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小说网 www.yanzitai.com,大明文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却说林延潮给天子上密揭之前,赵志皋与林延潮在内阁里曾有一番‘敞开心扉’的谈话。
当时赵志皋显得心事重重,异常认真,决非原来万事含糊的态度。
林延潮至赵志皋的值房后,赵志皋足足沉默了一盏茶的功夫,然后才郑重其事地开口道了一句:“宗海老弟,这些年老夫待你不薄吧!”
林延潮默默叹了一口气道:“元辅,是想让在下为国本之事向皇上建言吧。”
赵志皋抚须笑道:“然也。”
赵志皋悠悠道:“宗海,吾实在老迈昏庸,不堪任事了,眼下目力连奏章都看不清,只能让下面的人读给我听,即便如此听十件事,也难断一件事。老了,已是百无一用了。”
林延潮道:“元辅切勿这么说,当年张文忠公因夺情之事杖责赵,吴二位,百官皆不敢仗义直言,唯独公与新建出面,遥想当年公之风采,在下今日想起依然神往。”
“正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元辅,国事还是要你来主持的,皇上,百官这时候都还要倚重于公。”
赵志皋听林延潮提及当年他与张位仗义为赵用贤,吴中行求情之事,浑浊的目光中露出一丝亮色,似想起来二十年前那敢乌纱一掷在地,也要秉公上疏的自己。
赵志皋叹道:“虽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同是内阁大臣,往日有权有势,百官则争相趋附他以图晋升官职。今日则欺人年老,百官即争相攻击以图声名,本辅到底是老骥还是神龟一目了安。至于皇上……宗海,说一句话不为人臣的话,皇上至今不立国本,何尝有将我等辅臣的难处放在眼底。而今更已是将此当成了买卖来为之。”
林延潮差一点笑出声。
现在国本之事,已成为天子拿来要挟百官的筹码。
今日让工部火速修建两宫。
后天又向户部要钱两千四百万两。
下一步是要干什么?
是不是要学梁武帝那样出家,然后让整个国家出钱来赎。一次不行,来个好几次。
拿国本之事作人情的天子,也是真的令人醉了。
“宗海,皇上要的,本辅给不了。但是老弟一旦上疏,却肯定有用。故而本辅恳请老弟办成此事。”
林延潮道:“一旦我上疏,恐怕就要为蔡京,杨国忠之流了。”
赵志皋叹道:“我知道老弟之志,要为救时宰相,可是本朝除了张文忠公,又哪有真正的宰相。不过老弟有一点却胜过古今宰相。”
“哦?古今宰相?还请元辅赐教!”
但见赵志皋笑了笑道:“董江都,朱晦庵,王阳明他们可没有作过宰相。这一点老弟古往今来无人比肩。”
林延潮闻言不由抚掌大笑道:“元辅,这话可不敢当。”
赵志皋抚须道:“老弟为归德令,曾说过一句话‘功成不必在我’。本辅窃以为这一句不仅是谋身谋国之道,而且圣贤之学尽在其中。”
“以公利为义,以工商导利,以事功富国教民,假使国家真能如此道行之十几几十年,将来会是怎么一个样子呢?而家给人足、斯民小康会不会有这么一天呢?”
