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yanzitai.com,暗香扑鼻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些树木砍掉。把这些石头炸平。人是趋利动物,所考虑的是自己的生存、生长和生活,即便顾及了其它族类,也是一种为我所用,变出一个新法的趋利行为,何曾像一棵大树,把付出当作自己的一种本能,一种生存的方式,生长和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付出。我们经常说,植物是人类的朋友,其实这话即对又不完全对。对的是说对了一半,不对的是没有说完整,应该说,植物是人类的先驱,是人类生存的必然条件。做一棵树,其实就是做一个终身只有奉献不求回报的人,这一点人是很难做做到的。
(五)
曲曲弯弯的小路在脚下伸展,牵引着我行进的步子,慢慢前行。路两旁长满了各种野草,绿油油的,特别是那一丛丛的茅草,刚刚窜出来新叶,一个劲儿地疯长。往路中央长的那一半,相互都挤在了一起,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给这条道路搭起了一道道矮矮的阳棚,几乎把这条窄窄的小路给掩映了起来。早晨的太阳不知是热度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还是早晨的热量本来就很弱,虽斜斜地朗照在大地,地上只看到团团的雾气。是昨夜里的夜潮太重了吧?才使大地到处都散发着滋润,路是湿润的,空气也是湿润的。走在路上,露珠沾在我的裤脚上,把裤腿给打湿了,好像被水洗过一般,湿漉漉的。
春天是植物疯长的季节,它们要把一年里积攒下来的所有能量和储蓄的所有养份,在这个时间里全部释放出来,所以它们就会像竹笋似的,一夜间就可能蹦出三尺高,其疯狂的速度让人不敢想像。茅草是草本植物,也是最贱的植物,它选择生长地与其它植物不同,它喜欢瘦地岩坡,如河床滩涂、危岩缝隙、黄土高坡。越贫瘠,越瘦弱的土壤越利于它的生长。若按一般常理,在整个生物界里,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通常都应该是挑肥拣瘦的,那里会厌肥挑瘦的呢?但事物往往就在普遍性中有它的特殊性,茅草就是一个特例,世界也就那么怪异和奇妙。对于农人来说,茅草他们即恨又喜欢,恨的是它的生长和繁殖能力太强,如果在庄稼地里长出了一丛茅草,它就会疯狂地生长,其生长的速度是庄稼的好多倍,不仅和庄稼争夺地里的养份,而且还会和庄稼抢地盘,争阳光。茅草的根十分发达,在地下不仅扎得很深,而且蔓延的地面也非常宽,繁殖起来的速度快得惊人。一块再肥沃的土地,只要长出了三五丛茅草没除,不需要一年时间就会长出一片林子,其土地也会瘦得像是开过砖窑刚才恢复过来似的,是生长不出来任何庄稼的。最可恶的是,茅草长起来后,很不容易除尽,你虽然挥汗如雨地把它发达的根须全部从土层里挖了出来,但你没注意它在地下还残留有半截,没过几天它就又会长出来一丛很嫩的新叶,你把挖出来的草蔸如果没有让它与土壤隔离开来,它只要一碰上哪怕是零星的几颗土砾,它也会发芽生长。它是农人眼里最头痛的一种杂草。当然它也并不是百无一用的。农人恨它是恨它不分场地的长在庄稼地里,影响他们地里庄稼的生长,影响秋天的收成。它要是长在荒山枯岭里,不仅是一种绿的点缀,而且它还是牛的最好饲料。冬天里牛过冬除了喂它们的干草料外,山里还有些许绿色的就只有能够耐寒的茅草了,农人把它割回来喂牛,牛能在数九寒冬里能吃上绿色食品,无异于人们吃上了满汉全席,那可不是一般的打牙祭。茅草另一个大的用处,就是盖房子,它可以为人们挡风避雨,遮阳隔霜,几十年前,老百姓的房屋顶上都是它们给占领着,造了房子还真离不开它们。农村习惯把厕所称作茅房,至今都一直沿用着,就是因为那时的厕所正是茅草盖成的,茅房也源出于此。诗仙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开头有这么两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层茅。可见,一直以来,茅草可是为天下贫苦百姓立过大功的。凡物都是有利也有弊的,没有完全的利和完全的弊,正如人,世界上没有完人一样,好人里也有灰暗的一面,坏人中也有善的闪光点。只是我们现在的说词有些绝对,一说某人好来,浑身上下就全都是一个好字,他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身上挑不出一点毛病来,甚至连一点瑕疵都没有,简直是天上的神仙下凡。要说起他的坏来,那他也就坏透了顶,是头顶上长疮脚底下流脓的家伙,天下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比他更坏的了。殊不知,我们往往这种绝对言词,其实是自己掌自己的嘴,前后的矛盾,自己也难圆其说。君不见,昔日红极一时的官者、老板,什么劳动模范、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红帽子一大堆,各种宣传的媒体把他们捧上了天,政府也把他们奉为揩摸,可一旦穿了帮,从座上客沦为阶下囚后,又发现他原来是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坏,根本就没干过什么好事,昔日为他大唱赞歌的,突然戛然止声。这时,纪检监察部门跳出来,一下又变成他们的功劳了,又开始大谈特谈其经验来。老百姓只有笑的份了。不过现在人们开始学乖了,人死了才说起他的好来。人死后,以后再也不会出现什么坏了,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反正死人是不会说话,不管怎么说也用不着担心,哪怕前面有坏也是可以封住的,看看,这多保险呀!
