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yanzitai.com,武夫当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所以袁世凯希望能先压制汉口声势这一点,段祺瑞自然是很同意。
但是考虑目前曹锟的气焰,显然是不可能通过谈判对话来化解矛盾。曹锟已然孤注一掷,哪怕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依然会坚持对抗下去。更何况他很清楚自己不可能只剩下一个人,哪怕再不济还有南方那些革命阵营能够互为犄角。
也正是因为考虑到这一层原因,段祺瑞和袁世凯不得不考虑预先准备采取军事行动。
当然,即便是要采取军事行动,事先也一定要打好政治上面的基础。于是在段祺瑞与袁世凯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之后,段祺瑞立刻开始四处奔走,尽可能去说服那些保持中立以及站在汉口立场上的那些北洋官僚,转而拉拢这些人继续支持袁世凯这边。
又过了一天的时间,田文烈汇报滦州情况的消息便传到了袁世凯这边。
袁世凯在见过田文烈之后,对此事同样感到很是忧愁。不过他没有雷霆大怒,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现在的身体状况不允许,另外一方面则是也考虑到这一切都是因果关系。他承认在过去一个月时间里,思想上发生了许多转变,回忆了过往的种种,又仔细迅速了目前的情况。不得不说有因就有果。
当初要不是摆了吴佩孚一道,没有让其出任湖南督军,这会儿只怕也不会闹出这么大的麻烦;陆荣廷一直念念不忘广东,非但没有让其得偿所愿,反而还逆其道而行之,怎能不叫其大为动怒;此外便是袁肃,明明是立下大功劳的民族英雄,却只是一时想不开,生怕这个侄子会影响皇室正统,竟然彻底剥夺了其苦心经营的兵权。
事情原本可以不必如此,都只是一时的鬼迷心窍,就好像推行帝制一样。
在关于袁肃的问题上,袁世凯早先确实有想过将其培养成左膀右臂,最起码袁氏一族当中要有一个可以执掌兵权的人,为袁氏帝统保驾护航。可惜事情已经发展到今时今日这个地步,要说后悔也完全都是无关紧要的话。
到了这个时候,他当然不能再想着顾虑什么面子,不管袁肃是站在哪一个立场上,或许都应该在这个时候积极做出一些争取才是。更何况,他现在他心中多少还是寄托着一些希望,袁肃想来都推崇中央集权,必然不会在这个时候眼睁睁看着北洋内讧发生。
考虑再三,他让内务处逆下一道命令邀请袁肃尽快动身进京,希望与其面谈一番。
袁肃一直在等着这个消息,他的人就在北京,不过对外却还是保密了目前的行踪。在接到从天津转发而来的电文之后,心情免不了有几分激动,毕竟接下来自己要干一场大事,一场不仅改变北洋历史,更是改变中国近代史的大事。
经过一番折腾,袁肃离开了北京又换乘火车回到天津,如此便能与新华宫派来接应的人相遇。其实他根本不用担心袁世凯现在的猜疑,既然自己都能只身一人再次进京,已经多多少少表示出几分态度。
进入新华宫之后,袁世凯并没有急着接见袁肃,反倒是安排其在北海下榻休息了几天。
在这几天时间里,倒是袁克定、张伯驹、袁克文以及傅良佐等人频频前来拜会。袁克定心情不是很好,在对待袁肃的态度上也不像最当初那么热情,不过他终归是受了父亲的委托,所以即便心里有所不痛快,在表面上还是会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
【《唐顿庄园》看完了,情绪一下子失控了!唉!】
第76章,宫中对谈
袁克定来找袁肃,真正的目的是代替袁世凯来试探袁肃的底细。至于张伯驹和袁克文无非是从旁起到一些辅助作用。这两天哪怕京城的气氛再不好,新华宫内的态势也再压抑,三人还是陪着袁肃大吃大喝了一通。