“这一天老夫怕是看不到了,但老夫想将这天下托付给你试一试。”
林延潮闻言想了一会,向赵志皋道:“元辅……”
赵志皋道:“宗海,老夫拜托你了。”
有了赵志皋的这一番话,林延潮决定给天子写密揭。
其实原因很简单,赵志皋肯定是想等国本册立后,然后凭此致仕荣休。
赵志皋若荣休,林延潮即成首臣。当然林延潮不答允,很可能有敬酒罚酒的后果,赵志皋不能凭国本之事荣休,那么掉过头来卡住自己施政,变成首辅次辅争权那也不是不可能。
入阁以来赵志皋,张位待己都不错,可谓言听计从。那么自己投桃报李,一个善始善终的交班接权,避免当年张居正高拱,严嵩徐阶之事,为后来者立一个规范,也算成一段佳话。同时也做给沈一贯看,属于立德的一部分。
再说无论得君行道,君臣共治,要变法改革都离不开天子的支持。在争国本事上‘欠’下天子人情,总好过其他事上拖欠。
林延潮在密揭里提了很多话,其中重提万历十三年时天子天坛祈雨之事。
当时入冬无雨雪,春夏间河流见底,百姓无水可汲,各地官员求雨无效。一直到了四月仍是无雨,于是天子率领百官弃轿马而不用,步行二十余里至天坛祈雨,以示求雨之诚。
沿途百姓目睹天颜无不感动。而上天因天子诚信感动,五月时果真下了雨。
林延潮当时被贬在归德,无缘见这一幕,但仍将天子祈雨之举比作当年‘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
‘栉风沐雨’之言确实是林延潮在歌功颂德,因为他当年为讲官时,他知道天子最憧憬尧舜禹汤那样的治业。
至于其余‘君子万年,介尔景福’,‘君子万年,永锡祚胤’这样的阿谀之词,就不一一列举了。
最后于密揭之中,林延潮再三恳请天子早虑大臣之言,册立太子。
疏上后数日,没有任何回音。
不过这也正常,天子对于官员立太子的密揭都是没回应,有回应才是反常。
这日林延潮从内阁处理公事回府。
当时已漏下二鼓时分,林延潮乘坐大轿方抵至府门。
这才稍歇了一会。
忽闻圣旨抵府,林延潮读圣旨时但见虽只有短短几个字,但心底仍不胜激动。
林延潮第一件事连夜派人告知礼部尚书于慎行,让他备查前朝典制,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章程,然后告示各部百官。
派人告知于慎行后,于慎行本已入睡,但听到消息就立即起身坐轿赶往礼部,连夜查前朝典籍。
林延潮又派人告知赵志皋。
赵志皋也不介意天子绕过自己,第一个告诉林延潮,当场感激而泣。赵志皋还穿上官服与家人一起朝皇城的方向焚香叩头。
次日赵志皋,林延潮,沈一贯三位联名回奏天子‘仰惟皇上天性真纯,至诚髙厚,念元良之濬瑞,昭佑启之宏图,发自渊衷,断于顷刻,皇彞帝范,增祖宗世守之光,子继孙承,衍庙社万年之庆。’
同时各部衙门也在准备皇长子册立之事。
不过事情又起波折,天子这一道圣旨下达后,又如同失忆了一般,一个多月不再提册立大典一字。
时各部官员以为天子又要变卦。
不少官员又生上本骂街的冲动,赵志皋,林延潮一面安抚百官,一面上密揭催促此事。
终于天子下定决心。
三月初七日,天子下册立册封本予内阁,选定本月十五日举行太子册立大典。
闻此消息,赵志皋立即告知群臣,并让林延潮连夜起草册立诏书,京城内外官员闻此无不欢欣鼓舞。
消息传至慈庆宫,皇长子喜极而泣,孙承宗,李廷机等人也陪着皇长子默默流泪。
次日,赵志皋,林延潮,沈一贯与六部九卿廷议。
赵志皋将册立太子诏书给九卿商议,九卿以为林延潮所起草的册立的诏书文辞用典无不妥当。
同时廷议九卿一致决定册立诏书诏告万民后,再进行大赦天下。
死罪罪轻者改为流放,流放改为徒刑,徒刑改为杖刑,杖刑以下赦免,并清理庶狱,蠲免赋税。
一切恩典随着太子册立后一并传至各州县官员,惠及百姓。
从初七至十五日,这下诏至册立的时间实在太短,但官员们对此不敢有丝毫异议,就怕时间一长,天子又搞事……故而各衙门都忙得是鸡飞狗跳。
这几日官员们所呈给天子的奏章也是满满的歌功颂德之词,整个天下呈现出一等太平盛世的气象,为了皇长子册立大典添加了不少欢乐祥和的气氛。
期间天子也颇为关注,数度下旨催问内阁册立大典的进度。
至于内阁里三位辅臣都忙着操办此事,一把年纪的赵志皋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来了皇太子册封事,但在这个时候却是很不争气地再次病倒了。
故而内阁大事都压在了林延潮,沈一贯身上。
还好这两位阁臣都是精明能干,任何千头万绪的事都能处置的井井有条。
到了十一日,林延潮,沈一贯正在阁内吩咐礼部,光禄寺,鸿胪寺官员,太子册立典礼的事。
沈一贯言道:“洪武永乐之时,皇太子册立之仪到三殿之上受册宝,宣德嘉靖以后改为至文华殿受册宝。但种种典礼仍在三殿之中举行,眼下三殿皆被焚毁,你们一部二寺议得当补救?”
