊!刚说完我就有些后悔了,怕伤了父亲的自尊心。父亲听后不但没有气恼,更没有反驳我,反而流露出了一种我从没有见过的、既骄傲又自豪的神态。父亲说,我是没有和日本鬼子面对面地干过,可我生产出的炮弹地雷手榴弹可见过不少日本鬼子!我再告诉你,一分区扬成武的部队在黄土岭战斗中击毙日军阿部规秀中将的迫击炮弹,就是我亲手浇铸的!
那是1939年11月4日,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一部1500余人,由涞源经雁宿崖向黄土岭进犯,企图寻找八路军主力,进行报复“扫荡”被我八路军冀中军区扬成武部包围在黄土岭一带,慌乱中,日军的阿部规秀中将把指挥部设在了一个十分暴露的独立院落里,被我军及时发现,几发迫击炮弹发射过去,当场就炸倒了好几个鬼子,其中就包括这个极为狂妄、心狠手毒的阿部规秀中将。没想倒,这个让日本人称之为“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的阿部规秀的灭亡,里面还有父亲和他战友们的功劳啊!黄土岭战役结束后,冀中军区领导机关曾因此对父亲所在的部队进行了通报表彰。父亲和他的战友们,虽然没有亲自上战场拼杀,但他们同样是在用辛勤忘我的劳动甚至于生命参加了战斗,为一次次战斗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劳!
三、小八路不如老红军
一九三八年底,日寇对冀中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进攻和疯狂扫荡。父亲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要他们立即将修械所的机器设备坚壁起来,避开敌人正劲的锋芒,与进攻中的敌人打游击。据父亲回忆,一九三八年底的那次反扫荡,他们的械修所,主要是跟随大部队每天急行军,在冀中八分区和十分区一带与日寇周旋。那时,部队给父亲他们修械所的每一个战士都装备了一支马枪,一把大刀,还有两棵手榴弹,随时准备和敌人打遭遇战。当时的反扫荡战斗尽管很激烈,很残酷,然而,在反扫荡的战场上,也让父亲见识了一些英勇善战的铁血男儿,给父亲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父亲曾经给我讲过在那次反扫荡中所发生的一件事,讲这个故事的时候,父亲从语气到表情都洋溢着浓浓的赞许:在一次行军中,父亲所在的部队与贺龙师长所率领的120师相遇,让父亲见到了那个出生于湘西的传奇人物与他所率领的将士们。父亲说,这个由贺龙师长从家乡带出来的部队的战士个子都不太高,大多数都比较瘦小,而看上去却精干强悍,一个个精神抖擞,士气非常高昂。他们高声大气地说着自已家乡的方言,外人听着叽里呱啦的连成一片,一句也听不懂。父亲和他的战友们都知道,这支部队大多数的指战员,都是跟随贺龙师长从南方长征过来的老红军,别看干干瘦瘦的,那可都是身经百战的英雄,很多人更是从湘西贺龙师长家乡跟来的老乡,打起仗来非常厉害,有股湘西人不怕死的蛮劲。
这一次,这个说法得到了验证,也让父亲他们见识了这支老红军部队的英雄本色。父亲说,那一天,部队正在行进中,天空突然出现了几架鬼子的飞机,部队吹响了防空号。在紧张的防空号声中,父亲和战友们马上就跑到路边的沟沟坎坎里隐蔽起来,望着在天空呼啸的敌机,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出。可就在这时候,伴随着敌机的嗡嗡轰鸣声,暴发出了一片哄堂的大笑声。父亲觉着好奇怪,偷偷抬头一看,却见贺龙师长所率120师的人,他们根本就没有把鬼子的飞机当回事,仍然在路上大摇大摆地走着呢!那笑声就是他们发出的。父亲说,他们边快步如飞地走着,边还望着一排排慌乱地卧倒在路边土沟里的战士们大声笑着说:快起来吧,鬼子的飞机拉不下硬屎的!