(六)
在一块荒凉的河滩上,有一头老牛在啃吃地上的草。牛一边吃一边喷打着响鼻,好像以此来辨别哪些草能吃哪些不能吃似的,一条长长的尾巴,在屁股的左右两边不停地来回摆动,驱赶着蚊虫的叮咬。老牛的身驱虽然庞大,但很瘦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它的脊梁和一排排肋骨,看得出来,它还真是一头上了岁数的老牛,要不了多久,怕是就要进屠宰场了。突然,使我想起了南宋抗金英雄、诗人李纲写的一首名叫病牛的诗,诗云:耕田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他把牛的一生写得淋漓尽致,看了让人对牛陡生敬意。北宋诗人孔平仲也写了一首赞牛的诗,名叫禾熟,诗云: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残阳。他从百里黍香到谷登场,写出了老牛的无怨无悔和勤劳奉献,也把老牛的悠然自得和与世无争很生动的反映了出来。还有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一首耕牛,把牛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一心为人类造福的形象,写得更加生动逼真。诗云: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夜归喘明月,朝出传深谷。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菽。秋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老牛在耕作时吃不饱,寒冷时吃枯草,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不仅令人同情,而且它的这种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更是值得大书特书。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有一首诗,名叫老黄牛,诗云: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华贵,不用扬鞭自奋蹄。老黄牛的勤劳温顺在这里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赞美。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同志也写了一首牛诗,诗云:六十年来似流水,耕田服贾遍神州。牛心未改牛颜面,待我归来看铁牛。这不仅是对牛的赞美,也是他人生写照。在坊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叫牛啊,牛的诗,诗中这样写道:高高山上遇老牛,嘴噙青草眼泪流,俺问老牛哭什么?身驮梭轭何时能到头。白天打场转晕头,夜晚还得卧山沟。走得快时主人心欢喜,走得慢了就要挨鞭抽。二八月里耕垡地,整年整月在外头。夏日牛虻咬,冬天又被凉风飕。年老无力没了用,卖给屠户把命丢。牛肉剥开街上卖,牛皮又被鞋店收。剩下骨头没有用,扔进村后山岬沟,能工巧匠捡拾去,磨成骰子做六猴。赢了钱的心欢喜,输了钱的还骂鳖骨头。牛的一生太悲哀,终身劳累苦不休,生遭磨难千千万,死后也难被土留。这首诗虽然浅显直白,但对牛倾注了无限的同情和关爱,读后让人感到情真意切,意味深长。其实对牛的描写,最早见于诗经,诗经有云: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于讹它全面描写了牛的生活、饮食、住处、交配等方面。虽没有正面写牛如何如何,但它描摹了牛的生活习性,由此可见,牛在人类的生活中是占有很大比重的。
在农村老百姓是把牛看得很珍贵,会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人是吃的牛的饭。人们往往把憨厚老实,勤勤恳恳和埋头苦干的人称为老黄牛,是一种尊称,也含有深深的爱意。在过去,无论是在工人、农民还是在干部队伍里,像老黄牛这样的人就很多,遗憾的是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变了,开口闭口就是钱,一切都朝钱看,像老黄牛这样的人再也很难看到了,尤其是在我们公务员队伍里,老黄牛变成了官老爷,公仆和主人的位置完全颠倒了过来,昔日为人民谋利益的人蜕变成搜刮人民民脂民膏的腐败分子。科学的进步却导致人们道德的退步,文明的沦丧,这不能不说时代的悲哀呀。追根溯源,谁又是上这道的引领者呢?也许就没有几人知道了,当然知道了也不能照直说,谁不怜惜这项上之头啊!