礼部左右侍郎分别是冯琦,朱国祚,光禄寺卿书李植,鸿胪寺卿为张栋。
四人对望一眼,左侍郎冯琦上前禀道:“回禀阁老,我们几位议了一阵,以为有二等,一是在皇极殿原址上重新搭建棚屋,以为替代。二是将册封典礼一并移至文华殿举行,一切典礼从简。”
闻此林延潮,沈一贯二人都是沉吟不语。
“依沈阁老之见呢?”
这个问题实在有难度,从简有可能得罪皇太子,从繁又可能令天子不快。
沈一贯言道:“依沈某一管之见一并移至文华殿可以节用,且古礼甚为繁杂,还是从简为佳。但搭建屋棚再行大典,也是完备之意,此亦可。不知次辅意下如何?”
林延潮道:“沈阁老之言可谓万全之策,从简也是从权从宜,眼下距册立之期紧迫之至,再搭盖屋棚已来不及,且惊动宫里也是不妥,那么就一并移至文华殿举行吧。”
众人闻此一并称是。
光禄寺卿李植,当年因反对申时行而罢官十年,他与林延潮素来不和。眼下见他如此轻易的听从了沈一贯之见,满是不屑之意。
看来林延潮这次辅当得也不过如此,果真有当年申时行那和事佬的风范。
众人又议了数件事,将大典流程拟成奏本,再一并合奏。正当议得差不多时,中书官李俊带着大一票人急匆匆抵至。
李俊一赶至内阁,即向林延潮,沈一贯施礼道:“两个老先生,皇上有旨意。”
众人见李俊神色凝重皆然心道,这离册立大典没有几日了,难道天子又要搞什么幺蛾子了。
中书官李俊双手捧旨,林延潮取来一看。
林延潮见此沉默不语,递给沈一贯。
沈一贯见此泛起怒色。
但见李俊道:“两位老先生,太子册立之事,所需的钱粮尚未完备,恳请两个老先生立即改票,择日再举行册立大典。”
听闻到此,但见在场官员们,内阁中书舍人,阁吏们无不色变。
这明旨都已经颁布,什么事情都议论好了,天子在这个时候竟然要延期?
林延潮身旁的王衡等阁吏已是急得面红耳赤,甚至已有官员因此差一些晕厥过去。
从古至今,从没有一个太子册立的有如此艰难的。
竟然有如此儿戏之事。
但见李俊对林延潮道:“此事还请林老先生与沈老先生立即改票。”
林延潮闻此皱眉,而一旁的沈一贯则道:“此事还需先行禀告首辅再行议定。”
李俊道:“赵老先生已是病重,将一切阁务都交由两位阁老定夺。再说此事急如星火,一来一去已来不及了。”
沈一贯闻此没有再说。
李俊上前一步道:“阁印就在阁中,还请两位老先生立即改票,此乃圣意!”
李俊身后十几位司礼监,文书房的太监都纷纷尖声言道:“还请两位老先生立即改票!”
但见林延潮从沈一贯手里取过圣旨道:“此事不必禀过首辅了。”
说完林延潮双手捧旨道:“请转告陛下,臣万死不敢奉诏!此旨封还陛下!”
李俊闻此退后一步。
满堂官员都说不出话。
北宋时,外制官封还词头乃寻常事,到了明朝了内阁大学士也有封驳大权。
对于天子圣旨认为有不妥当处,宰相可以拒绝执行!