哈哈!面对如此豪气冲天的南方兵,搞得父亲和他的战友们一个个灰溜溜的,很不好意思。虽然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大多也都当兵一年多了,按理说也是老兵了,应该见过不少阵势了。但见到这些跟随贺龙师长走过长征路的120师的老红军们,他们的沉着冷静、处变不惊的气概,着实令父亲和他的战友们钦佩不已!大家冲着120师的部队一个劲地伸出大拇指,每个人都从心底发出由衷的赞叹:咱这些北方的小八路,就是不如人家老红军啊!何况又是跟随贺龙师长长征过的南方兵!而父亲和他的战友们还不知道,当时120师这支威武之师的出现,并不只是路过此地,而是给那些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日本鬼子挖掘坟墓来的。
果然,没有多久,著名的齐会战役打响了,英勇的120师在贺龙师长的指挥下,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和大量施放的毒气,如同出山的雄狮一般,一举歼灭了七、八百日本鬼子,取得了出师冀中的第一个大捷,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疯狂气焰。战斗结束后,父亲所在的部队也参加了庆祝齐会战役胜利的祝捷大会。在会上,父亲有幸见到了贺龙师长,聆听了贺龙师长的讲话。父亲说,贺龙的长相十分俊朗,留着一撇小胡子,双目炯烁,神采飞扬。当时会场上没有麦克风,但贺龙师长站在简易的台子上,那洪量的带有浓重湘西口音的声音,竟使在场的上万人都听得清清楚楚。而且,他的讲话极富感染力,使得每一个聆听他讲话的指战员们都士气振奋、情绪激昂。父亲感叹道:嘿!那才是带兵打仗的真帅才呢!
在那次反扫荡斗争中,虽然我军取得了许多胜利,但终归敌众我寡,力量对比非常悬殊。在两三个月的时间里,敌人几乎将冀中的所有县城都占领了。形势的变化,非常不利于修械所这样的非战斗部队在大平原上开展工作。于是上级命令父亲所在部队转移到了路西(即京汉铁路以西)的太行山里。没有想到这一走,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在太行山里竟整整战斗生活了六年。在这六年时间里,父亲和他的战友们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天灾,经历了缺吃少穿的磨难,经历了日本鬼子所造成的惨绝人寰的人祸,以及亲密无间的战友们的生离死别。用父亲的话说,那是度过了人生中最最艰苦,又是最最难忘的一个阶段。
父亲说,当初如果不是作为一个军人应该服从命令,必须要坚守自己所在的修械所的工作岗位,他真想跟着贺龙师长的120师的那帮老红军,去前线与日本鬼子拼个你死我活!
四、太行山中的艰难岁月
父亲最喜欢唱的歌,就是那支我们在太行山上了,特别是在唱到“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时,每每都会情不自禁地自己给自己打起拍子,人也显得有了精神,歌声也更加铿锵有力了。虽然父亲唱歌有些五音不全,节奏也不太准确,但父亲那如醉如痴,完全投入的神情,却让人感到,父亲已经沉浸在对当年的岁月深深的怀念之中去了。父亲生前也多次提起过,要到太行山去一趟,到他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看一看,重温过去的岁月,祭奠牺牲的战友,与曾经帮助过他的老房东和可敬的乡亲们叙叙旧。可由于身体的原因,最终也没有能够成行,这成为了父亲终生的遗憾!也使我每次想起来,都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后悔与自责。太行山啊,你到底有什么魅力,竟让已经年迈的父亲如此的魂牵梦萦,思绪绵绵?!