(七)
父亲又扛着锄头下了地。父亲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了,人到七十古来稀,按说他已进入到人生的暮年了,但是,他的身板骨却硬朗得出奇,走起路来像一阵风似的,一百多斤的担子压在他身上,只像放上的一根灯草,没事一般,干起农活来也是不减当年,稍逊一点的年轻后生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只是他的背有点微驼,从后面看腰杆挺得不是太直,也许是几十年来不分日夜的劳作,沉重的生活重负给留下来的一个印记吧!从正面看,父亲的这张脸是很有特色的,太像罗中立父亲画上的那位父亲了,不仅轮廓清晰,线条分明,而且人生的沧桑也全写在了这张脸上,用不着细问,从他这张凹凸不平的脸上,就可以读出来许多故事。父亲七岁时就死了父亲,他又是家里的老大,生活的重担过早就压在了他的肩上,所以,他要比同岁的孩子成熟得早一些,更早就承受着生活的重负,尝到了人生的艰辛。父亲是个很有骨气的人,听他说,小时候家里穷得经常揭不开锅,但他有一个很富有姑妈,住在县城里,还开有好几个铺面,父亲进城卖柴,要打她家门前经过,她远远地看到父亲挑一担柴伙过来了,就早早地躲进了里屋不出来,生怕父亲放下柴伙,停在她门前要进屋向她讨碗水喝。我父亲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后来父亲进城卖柴,他宁肯舍近求远,绕道也不打她门前经过了,从此以后也断了这门亲戚。几十年来父亲都和泥巴打交道,每天除了锄把就是刀把犁耙,一双手总是在握着什么,手上的茧子新的盖着老的,一层层的,厚得像一块鉄板。过去,他是为了我们,生活逼着他不能不这样,可是今天,我们都已长大并各立了门户,我们有能力赡养他了,他完全可以颐养天年,歇一歇享享福了,而他依然要下地,劝不住也拦不住。他说,我做得起,要你们养什么。还是自己收获的东西吃起来舒服。听到他这一说,我不由地想起了两首写父亲的诗来,作者是谁记不清了,但诗我记得很清楚。一首父亲这样写道:朦胧时候/父亲/是一座大山/坐在他的肩头/总是看得很远、很远。懂事时/父亲/是一棵倔强的弯松/这才发现/我的份量是这样重、这样重。而现在/父亲啊/又是一首深沉的诗/儿子在默默地读,泪在轻轻地流。还有一首把父亲比作诗人,叫作诗人父亲,这样写道:诗人父亲/以锄头为笔/以土地为笺/以汗水润色/以丰收谋篇。诗人父亲/把诗种在垄间/生根开花日复一日/开花结果年复一年/丰腴的诗行/以生命的姿态/盛开在诗歌家园。两首诗写出了对父亲的真情实感,都是从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当儿子的时候,只知道做儿子的憋屈,只有做了父亲时,才懂得父亲的伟大。父亲是一条船,当他把你安全地送到河的对岸后,而他自己却依然静静地停泊在水中。哪怕遭到激流的冲刷,被折腾得颠簸连连,但他的心是畅快的。他不寄希望你以后对他有多大的回报,也不期盼能沾上你多大的光,他承担的是一种责任,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名份,能让他扬眉吐气的一种自我安慰。即便你飞黄腾达,到了登峰造极时,他脸上露出的也只是一种悠然的微笑。
(八)