袁肃倒是表现的很随意,不过偶尔也会透露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这多多少少是让袁克定看到了一些欣慰,于是每次在喝醉酒的时候,他都会开诚布公的跟袁肃聊起目前北洋内部动乱的局势,先是大骂曹锟是叛国叛乱的大逆贼,又是为父亲目前的身体状况感到忧心忡忡,更是不遗余力的放出狂言要手刃曹锟。每每说道最后的时候,又拉着袁肃来唠叨几句,希望袁肃能为袁氏目前的困境出一份力。
袁肃此次进宫当然就是为了把这件事说明白,所以他也没有太多遮掩,只要袁克定提及此事的时候,自己都会表现出绝对会支持袁氏皇室。
傅良佐来找袁肃是受了袁世凯和段祺瑞的双重指派,袁世凯是希望先让傅良佐打听到袁肃目前跟滦州方面到底是什么关系。段祺瑞则是要袁肃明确立场,必然要先确立反帝制的大前提,然后再向袁世凯进言与曹锟一战。
既然从一开始就没打算隐瞒此事,袁肃当然也不会把自己与滦州来往的消息继续保密下去,只不过是换了一个非常可观的说法。他表示昔日旧部不信任田文烈,还专门拿两年前在辽东作战的案例来说事,当初田文烈是给自己当下属,怎么可能有能力领导那么多部队?所以他的这些旧部是在苦劝自己尽快出山,支持大皇帝陛下逆转困局。
至于立场问题,他依然拿出惯用的伎俩,并没有正面给出傅良佐任何答复,而是强调自己不会过问国体和政体,只在乎尽快推行中央集权。对此傅良佐也不好多问下去,要说袁肃没有给出立场,但是也表明了态度,自己只能如实的把这些话上报到段祺瑞那边。
经过三四天的等候,在月底的时候袁世凯总算决定接见袁肃。
做为侄子,进京之后原本第一时间就应该去拜会长辈,尤其还是在长辈患病的情况下。
不过既然之前袁世凯不愿意接见,他索性就把这些礼法规矩之类的东西置之度外。仅仅是在这次见面的时候,稍微表现出对叔父身体状况的关心。
“前几日皇兄一直记挂着您的病情,小侄心中忧愁不已,早就想亲自前来探望一番皇上。只可惜,显然皇上这几日虽然抱恙在身,可依然忙碌操劳,小侄也只能按耐虑心。今日得见皇上熔岩,观皇上气色颇有好转,小侄悬而未决的心总算能稍微放下一些。”
在怀仁宫的大卧室里,袁肃看到了躺卧在大榻上的袁世凯,带着无比凝重的表情与十分诚恳的语气说出了这番话。
“克礼,你有心了。我这病是好不了的,也只能勉强吊着药瓶子苟延残喘罢了。”
“千万不要这么说,如今医学日渐发达,再困难的杂症也必有应解之法。皇上今后只要多注意调养,必然很快便能有所好转。”袁肃诚惶诚恐的说道。
“唉,你我叔侄许久未见,就不要说这些无关紧要的话了。来来,你先坐下。另外,也不要再称我什么皇上了,既然是自家人,便按照自家人的称谓来称呼就好。自打一开始办这个帝制,我就只当它是一种荣誉的象征罢了,仅此而已。”袁世凯声音有几分虚弱,不过也竭力表现出很认真的口吻。
这番话若是放在几个月之前,断然是不会从袁世凯口中说出来。如今反帝制的风波越闹越大,他也要考虑给自己一个台阶来走。所以才会在袁肃面前强调帝制不过是一些荣誉称谓罢了,并不跟任何权力挂钩。哪怕是今后帝制真的无法继续推行,自己也能更从容的退位。
当然,他之所以这么说,实际上也是一种让步。那就是宁可用权力来交换这份荣誉,毕竟权力是带不走的,但是荣誉却可以世代传承下去。
待到袁肃落座之后,袁世凯长叹了一口气,显得语重心长的说道:“克礼,如今国内的形势你应该是很清楚的,不得不说,我是失算了。但是即便如此,我依然不甘心,毕竟这一切终归是一些宵小之徒从中作祟罢了。”
袁肃故意迟疑了一阵,随后才开口说道:“叔父,此事确实让人匪夷所思。不过,依小侄之见,即便没有汉口组织的北洋军事改革委员会,单单出现南方护国革命运动,就已经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本以为帝制可以尽快促成国家统一,使得中央政府的威信加以扩大。孰料非但不能得偿所愿,反而还会弄巧成拙。”
袁世凯沉吟了片刻,无奈的说道:“世事难料,只能说世事难料。不过,话又说回来,假使只有所谓的护国革命运动,一切反而好办了。南方那些军阀一个个拥兵自重,正好可以趁着这次机会一举根除隐患。只可惜……世事难料啊……”
顿了顿之后,袁世凯转而又问道:“还不知克礼你对此事究竟是什么看法?”
袁肃深深吸了一口气,表现出极其严肃的一面,不亢不卑的说道:“叔父是希望听小侄真实的看法吗?”
