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yanzitai.com,乱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战,便打一仗、败一仗了。”
到了这儿,今天的“书”便算“讲”完了;但课程却只进行到一半。接下来,关卓凡要小皇帝自个儿复述方才“讲书”的内容。
这么做,是为了加深小皇帝的印象,训练小皇帝的表达能力;还有,你不把功课从头到尾“背出来”,回去了,两位御姐怎么晓得俺的“书”讲得好呀?
“背”是“背”,但不是“死记硬背”,而等于是“说故事”,所以小皇帝很有兴趣。开始的时候,磕磕巴巴,掉三拉四,关卓凡在旁,一一提点,不断鼓励。如此两三遍下来,从头到尾,基本流畅了。
看看时辰,已经到了午初,关卓凡宣布“下学”。
小皇帝犹自不舍,看着图画,问道:“关师傅,这后面的几位将军,是什么人呀?”
关卓凡微微一笑,说道:“这个嘛,下次讲书,臣慢慢儿说给皇上听。”
这是“下回分解”的意思,小皇帝心痒难搔,可没有法子,只好乖乖下学,由黄敬忠等太监前围后绕,送去长春宫进午膳了。
关卓凡的第一次“讲学”,极其圆满。
午膳的时候,没等两宫发问,小皇帝自己就滔滔不绝,把关师傅的功课,由头到尾,讲了一遍。
新师傅,特别是那位关师傅,讲书讲得好不好,当然是两宫皇太后非常关心的事情。但原先并未打算在午膳时候询问,因为小皇帝进午完膳,还有“国语”功课,不想叫他吃不好饭。
小皇帝主动“报告”,可是以前没有过的事情。
听他竹筒倒豆子般,理路清楚,叙事明快,有些道理连慈禧都觉得“茅塞顿开”,耳目一新。
小皇帝这“背书”的“水准”,更是前所未有!
两宫又惊又喜。而且,小皇帝心心念念,已在挂着明天的功课,如此“上进”,也是头一遭。
两宫膳后议论,慈安感叹:“皇帝好像变了一个人!这个关卓凡,会变戏法吗?”
慈禧心中得意,想到那班外官,啰啰嗦嗦,心说看你们还怎样说嘴?
确实不太好说嘴了。
先从倭仁这儿,对关卓凡的印象,就大有改观。
李广的事例,听在倭仁耳朵里,认为关卓凡以此对皇帝“橘谏”:广心胸,守制度。
他对徐桐叹道:“‘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动则民作则’,‘君之行虽过,而民尤以为法’,天子行止,稍有逾矩,臣民即惶惑无以法则。关贝子以李广做譬喻,皇上年纪小,更容易听得进去,算是苦心孤诣了!“
这个调调,和倭老先生板起脸来给皇帝说的种种大道理,异曲同工嘛。
还有,不论是蒙旗的倭仁,汉旗的徐桐,还是汉人翁同龢,都有一个概念:旗人亲贵“不读书”,“不读史”。可关卓凡显然不但“读”,读得还很透彻,深入而能浅出,某些见解,连倭、徐、翁几个,也未必就能生发得出来。
此人年少而立奇功、得大名、享厚爵,实非幸致!
“总司弘德殿稽查”的醇王,当了大半年的“旁听生”,今天是第一次把“功课”听了进去。他生性好武,李广的事情很对他的脾胃。之前,他一直以为李广“数奇”,运气不好,没想到这位名动于后世的“飞将军”,竟是个“没本事”的?
下了学,醇王还发了半天的愣。
其实,李广的“没本事”,还不止于此。他的部队,战役准备、后勤保障,也是一塌糊涂。不过,一堂课要有一堂课的重点,贪多嚼不烂。关卓凡想着,其他的“点”,也要用得其所,现在先放一放,以后再说。
从弘德殿出来,关卓凡长出了一口气。这新年第一课,应该是过关了。
事实上,关卓凡这个皇帝学生,不是一个好相与的的角色。
*
ps:明天一章,后天开始爆更!