我身上沐浴着晨辉,浑身都感到了太阳给我的温暖,地上一缕缕雾岚映着太阳,向上慢慢地飘浮,就像是煮沸了的开水,到处都在冒着腾腾热气。乡村的早晨也有着城里夜一般的宁静,虽有牛羊鸣叫,鸡犬之声,但就像是一幅很淡雅的画,笔调梳淡而不失凝重,简约而不失洗练,没有城市里的喧嚣和吵杂,人们无论是下地干活,还是放牛喂羊,都是在一种悄无声息的默默中,生怕打扰他人似的,好像已变成为了一种默契。乡村到底是善良和谐的源地,处处都充满着温馨和温暖,处处都给人是一种家的感觉。走在这条熟悉的小路上,犹如又回到了从前,回到了我的孩童时代,一个个天真,单纯,顽皮的身影便扑面而来。孩童的时代是人生最幸福的时段,无忧无虑,没有愁苦,没有焦虑,没有烦恼,有的只要贪玩的惦念,好奇的搜寻以及尚未尽兴的继续,写在脸上的都是幸福。人为什么要长大,要是长不大,永远都是孩子该有多好啊!
我提起思绪的网绳,拉回在四处飘飞游荡的光眼,注足着脚下。脑子服从了肚子的安排,现在该到了吃早饭的时候了。是的,我已经听到了母亲的呼叫。母亲还是和我在家当孩子时一样,又站在家门口,在一声声地呼唤着我的乳名。儿子在母亲的眼里,无论有多大,走得有多远,永远都是孩子,永远都是她那一声声亲切的呼唤,这是永远都无法改变的。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岁月在脸上给留下的刻痕,时间给身体带来的各种变化——母亲头上的银丝,儿子肚皮的膨胀。
我回望了一眼来路,踅身回家了。
些树木砍掉。把这些石头炸平。人是趋利动物,所考虑的是自己的生存、生长和生活,即便顾及了其它族类,也是一种为我所用,变出一个新法的趋利行为,何曾像一棵大树,把付出当作自己的一种本能,一种生存的方式,生长和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付出。我们经常说,植物是人类的朋友,其实这话即对又不完全对。对的是说对了一半,不对的是没有说完整,应该说,植物是人类的先驱,是人类生存的必然条件。做一棵树,其实就是做一个终身只有奉献不求回报的人,这一点人是很难做做到的。
(五)
曲曲弯弯的小路在脚下伸展,牵引着我行进的步子,慢慢前行。路两旁长满了各种野草,绿油油的,特别是那一丛丛的茅草,刚刚窜出来新叶,一个劲儿地疯长。往路中央长的那一半,相互都挤在了一起,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给这条道路搭起了一道道矮矮的阳棚,几乎把这条窄窄的小路给掩映了起来。早晨的太阳不知是热度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还是早晨的热量本来就很弱,虽斜斜地朗照在大地,地上只看到团团的雾气。是昨夜里的夜潮太重了吧?才使大地到处都散发着滋润,路是湿润的,空气也是湿润的。走在路上,露珠沾在我的裤脚上,把裤腿给打湿了,好像被水洗过一般,湿漉漉的。
春天是植物疯长的季节,它们要把一年里积攒下来的所有能量和储蓄的所有养份,在这个时间里全部释放出来,所以它们就会像竹笋似的,一夜间就可能蹦出三尺高,其疯狂的速度让人不敢想像。茅草是草本植物,也是最贱的植物,它选择生长地与其它植物不同,它喜欢瘦地岩坡,如河床滩涂、危岩缝隙、黄土高坡。越贫瘠,越瘦弱的土壤越利于它的生长。若按一般常理,在整个生物界里,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通常都应该是挑肥拣瘦的,那里会厌肥挑瘦的呢?但事物往往就在普遍性中有它的特殊性,茅草就是一个特例,世界也就那么怪异和奇妙。