袁世凯扬了扬眉毛,理所当然的说道:“这是自然。克礼你无须多虑,心中想着什么就说什么,不管你会站在哪一边,但都是我袁氏一族的自家人。对不对?”
他先将好听的话抛出来,也算是预设一个伏笔。
袁肃于是说道:“依小侄之间,无论是内忧还是外患,既然所有祸根都已经表露了出来,那就应该一鼓作气,以快刀斩乱麻之势将这些祸根全部斩断。如此,方能建立上下一致的北洋集权,同时为我中华百世基业打好铺垫。”他在说这番话的时候显得十分慷慨,语气更是掷地有声,显得丝毫不容置疑。
袁世凯不禁有些诧异,他万万没想到袁肃竟然煞有其事的说出这番话。原本以为袁肃的原则是不容许在这个时候发生北洋内战,最最起码也会因为去年被剥夺兵权一事而感到愤愤不平。如今他虽然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但业已是山河日落的处境,国家政事堂那么多大员站出来公然反对帝制,袁肃完全可以跟这些人一样“直言不讳”。
不过现在看来,袁肃的话确实还是直言不讳,并且表露的是另外一层意思。
在这一刻,袁世凯的的确确感受到了一份欣慰,同时也由衷的生出了一份内疚。过了好一会儿之后,他缓缓的叹了一口气,语气凝重的说道:“真没想到克礼你竟然还能有这样的想法。如此说来,克礼你对帝制并不是很反对,对吗?”
袁肃不隐瞒的说道:“叔父刚才也说过了,所谓帝制不过是一些荣誉称谓而已,并不涉及到干涉国家权力。我中华帝国到底还是会推行君主立宪,与大局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至于汉口那么的反对声势以及护国革命运动,依小侄来看,就算没有这次帝制他们也会找其他借口来作乱。归根结底不是革命与否,而是人心对权益的贪恋。”
这番话直接说到了袁世凯的心坎上,当然,他承认自己一开始并没有那么大度,当上了皇帝之后理所当然是要进一步的摄取权力,倒是在皇太子袁克定继位之后或可着手推行民主政治的建设。如今若不是南方革命党和北洋内部接连闹出乱子来,只怕这番话是很难从自己口中说出来的。
。
所以袁世凯希望能先压制汉口声势这一点,段祺瑞自然是很同意。
但是考虑目前曹锟的气焰,显然是不可能通过谈判对话来化解矛盾。曹锟已然孤注一掷,哪怕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依然会坚持对抗下去。更何况他很清楚自己不可能只剩下一个人,哪怕再不济还有南方那些革命阵营能够互为犄角。
也正是因为考虑到这一层原因,段祺瑞和袁世凯不得不考虑预先准备采取军事行动。
当然,即便是要采取军事行动,事先也一定要打好政治上面的基础。于是在段祺瑞与袁世凯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之后,段祺瑞立刻开始四处奔走,尽可能去说服那些保持中立以及站在汉口立场上的那些北洋官僚,转而拉拢这些人继续支持袁世凯这边。
又过了一天的时间,田文烈汇报滦州情况的消息便传到了袁世凯这边。
袁世凯在见过田文烈之后,对此事同样感到很是忧愁。不过他没有雷霆大怒,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现在的身体状况不允许,另外一方面则是也考虑到这一切都是因果关系。他承认在过去一个月时间里,思想上发生了许多转变,回忆了过往的种种,又仔细迅速了目前的情况。不得不说有因就有果。
当初要不是摆了吴佩孚一道,没有让其出任湖南督军,这会儿只怕也不会闹出这么大的麻烦;陆荣廷一直念念不忘广东,非但没有让其得偿所愿,反而还逆其道而行之,怎能不叫其大为动怒;此外便是袁肃,明明是立下大功劳的民族英雄,却只是一时想不开,生怕这个侄子会影响皇室正统,竟然彻底剥夺了其苦心经营的兵权。
事情原本可以不必如此,都只是一时的鬼迷心窍,就好像推行帝制一样。
在关于袁肃的问题上,袁世凯早先确实有想过将其培养成左膀右臂,最起码袁氏一族当中要有一个可以执掌兵权的人,为袁氏帝统保驾护航。可惜事情已经发展到今时今日这个地步,要说后悔也完全都是无关紧要的话。