但见林延潮道:“圣上以俭德先天下教子孙,即钱粮未备,服御稍欠,不失为帝王盛德。但册立之期已近,各衙门无不筹备此事,京城内外百姓闻无不喜胜,一旦稍有变动,必令天下臣民陷入无端猜疑之中。”
“正位东... -->>
却说林延潮给天子上密揭之前,赵志皋与林延潮在内阁里曾有一番‘敞开心扉’的谈话。
当时赵志皋显得心事重重,异常认真,决非原来万事含糊的态度。
林延潮至赵志皋的值房后,赵志皋足足沉默了一盏茶的功夫,然后才郑重其事地开口道了一句:“宗海老弟,这些年老夫待你不薄吧!”
林延潮默默叹了一口气道:“元辅,是想让在下为国本之事向皇上建言吧。”
赵志皋抚须笑道:“然也。”
赵志皋悠悠道:“宗海,吾实在老迈昏庸,不堪任事了,眼下目力连奏章都看不清,只能让下面的人读给我听,即便如此听十件事,也难断一件事。老了,已是百无一用了。”
林延潮道:“元辅切勿这么说,当年张文忠公因夺情之事杖责赵,吴二位,百官皆不敢仗义直言,唯独公与新建出面,遥想当年公之风采,在下今日想起依然神往。”
“正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元辅,国事还是要你来主持的,皇上,百官这时候都还要倚重于公。”
赵志皋听林延潮提及当年他与张位仗义为赵用贤,吴中行求情之事,浑浊的目光中露出一丝亮色,似想起来二十年前那敢乌纱一掷在地,也要秉公上疏的自己。
赵志皋叹道:“虽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同是内阁大臣,往日有权有势,百官则争相趋附他以图晋升官职。今日则欺人年老,百官即争相攻击以图声名,本辅到底是老骥还是神龟一目了安。至于皇上……宗海,说一句话不为人臣的话,皇上至今不立国本,何尝有将我等辅臣的难处放在眼底。而今更已是将此当成了买卖来为之。”
林延潮差一点笑出声。
现在国本之事,已成为天子拿来要挟百官的筹码。
今日让工部火速修建两宫。
后天又向户部要钱两千四百万两。
下一步是要干什么?
是不是要学梁武帝那样出家,然后让整个国家出钱来赎。一次不行,来个好几次。
拿国本之事作人情的天子,也是真的令人醉了。
“宗海,皇上要的,本辅给不了。但是老弟一旦上疏,却肯定有用。故而本辅恳请老弟办成此事。”
林延潮道:“一旦我上疏,恐怕就要为蔡京,杨国忠之流了。”
赵志皋叹道:“我知道老弟之志,要为救时宰相,可是本朝除了张文忠公,又哪有真正的宰相。不过老弟有一点却胜过古今宰相。”
“哦?古今宰相?还请元辅赐教!”
但见赵志皋笑了笑道:“董江都,朱晦庵,王阳明他们可没有作过宰相。这一点老弟古往今来无人比肩。”
林延潮闻言不由抚掌大笑道:“元辅,这话可不敢当。”
赵志皋抚须道:“老弟为归德令,曾说过一句话‘功成不必在我’。本辅窃以为这一句不仅是谋身谋国之道,而且圣贤之学尽在其中。”
“以公利为义,以工商导利,以事功富国教民,假使国家真能如此道行之十几几十年,将来会是怎么一个样子呢?而家给人足、斯民小康会不会有这么一天呢?”