对于农人来说,茅草他们即恨又喜欢,恨的是它的生长和繁殖能力太强,如果在庄稼地里长出了一丛茅草,它就会疯狂地生长,其生长的速度是庄稼的好多倍,不仅和庄稼争夺地里的养份,而且还会和庄稼抢地盘,争阳光。茅草的根十分发达,在地下不仅扎得很深,而且蔓延的地面也非常宽,繁殖起来的速度快得惊人。一块再肥沃的土地,只要长出了三五丛茅草没除,不需要一年时间就会长出一片林子,其土地也会瘦得像是开过砖窑刚才恢复过来似的,是生长不出来任何庄稼的。最可恶的是,茅草长起来后,很不容易除尽,你虽然挥汗如雨地把它发达的根须全部从土层里挖了出来,但你没注意它在地下还残留有半截,没过几天它就又会长出来一丛很嫩的新叶,你把挖出来的草蔸如果没有让它与土壤隔离开来,它只要一碰上哪怕是零星的几颗土砾,它也会发芽生长。它是农人眼里最头痛的一种杂草。当然它也并不是百无一用的。农人恨它是恨它不分场地的长在庄稼地里,影响他们地里庄稼的生长,影响秋天的收成。它要是长在荒山枯岭里,不仅是一种绿的点缀,而且它还是牛的最好饲料。冬天里牛过冬除了喂它们的干草料外,山里还有些许绿色的就只有能够耐寒的茅草了,农人把它割回来喂牛,牛能在数九寒冬里能吃上绿色食品,无异于人们吃上了满汉全席,那可不是一般的打牙祭。茅草另一个大的用处,就是盖房子,它可以为人们挡风避雨,遮阳隔霜,几十年前,老百姓的房屋顶上都是它们给占领着,造了房子还真离不开它们。农村习惯把厕所称作茅房,至今都一直沿用着,就是因为那时的厕所正是茅草盖成的,茅房也源出于此。诗仙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开头有这么两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层茅。可见,一直以来,茅草可是为天下贫苦百姓立过大功的。凡物都是有利也有弊的,没有完全的利和完全的弊,正如人,世界上没有完人一样,好人里也有灰暗的一面,坏人中也有善的闪光点。只是我们现在的说词有些绝对,一说某人好来,浑身上下就全都是一个好字,他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身上挑不出一点毛病来,甚至连一点瑕疵都没有,简直是天上的神仙下凡。要说起他的坏来,那他也就坏透了顶,是头顶上长疮脚底下流脓的家伙,天下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比他更坏的了。殊不知,我们往往这种绝对言词,其实是自己掌自己的嘴,前后的矛盾,自己也难圆其说。君不见,昔日红极一时的官者、老板,什么劳动模范、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红帽子一大堆,各种宣传的媒体把他们捧上了天,政府也把他们奉为揩摸,可一旦穿了帮,从座上客沦为阶下囚后,又发现他原来是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坏,根本就没干过什么好事,昔日为他大唱赞歌的,突然戛然止声。这时,纪检监察部门跳出来,一下又变成他们的功劳了,又开始大谈特谈其经验来。老百姓只有笑的份了。不过现在人们开始学乖了,人死了才说起他的好来。人死后,以后再也不会出现什么坏了,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反正死人是不会说话,不管怎么说也用不着担心,哪怕前面有坏也是可以封住的,看看,这多保险呀!