到了这个时候,他当然不能再想着顾虑什么面子,不管袁肃是站在哪一个立场上,或许都应该在这个时候积极做出一些争取才是。更何况,他现在他心中多少还是寄托着一些希望,袁肃想来都推崇中央集权,必然不会在这个时候眼睁睁看着北洋内讧发生。
考虑再三,他让内务处逆下一道命令邀请袁肃尽快动身进京,希望与其面谈一番。
袁肃一直在等着这个消息,他的人就在北京,不过对外却还是保密了目前的行踪。在接到从天津转发而来的电文之后,心情免不了有几分激动,毕竟接下来自己要干一场大事,一场不仅改变北洋历史,更是改变中国近代史的大事。
经过一番折腾,袁肃离开了北京又换乘火车回到天津,如此便能与新华宫派来接应的人相遇。其实他根本不用担心袁世凯现在的猜疑,既然自己都能只身一人再次进京,已经多多少少表示出几分态度。
进入新华宫之后,袁世凯并没有急着接见袁肃,反倒是安排其在北海下榻休息了几天。
在这几天时间里,倒是袁克定、张伯驹、袁克文以及傅良佐等人频频前来拜会。袁克定心情不是很好,在对待袁肃的态度上也不像最当初那么热情,不过他终归是受了父亲的委托,所以即便心里有所不痛快,在表面上还是会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
【《唐顿庄园》看完了,情绪一下子失控了!唉!】
第76章,宫中对谈
袁克定来找袁肃,真正的目的是代替袁世凯来试探袁肃的底细。至于张伯驹和袁克文无非是从旁起到一些辅助作用。这两天哪怕京城的气氛再不好,新华宫内的态势也再压抑,三人还是陪着袁肃大吃大喝了一通。
袁肃倒是表现的很随意,不过偶尔也会透露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这多多少少是让袁克定看到了一些欣慰,于是每次在喝醉酒的时候,他都会开诚布公的跟袁肃聊起目前北洋内部动乱的局势,先是大骂曹锟是叛国叛乱的大逆贼,又是为父亲目前的身体状况感到忧心忡忡,更是不遗余力的放出狂言要手刃曹锟。每每说道最后的时候,又拉着袁肃来唠叨几句,希望袁肃能为袁氏目前的困境出一份力。
袁肃此次进宫当然就是为了把这件事说明白,所以他也没有太多遮掩,只要袁克定提及此事的时候,自己都会表现出绝对会支持袁氏皇室。
傅良佐来找袁肃是受了袁世凯和段祺瑞的双重指派,袁世凯是希望先让傅良佐打听到袁肃目前跟滦州方面到底是什么关系。段祺瑞则是要袁肃明确立场,必然要先确立反帝制的大前提,然后再向袁世凯进言与曹锟一战。
既然从一开始就没打算隐瞒此事,袁肃当然也不会把自己与滦州来往的消息继续保密下去,只不过是换了一个非常可观的说法。他表示昔日旧部不信任田文烈,还专门拿两年前在辽东作战的案例来说事,当初田文烈是给自己当下属,怎么可能有能力领导那么多部队?所以他的这些旧部是在苦劝自己尽快出山,支持大皇帝陛下逆转困局。
至于立场问题,他依然拿出惯用的伎俩,并没有正面给出傅良佐任何答复,而是强调自己不会过问国体和政体,只在乎尽快推行中央集权。对此傅良佐也不好多问下去,要说袁肃没有给出立场,但是也表明了态度,自己只能如实的把这些话上报到段祺瑞那边。
经过三四天的等候,在月底的时候袁世凯总算决定接见袁肃。
做为侄子,进京之后原本第一时间就应该去拜会长辈,尤其还是在长辈患病的情况下。
不过既然之前袁世凯不愿意接见,他索性就把这些礼法规矩之类的东西置之度外。仅仅是在这次见面的时候,稍微表现出对叔父身体状况的关心。
“前几日皇兄一直记挂着您的病情,小侄心中忧愁不已,早就想亲自前来探望一番皇上。只可惜,显然皇上这几日虽然抱恙在身,可依然忙碌操劳,小侄也只能按耐虑心。今日得见皇上熔岩,观皇上气色颇有好转,小侄悬而未决的心总算能稍微放下一些。”
在怀仁宫的大卧室里,袁肃看到了躺卧在大榻上的袁世凯,带着无比凝重的表情与十分诚恳的语气说出了这番话。
“克礼,你有心了。我这病是好不了的,也只能勉强吊着药瓶子苟延残喘罢了。”
“千万不要这么说,如今医学日渐发达,再困难的杂症也必有应解之法。皇上今后只要多注意调养,必然很快便能有所好转。”袁肃诚惶诚恐的说道。