*手机用户请浏览m.69zw.co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战,便打一仗、败一仗了。”
到了这儿,今天的“书”便算“讲”完了;但课程却只进行到一半。接下来,关卓凡要小皇帝自个儿复述方才“讲书”的内容。
这么做,是为了加深小皇帝的印象,训练小皇帝的表达能力;还有,你不把功课从头到尾“背出来”,回去了,两位御姐怎么晓得俺的“书”讲得好呀?
“背”是“背”,但不是“死记硬背”,而等于是“说故事”,所以小皇帝很有兴趣。开始的时候,磕磕巴巴,掉三拉四,关卓凡在旁,一一提点,不断鼓励。如此两三遍下来,从头到尾,基本流畅了。
看看时辰,已经到了午初,关卓凡宣布“下学”。
小皇帝犹自不舍,看着图画,问道:“关师傅,这后面的几位将军,是什么人呀?”
关卓凡微微一笑,说道:“这个嘛,下次讲书,臣慢慢儿说给皇上听。”
这是“下回分解”的意思,小皇帝心痒难搔,可没有法子,只好乖乖下学,由黄敬忠等太监前围后绕,送去长春宫进午膳了。
关卓凡的第一次“讲学”,极其圆满。
午膳的时候,没等两宫发问,小皇帝自己就滔滔不绝,把关师傅的功课,由头到尾,讲了一遍。
新师傅,特别是那位关师傅,讲书讲得好不好,当然是两宫皇太后非常关心的事情。但原先并未打算在午膳时候询问,因为小皇帝进午完膳,还有“国语”功课,不想叫他吃不好饭。
小皇帝主动“报告”,可是以前没有过的事情。
听他竹筒倒豆子般,理路清楚,叙事明快,有些道理连慈禧都觉得“茅塞顿开”,耳目一新。
小皇帝这“背书”的“水准”,更是前所未有!
两宫又惊又喜。而且,小皇帝心心念念,已在挂着明天的功课,如此“上进”,也是头一遭。
两宫膳后议论,慈安感叹:“皇帝好像变了一个人!这个关卓凡,会变戏法吗?”
慈禧心中得意,想到那班外官,啰啰嗦嗦,心说看你们还怎样说嘴?
确实不太好说嘴了。
先从倭仁这儿,对关卓凡的印象,就大有改观。
李广的事例,听在倭仁耳朵里,认为关卓凡以此对皇帝“橘谏”:广心胸,守制度。
他对徐桐叹道:“‘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动则民作则’,‘君之行虽过,而民尤以为法’,天子行止,稍有逾矩,臣民即惶惑无以法则。关贝子以李广做譬喻,皇上年纪小,更容易听得进去,算是苦心孤诣了!“
这个调调,和倭老先生板起脸来给皇帝说的种种大道理,异曲同工嘛。
还有,不论是蒙旗的倭仁,汉旗的徐桐,还是汉人翁同龢,都有一个概念:旗人亲贵“不读书”,“不读史”。可关卓凡显然不但“读”,读得还很透彻,深入而能浅出,某些见解,连倭、徐、翁几个,也未必就能生发得出来。
此人年少而立奇功、得大名、享厚爵,实非幸致!
“总司弘德殿稽查”的醇王,当了大半年的“旁听生”,今天是第一次把“功课”听了进去。他生性好武,李广的事情很对他的脾胃。之前,他一直以为李广“数奇”,运气不好,没想到这位名动于后世的“飞将军”,竟是个“没本事”的?
下了学,醇王还发了半天的愣。
其实,李广的“没本事”,还不止于此。他的部队,战役准备、后勤保障,也是一塌糊涂。不过,一堂课要有一堂课的重点,贪多嚼不烂。关卓凡想着,其他的“点”,也要用得其所,现在先放一放,以后再说。
从弘德殿出来,关卓凡长出了一口气。这新年第一课,应该是过关了。
事实上,关卓凡这个皇帝学生,不是一个好相与的的角色。
*
ps:明天一章,后天开始爆更!
*手机用户请浏览m.69zw.co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