(六)
在一块荒凉的河滩上,有一头老牛在啃吃地上的草。牛一边吃一边喷打着响鼻,好像以此来辨别哪些草能吃哪些不能吃似的,一条长长的尾巴,在屁股的左右两边不停地来回摆动,驱赶着蚊虫的叮咬。老牛的身驱虽然庞大,但很瘦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它的脊梁和一排排肋骨,看得出来,它还真是一头上了岁数的老牛,要不了多久,怕是就要进屠宰场了。突然,使我想起了南宋抗金英雄、诗人李纲写的一首名叫病牛的诗,诗云:耕田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他把牛的一生写得淋漓尽致,看了让人对牛陡生敬意。北宋诗人孔平仲也写了一首赞牛的诗,名叫禾熟,诗云: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残阳。他从百里黍香到谷登场,写出了老牛的无怨无悔和勤劳奉献,也把老牛的悠然自得和与世无争很生动的反映了出来。还有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一首耕牛,把牛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一心为人类造福的形象,写得更加生动逼真。诗云: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夜归喘明月,朝出传深谷。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菽。秋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老牛在耕作时吃不饱,寒冷时吃枯草,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不仅令人同情,而且它的这种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更是值得大书特书。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有一首诗,名叫老黄牛,诗云: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华贵,不用扬鞭自奋蹄。老黄牛的勤劳温顺在这里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赞美。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同志也写了一首牛诗,诗云:六十年来似流水,耕田服贾遍神州。牛心未改牛颜面,待我归来看铁牛。这不仅是对牛的赞美,也是他人生写照。在坊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叫牛啊,牛的诗,诗中这样写道:高高山上遇老牛,嘴噙青草眼泪流,俺问老牛哭什么?身驮梭轭何时能到头。白天打场转晕头,夜晚还得卧山沟。走得快时主人心欢喜,走得慢了就要挨鞭抽。二八月里耕垡地,整年整月在外头。夏日牛虻咬,冬天又被凉风飕。年老无力没了用,卖给屠户把命丢。牛肉剥开街上卖,牛皮又被鞋店收。剩下骨头没有用,扔进村后山岬沟,能工巧匠捡拾去,磨成骰子做六猴。赢了钱的心欢喜,输了钱的还骂鳖骨头。牛的一生太悲哀,终身劳累苦不休,生遭磨难千千万,死后也难被土留。这首诗虽然浅显直白,但对牛倾注了无限的同情和关爱,读后让人感到情真意切,意味深长。其实对牛的描写,最早见于诗经,诗经有云: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于讹它全面描写了牛的生活、饮食、住处、交配等方面。虽没有正面写牛如何如何,但它描摹了牛的生活习性,由此可见,牛在人类的生活中是占有很大比重的。
在农村老百姓是把牛看得很珍贵,会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人是吃的牛的饭。人们往往把憨厚老实,勤勤恳恳和埋头苦干的人称为老黄牛,是一种尊称,也含有深深的爱意。在过去,无论是在工人、农民还是在干部队伍里,像老黄牛这样的人就很多,遗憾的是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变了,开口闭口就是钱,一切都朝钱看,像老黄牛这样的人再也很难看到了,尤其是在我们公务员队伍里,老黄牛变成了官老爷,公仆和主人的位置完全颠倒了过来,昔日为人民谋利益的人蜕变成搜刮人民民脂民膏的腐败分子。科学的进步却导致人们道德的退步,文明的沦丧,这不能不说时代的悲哀呀。追根溯源,谁又是上这道的引领者呢?也许就没有几人知道了,当然知道了也不能照直说,谁不怜惜这项上之头啊!