一九三九年,由于战时形势的变化,父亲他们的修械所转移到了太行山区大山深处的河北唐县一带。部队修整了几天以后,就开始了紧张的恢复生产的准备工作。由于当时生产需要的机器设备都坚壁在了冀中,所以,父亲他们一切都得从头开始。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准备工作,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终于将机器、工具、原材料等都准备齐全,已经具备了开工生产的条件了。在那太行山深处,父亲和他的战友们摩拳擦掌,准备痛快地大干一番。但是,也就在这个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降临了。
一九三九年夏季的七、八月份,整个华北地区处在阴雨连绵之中,许多地方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灾。就连当时华北最繁华的大城市天津,也淹泡在了洪水之中。那真是个不同寻常的夏季啊,据父亲回忆,一开始是多日不停的连绵细雨,然后突然下了一场罕见的大暴雨。先是由暴雨引起了山体崩塌,接着泥石流与洪水就呼啸着滚滚而来。洪水将父亲和战友们辛辛苦苦准备好的机器、工具、原材料,以及厂房和营房全部洗劫一空,甚至连周围的大树都被连根拔起,被洪流席卷而去。洪灾后的大地、山川、村庄,一片狼籍,满目苍痍。便是当地老百姓也说,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凶猛的洪水。万幸的是,父亲他们的部队,除了几个战士被坍塌的房屋砸伤以外,没有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
父亲说,为了躲避洪水,部队撤到了一个山坡高地上。那是座光秃秃的山,山上根本没有可以避雨的地方。连续多日的暴雨中,他们每个人都是披着早已湿透了的棉被,任凭着风吹雨淋。山下是滚滚洪流,天空是翻滚的乌云,父亲与他的战友们,就在这样的情势下度过了几个昼夜。更为严峻的是,山洪的爆发使交通彻底断绝,也使部队与上级失去了联系,也失去了给养的供应。由于部队没有多少存粮,他们每天只能吃一顿稀饭。一顿稀饭对于战士们又能顶什么用呢?于是,那段日子里,父亲他们整天都处在饥饿中。饿的实在没有办法了,大家就采山杏和树上的嫩树叶充饥。洪水、淫雨、饥饿,再加上无法睡眠,许多战士都患上了痢疾和疟疾。就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全体指战员竟没有一个人喊苦,也没有一个人丧失掉革命军人的意志。父亲说,当时大家的情绪主要就是惋惜和发愁:惋惜的是花费了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做好了开工生产的准备,让一场洪水冲得一干二净;发愁的是如果要再恢复到能够开工生产的条件,会更加艰难了。
就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坚持了一段日子后,部队终于与上级取得了联系,救命的粮食也送到了。说是粮食,其实是上级克服了许多困难,从兄弟部队调剂过来的麦麸。而且规定每人每天只能吃六小两的定量。小两,是老的计量方式,十六两为一斤,六小两只有现在的四两左右。就是这六小两,也不能全部吃到嘴里,因为部队驻地附近的乡亲们也已经普遍断粮了,每个战士每天还要从定量中省出一两麦麸来,救济受灾的乡亲们。父亲说,这次的困难是暂时的,只坚持了不到两个月,条件就逐渐好起来了。而最困难的时期,是在一九四二年。
一九四二年的冬季,由于日寇的疯狂扫荡和施行的蚕食政策,使得根据地缩小了许多,加之敌人对我根据地在经济上又进行了严密的封锁,不巧的是根据地的年景也不太好,粮食歉收,使得太行山根据地经历了抗战以来最困难的时期。尤其在伙食方面,表现的最为明显了。部队的伙食基本上以黑豆为主,菜就更简单了,就是萝卜干盐水汤。父亲说,刚开始吃黑豆的时候,大家都挺新鲜的,到后来吃的大家口中发涩,上火解不出大便来。而且就是这样的伙食,还必须要节约出一部分口粮来去救济难民。部队就在这种生活条件下,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父亲深有感触的说,别看那时候条件这么艰苦,可没有一个人叫苦。大家都非常理解,毫无怨言,仍然以十足的干劲积极进行生产,而且照样连连超额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父亲说的,我完全相信,因为在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革命队伍面前,任何困难都会被他们战胜的!
说起当时的艰苦来,父亲曾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让我现在一想起来就有一种针扎似的心痛:一次,父亲与一个战友下山去执行侦察任务,途中遇到了一个卖油条的,那好久没有闻到过的油条的香味儿一个劲地往鼻孔里钻,可把父亲他们馋坏了!两个人一商量,就决定一人买一根油条解解馋。可两人翻遍了自己所有的口袋,凑出来的钱只够买一根油条,最后父亲和那个战友只能一人吃了半根油条。那个战友边吃边说,他妈的,这油条真香真好吃,等打完了日本鬼子,老子先把油条吃个够!然而,父亲的这个战友没有看到抗战的胜利,他在两年后的一次反扫荡斗争中英勇地牺牲了。父亲心情沉痛地说,那半根油条,是他吃到的最后一次油条啊!