“这一天老夫怕是看不到了,但老夫想将这天下托付给你试一试。”
林延潮闻言想了一会,向赵志皋道:“元辅……”
赵志皋道:“宗海,老夫拜托你了。”
有了赵志皋的这一番话,林延潮决定给天子写密揭。
其实原因很简单,赵志皋肯定是想等国本册立后,然后凭此致仕荣休。
赵志皋若荣休,林延潮即成首臣。当然林延潮不答允,很可能有敬酒罚酒的后果,赵志皋不能凭国本之事荣休,那么掉过头来卡住自己施政,变成首辅次辅争权那也不是不可能。
入阁以来赵志皋,张位待己都不错,可谓言听计从。那么自己投桃报李,一个善始善终的交班接权,避免当年张居正高拱,严嵩徐阶之事,为后来者立一个规范,也算成一段佳话。同时也做给沈一贯看,属于立德的一部分。
再说无论得君行道,君臣共治,要变法改革都离不开天子的支持。在争国本事上‘欠’下天子人情,总好过其他事上拖欠。
林延潮在密揭里提了很多话,其中重提万历十三年时天子天坛祈雨之事。
当时入冬无雨雪,春夏间河流见底,百姓无水可汲,各地官员求雨无效。一直到了四月仍是无雨,于是天子率领百官弃轿马而不用,步行二十余里至天坛祈雨,以示求雨之诚。
沿途百姓目睹天颜无不感动。而上天因天子诚信感动,五月时果真下了雨。
林延潮当时被贬在归德,无缘见这一幕,但仍将天子祈雨之举比作当年‘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
‘栉风沐雨’之言确实是林延潮在歌功颂德,因为他当年为讲官时,他知道天子最憧憬尧舜禹汤那样的治业。
至于其余‘君子万年,介尔景福’,‘君子万年,永锡祚胤’这样的阿谀之词,就不一一列举了。
最后于密揭之中,林延潮再三恳请天子早虑大臣之言,册立太子。
疏上后数日,没有任何回音。
不过这也正常,天子对于官员立太子的密揭都是没回应,有回应才是反常。
这日林延潮从内阁处理公事回府。
当时已漏下二鼓时分,林延潮乘坐大轿方抵至府门。
这才稍歇了一会。
忽闻圣旨抵府,林延潮读圣旨时但见虽只有短短几个字,但心底仍不胜激动。
林延潮第一件事连夜派人告知礼部尚书于慎行,让他备查前朝典制,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章程,然后告示各部百官。
派人告知于慎行后,于慎行本已入睡,但听到消息就立即起身坐轿赶往礼部,连夜查前朝典籍。
林延潮又派人告知赵志皋。
赵志皋也不介意天子绕过自己,第一个告诉林延潮,当场感激而泣。赵志皋还穿上官服与家人一起朝皇城的方向焚香叩头。
次日赵志皋,林延潮,沈一贯三位联名回奏天子‘仰惟皇上天性真纯,至诚髙厚,念元良之濬瑞,昭佑启之宏图,发自渊衷,断于顷刻,皇彞帝范,增祖宗世守之光,子继孙承,衍庙社万年之庆。’
同时各部衙门也在准备皇长子册立之事。
不过事情又起波折,天子这一道圣旨下达后,又如同失忆了一般,一个多月不再提册立大典一字。
时各部官员以为天子又要变卦。
不少官员又生上本骂街的冲动,赵志皋,林延潮一面安抚百官,一面上密揭催促此事。
终于天子下定决心。
三月初七日,天子下册立册封本予内阁,选定本月十五日举行太子册立大典。
闻此消息,赵志皋立即告知群臣,并让林延潮连夜起草册立诏书,京城内外官员闻此无不欢欣鼓舞。
消息传至慈庆宫,皇长子喜极而泣,孙承宗,李廷机等人也陪着皇长子默默流泪。
次日,赵志皋,林延潮,沈一贯与六部九卿廷议。
赵志皋将册立太子诏书给九卿商议,九卿以为林延潮所起草的册立的诏书文辞用典无不妥当。
同时廷议九卿一致决定册立诏书诏告万民后,再进行大赦天下。
死罪罪轻者改为流放,流放改为徒刑,徒刑改为杖刑,杖刑以下赦免,并清理庶狱,蠲免赋税。
一切恩典随着太子册立后一并传至各州县官员,惠及百姓。
从初七至十五日,这下诏至册立的时间实在太短,但官员们对此不敢有丝毫异议,就怕时间一长,天子又搞事……故而各衙门都忙得是鸡飞狗跳。
这几日官员们所呈给天子的奏章也是满满的歌功颂德之词,整个天下呈现出一等太平盛世的气象,为了皇长子册立大典添加了不少欢乐祥和的气氛。
期间天子也颇为关注,数度下旨催问内阁册立大典的进度。
至于内阁里三位辅臣都忙着操办此事,一把年纪的赵志皋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来了皇太子册封事,但在这个时候却是很不争气地再次病倒了。
故而内阁大事都压在了林延潮,沈一贯身上。
还好这两位阁臣都是精明能干,任何千头万绪的事都能处置的井井有条。
到了十一日,林延潮,沈一贯正在阁内吩咐礼部,光禄寺,鸿胪寺官员,太子册立典礼的事。
沈一贯言道:“洪武永乐之时,皇太子册立之仪到三殿之上受册宝,宣德嘉靖以后改为至文华殿受册宝。但种种典礼仍在三殿之中举行,眼下三殿皆被焚毁,你们一部二寺议得当补救?”