“唉,你我叔侄许久未见,就不要说这些无关紧要的话了。来来,你先坐下。另外,也不要再称我什么皇上了,既然是自家人,便按照自家人的称谓来称呼就好。自打一开始办这个帝制,我就只当它是一种荣誉的象征罢了,仅此而已。”袁世凯声音有几分虚弱,不过也竭力表现出很认真的口吻。
这番话若是放在几个月之前,断然是不会从袁世凯口中说出来。如今反帝制的风波越闹越大,他也要考虑给自己一个台阶来走。所以才会在袁肃面前强调帝制不过是一些荣誉称谓罢了,并不跟任何权力挂钩。哪怕是今后帝制真的无法继续推行,自己也能更从容的退位。
当然,他之所以这么说,实际上也是一种让步。那就是宁可用权力来交换这份荣誉,毕竟权力是带不走的,但是荣誉却可以世代传承下去。
待到袁肃落座之后,袁世凯长叹了一口气,显得语重心长的说道:“克礼,如今国内的形势你应该是很清楚的,不得不说,我是失算了。但是即便如此,我依然不甘心,毕竟这一切终归是一些宵小之徒从中作祟罢了。”
袁肃故意迟疑了一阵,随后才开口说道:“叔父,此事确实让人匪夷所思。不过,依小侄之见,即便没有汉口组织的北洋军事改革委员会,单单出现南方护国革命运动,就已经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本以为帝制可以尽快促成国家统一,使得中央政府的威信加以扩大。孰料非但不能得偿所愿,反而还会弄巧成拙。”
袁世凯沉吟了片刻,无奈的说道:“世事难料,只能说世事难料。不过,话又说回来,假使只有所谓的护国革命运动,一切反而好办了。南方那些军阀一个个拥兵自重,正好可以趁着这次机会一举根除隐患。只可惜……世事难料啊……”
顿了顿之后,袁世凯转而又问道:“还不知克礼你对此事究竟是什么看法?”
袁肃深深吸了一口气,表现出极其严肃的一面,不亢不卑的说道:“叔父是希望听小侄真实的看法吗?”
袁世凯扬了扬眉毛,理所当然的说道:“这是自然。克礼你无须多虑,心中想着什么就说什么,不管你会站在哪一边,但都是我袁氏一族的自家人。对不对?”
他先将好听的话抛出来,也算是预设一个伏笔。
袁肃于是说道:“依小侄之间,无论是内忧还是外患,既然所有祸根都已经表露了出来,那就应该一鼓作气,以快刀斩乱麻之势将这些祸根全部斩断。如此,方能建立上下一致的北洋集权,同时为我中华百世基业打好铺垫。”他在说这番话的时候显得十分慷慨,语气更是掷地有声,显得丝毫不容置疑。
袁世凯不禁有些诧异,他万万没想到袁肃竟然煞有其事的说出这番话。原本以为袁肃的原则是不容许在这个时候发生北洋内战,最最起码也会因为去年被剥夺兵权一事而感到愤愤不平。如今他虽然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但业已是山河日落的处境,国家政事堂那么多大员站出来公然反对帝制,袁肃完全可以跟这些人一样“直言不讳”。
不过现在看来,袁肃的话确实还是直言不讳,并且表露的是另外一层意思。
在这一刻,袁世凯的的确确感受到了一份欣慰,同时也由衷的生出了一份内疚。过了好一会儿之后,他缓缓的叹了一口气,语气凝重的说道:“真没想到克礼你竟然还能有这样的想法。如此说来,克礼你对帝制并不是很反对,对吗?”
袁肃不隐瞒的说道:“叔父刚才也说过了,所谓帝制不过是一些荣誉称谓而已,并不涉及到干涉国家权力。我中华帝国到底还是会推行君主立宪,与大局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至于汉口那么的反对声势以及护国革命运动,依小侄来看,就算没有这次帝制他们也会找其他借口来作乱。归根结底不是革命与否,而是人心对权益的贪恋。”
这番话直接说到了袁世凯的心坎上,当然,他承认自己一开始并没有那么大度,当上了皇帝之后理所当然是要进一步的摄取权力,倒是在皇太子袁克定继位之后或可着手推行民主政治的建设。如今若不是南方革命党和北洋内部接连闹出乱子来,只怕这番话是很难从自己口中说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