(七)
父亲又扛着锄头下了地。父亲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了,人到七十古来稀,按说他已进入到人生的暮年了,但是,他的身板骨却硬朗得出奇,走起路来像一阵风似的,一百多斤的担子压在他身上,只像放上的一根灯草,没事一般,干起农活来也是不减当年,稍逊一点的年轻后生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只是他的背有点微驼,从后面看腰杆挺得不是太直,也许是几十年来不分日夜的劳作,沉重的生活重负给留下来的一个印记吧!从正面看,父亲的这张脸是很有特色的,太像罗中立父亲画上的那位父亲了,不仅轮廓清晰,线条分明,而且人生的沧桑也全写在了这张脸上,用不着细问,从他这张凹凸不平的脸上,就可以读出来许多故事。父亲七岁时就死了父亲,他又是家里的老大,生活的重担过早就压在了他的肩上,所以,他要比同岁的孩子成熟得早一些,更早就承受着生活的重负,尝到了人生的艰辛。父亲是个很有骨气的人,听他说,小时候家里穷得经常揭不开锅,但他有一个很富有姑妈,住在县城里,还开有好几个铺面,父亲进城卖柴,要打她家门前经过,她远远地看到父亲挑一担柴伙过来了,就早早地躲进了里屋不出来,生怕父亲放下柴伙,停在她门前要进屋向她讨碗水喝。我父亲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后来父亲进城卖柴,他宁肯舍近求远,绕道也不打她门前经过了,从此以后也断了这门亲戚。几十年来父亲都和泥巴打交道,每天除了锄把就是刀把犁耙,一双手总是在握着什么,手上的茧子新的盖着老的,一层层的,厚得像一块鉄板。过去,他是为了我们,生活逼着他不能不这样,可是今天,我们都已长大并各立了门户,我们有能力赡养他了,他完全可以颐养天年,歇一歇享享福了,而他依然要下地,劝不住也拦不住。他说,我做得起,要你们养什么。还是自己收获的东西吃起来舒服。听到他这一说,我不由地想起了两首写父亲的诗来,作者是谁记不清了,但诗我记得很清楚。一首父亲这样写道:朦胧时候/父亲/是一座大山/坐在他的肩头/总是看得很远、很远。懂事时/父亲/是一棵倔强的弯松/这才发现/我的份量是这样重、这样重。而现在/父亲啊/又是一首深沉的诗/儿子在默默地读,泪在轻轻地流。还有一首把父亲比作诗人,叫作诗人父亲,这样写道:诗人父亲/以锄头为笔/以土地为笺/以汗水润色/以丰收谋篇。诗人父亲/把诗种在垄间/生根开花日复一日/开花结果年复一年/丰腴的诗行/以生命的姿态/盛开在诗歌家园。两首诗写出了对父亲的真情实感,都是从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当儿子的时候,只知道做儿子的憋屈,只有做了父亲时,才懂得父亲的伟大。父亲是一条船,当他把你安全地送到河的对岸后,而他自己却依然静静地停泊在水中。哪怕遭到激流的冲刷,被折腾得颠簸连连,但他的心是畅快的。他不寄希望你以后对他有多大的回报,也不期盼能沾上你多大的光,他承担的是一种责任,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名份,能让他扬眉吐气的一种自我安慰。即便你飞黄腾达,到了登峰造极时,他脸上露出的也只是一种悠然的微笑。
(八)
我身上沐浴着晨辉,浑身都感到了太阳给我的温暖,地上一缕缕雾岚映着太阳,向上慢慢地飘浮,就像是煮沸了的开水,到处都在冒着腾腾热气。乡村的早晨也有着城里夜一般的宁静,虽有牛羊鸣叫,鸡犬之声,但就像是一幅很淡雅的画,笔调梳淡而不失凝重,简约而不失洗练,没有城市里的喧嚣和吵杂,人们无论是下地干活,还是放牛喂羊,都是在一种悄无声息的默默中,生怕打扰他人似的,好像已变成为了一种默契。乡村到底是善良和谐的源地,处处都充满着温馨和温暖,处处都给人是一种家的感觉。走在这条熟悉的小路上,犹如又回到了从前,回到了我的孩童时代,一个个天真,单纯,顽皮的身影便扑面而来。孩童的时代是人生最幸福的时段,无忧无虑,没有愁苦,没有焦虑,没有烦恼,有的只要贪玩的惦念,好奇的搜寻以及尚未尽兴的继续,写在脸上的都是幸福。人为什么要长大,要是长不大,永远都是孩子该有多好啊!
我提起思绪的网绳,拉回在四处飘飞游荡的光眼,注足着脚下。脑子服从了肚子的安排,现在该到了吃早饭的时候了。是的,我已经听到了母亲的呼叫。母亲还是和我在家当孩子时一样,又站在家门口,在一声声地呼唤着我的乳名。儿子在母亲的眼里,无论有多大,走得有多远,永远都是孩子,永远都是她那一声声亲切的呼唤,这是永远都无法改变的。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岁月在脸上给留下的刻痕,时间给身体带来的各种变化——母亲头上的银丝,儿子肚皮的膨胀。
我回望了一眼来路,踅身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