五、父亲的奖章
父亲有一个精致的小药箱,里面有着一些大小不一的小方格。父亲说这个药箱是缴获日本鬼子的战利品。父亲除了用这个药箱存放家中必须的药品以外,还专门用一个方格来盛放他的奖章。奖章一共十二枚,除去父亲母亲各一枚华北解放纪念章和母亲在战争年代获得的两枚奖章以外,其余八枚,都是父亲在抗日战争期间获得的名副其实的军功章,用父亲的话说,是有着极高的“含金量”父亲有事没事的,总喜欢把他的这些“宝贝”拿出来摸摸、看看,那一刻,他的神情总是显得那么自豪和骄傲。我能读懂父亲的目光;面对那一枚枚奖章,就是面对他在八年抗战日子里的风风雨雨,面对那历经了血与火的洗礼的青春岁月!
遗憾的是,在一次搬家的过程中,有十枚奖章和纪念章莫名其妙地丢失了,只剩下了两枚。父亲心疼得连饭都吃不下,一个劲地催我,让我再仔细寻找。我把家翻了个底朝天,像过筛子一样地寻找,最终还是没有找到。记得在丢失的奖章里,最珍贵的,是一枚晋察冀边区“劳动英雄”奖章,还有一枚瓷质的拳头形状的奖章,上面刻的是英文字母。父亲说,那是一枚“青年英雄”奖章。而幸存下来的这两枚奖章,一枚是晋察冀边区“劳动英雄”奖章,另一枚就不知道是什么奖章了。后来这两枚奖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抗战纪念馆开幕时,曾经被征用过,拍照存馆后,又送了回来。
因为搬家丢失奖章这事,父亲难过了好长时间。是啊!这些奖章,是党和人民对父亲在抗战期间所做贡献的褒奖,是父亲用青春和汗水,甚至于鲜血换来的荣誉,每一枚奖章里都有着一段令人感怀的经历,每一枚奖章,都能让父亲回想起那烽火连天,虽然艰难困苦,却能让人热血沸腾的难忘的岁月。
一九三九年,父亲所在的部队在太行山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水灾,洪水过后,经过全体指战员的努力,克服了罕见的洪水带来的重重困难,终于又可以开工生产了。父亲和战友们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十足的干劲投入到了紧张的生产中去。父亲说,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多生产一枚手榴弹,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刚开始恢复生产时,工作时间是十个小时,到后来,大家把工作时间自动延长到了十二小时,十六小时,十八小时,甚至二十小时。手榴弹的月产量也随着越来越高昂的士气和干劲而飞速上升,从开工生产第一个月的一万五千枚逐月递增:两万枚,三万枚,四万枚,八万枚,直至上升到了十万枚!
1940年的秋天,我八路军在彭德怀副总司令的指挥下,集中了一百多个团的兵力,在石太铁路沿线展开了大规模的破袭战。这就是震惊世界的百团大战。随着战役的不断向纵深发展,对弹药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为了支援百团大战的顺利进行,保证前线作战部队有充足的弹药供给,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像一部开足了马力的机器一样,没日没夜地干开了!谁也不回去睡觉,而是在岗位上连轴转了。实在累了困了,就找个地方迷糊一下,然后又接着工作。有一天,在一次出铁水时,一个战友一不小心,用捅火的铁钎子将父亲的两颗门牙捅掉了,上嘴唇也被捅开了一个大口子,鲜血直流,父亲当时就昏了过去。醒来后,父亲吐掉嘴里的两颗断牙,拿袖子抹一下血,用下嘴唇抿住上嘴唇,二话没说,又投入了战斗。用父亲的话说,那时候,我们都豁出去了,可真的是在拼命了!父亲和他的战友们用这种豁出去的拼命精神去忘我战斗,终于创造出了奇迹!竟使手榴弹的产量连续数月达到了破天荒的二十多万枚!父亲和他的战友们,不仅用革命战士的鲜血和汗水,还以超出人体极限的惊人毅力,强有力地支援了百团大战的顺利进行。当时,军区领导知道了父亲他们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如此不可思议的工作奇迹,感概不已地连说:这也是血与火的战场啊!有了你们这种献身精神,抗战必将胜利!
有一次,父亲的一个战友在与父亲一道说起当时的情景时对我说:那时候,你爸爸干活干的都成了傻子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