礼部左右侍郎分别是冯琦,朱国祚,光禄寺卿书李植,鸿胪寺卿为张栋。
四人对望一眼,左侍郎冯琦上前禀道:“回禀阁老,我们几位议了一阵,以为有二等,一是在皇极殿原址上重新搭建棚屋,以为替代。二是将册封典礼一并移至文华殿举行,一切典礼从简。”
闻此林延潮,沈一贯二人都是沉吟不语。
“依沈阁老之见呢?”
这个问题实在有难度,从简有可能得罪皇太子,从繁又可能令天子不快。
沈一贯言道:“依沈某一管之见一并移至文华殿可以节用,且古礼甚为繁杂,还是从简为佳。但搭建屋棚再行大典,也是完备之意,此亦可。不知次辅意下如何?”
林延潮道:“沈阁老之言可谓万全之策,从简也是从权从宜,眼下距册立之期紧迫之至,再搭盖屋棚已来不及,且惊动宫里也是不妥,那么就一并移至文华殿举行吧。”
众人闻此一并称是。
光禄寺卿李植,当年因反对申时行而罢官十年,他与林延潮素来不和。眼下见他如此轻易的听从了沈一贯之见,满是不屑之意。
看来林延潮这次辅当得也不过如此,果真有当年申时行那和事佬的风范。
众人又议了数件事,将大典流程拟成奏本,再一并合奏。正当议得差不多时,中书官李俊带着大一票人急匆匆抵至。
李俊一赶至内阁,即向林延潮,沈一贯施礼道:“两个老先生,皇上有旨意。”
众人见李俊神色凝重皆然心道,这离册立大典没有几日了,难道天子又要搞什么幺蛾子了。
中书官李俊双手捧旨,林延潮取来一看。
林延潮见此沉默不语,递给沈一贯。
沈一贯见此泛起怒色。
但见李俊道:“两位老先生,太子册立之事,所需的钱粮尚未完备,恳请两个老先生立即改票,择日再举行册立大典。”
听闻到此,但见在场官员们,内阁中书舍人,阁吏们无不色变。
这明旨都已经颁布,什么事情都议论好了,天子在这个时候竟然要延期?
林延潮身旁的王衡等阁吏已是急得面红耳赤,甚至已有官员因此差一些晕厥过去。
从古至今,从没有一个太子册立的有如此艰难的。
竟然有如此儿戏之事。
但见李俊对林延潮道:“此事还请林老先生与沈老先生立即改票。”
林延潮闻此皱眉,而一旁的沈一贯则道:“此事还需先行禀告首辅再行议定。”
李俊道:“赵老先生已是病重,将一切阁务都交由两位阁老定夺。再说此事急如星火,一来一去已来不及了。”
沈一贯闻此没有再说。
李俊上前一步道:“阁印就在阁中,还请两位老先生立即改票,此乃圣意!”
李俊身后十几位司礼监,文书房的太监都纷纷尖声言道:“还请两位老先生立即改票!”
但见林延潮从沈一贯手里取过圣旨道:“此事不必禀过首辅了。”
说完林延潮双手捧旨道:“请转告陛下,臣万死不敢奉诏!此旨封还陛下!”
李俊闻此退后一步。
满堂官员都说不出话。
北宋时,外制官封还词头乃寻常事,到了明朝了内阁大学士也有封驳大权。
对于天子圣旨认为有不妥当处,宰相可以拒绝执行!
但见林延潮道:“圣上以俭德先天下教子孙,即钱粮未备,服御稍欠,不失为帝王盛德。但册立之期已近,各衙门无不筹备此事,京城内外百姓闻无不喜胜,一旦稍有变动,必令天下臣民陷入无端猜疑之中。”
“正位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