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小说网 www.yanzitai.com,曹厚菊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中国有句俗话“说曹操,曹操到。”从这句话里我看不出褒贬。但是罗贯中的那部不朽之作三国演义却让世人对曹操的看法大有偏颇。我所知道的曹操,最早来自一个瞎说书人之口。听说这个说书人的爷爷是个有名的大地主,不过到他这一代已经没落,他既无钱财,也没有欺压百姓鱼肉乡里,但是因为他的爷爷他在文革时被狠狠的批斗,眼睛也在那时不知什么原因就瞎了,一生甚是凄凉。但是他读过很多的书,只要是我们这些淘气的孩子不捉弄他,他就会给我们讲故事,历史人物,神话传说,谈古论今,他无一不知无一不晓。在他口中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同出一辙,于是我记忆中的曹操就是一个“凶狠、狡诈”的大奸雄。但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对曹操渐渐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其实真的是一个大英雄。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史书的记录: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满、吉利,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曹魏建立后,曹操被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这也许就是对曹操最公允的评价吧!
我敬佩曹操之一就是因为他能抓住机遇。他只是一个小小的校尉,但是却能以一个政治家锐利的眼光发现汉献帝的政治价值,利用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其二就是他的军事奇才。官渡之战前,群雄混战,从客观条件上说,曹操本处于劣势,但由于他能正确分析客观条件,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所以能扬长避短,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使战争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经过自己主观上的努力,终于赢得了胜利。他一生大小征战数百回可以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官渡之战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其三他能真正的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东汉时期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曹操为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不受上述标准限制,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注意提拔。从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于禁和乐进,是曹操从士兵中提拔起来的大将;张辽和徐晃,是曹操从亡虏中选拔出来的大将。他们作为名将,辅佐曹操成就大业,均立有赫赫战功。被曹操任命为州牧和郡守的许多人,也都出身低微。说到此,还得说说他在败走华容道时与关羽的那段故事三国演义中的这段描写甚是经典,它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运筹帷幄的政治才能,正是因为关云长的义薄云天放走了曹操才为刘备的三分天下赢得可能。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不是先前曹操对关羽的那番礼遇和爱惜,不管诸葛亮如何的神机妙算,关羽如何的义薄云天,曹操也是难逃一难的。我想正是因为他先前种的善因才结了这样的善果。第四就是他的慧眼识真。他在第一次遭遇他的死敌刘备时就以其敏锐的政治眼光识破他的政治野心。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有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遂进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刘备逃奔袁绍。说到他的慧眼,得说说杨修这个人。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叫作杨修之死,我想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作者通过这一段的描写无非是想让人看到阿满的心胸狭隘,但是从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曹操确实有一双慧眼。杨修不过一个善于揣度人心思的小人,他干涉曹操家事,在大战来临之际扰乱军心,实在算不得什么人才,最多也只是小聪明罢了,这样的人不杀实在不足以平愤。
其实在曹操的一生中,最让人敬佩的还是他的文学才能,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确实是举足轻重的。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曹操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典论自叙,袁伯业名遗,袁绍从兄。)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薤露行、蒿里行二诗,作于建安初年。前一篇反映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董卓入洛阳作乱;后一篇写关东各州郡兴兵讨卓,又各怀野心,互相杀伐,在内容上紧相承接。诗篇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因此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尤其可贵的是,在蒿里行诗中他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罹的深重苦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诗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步出夏门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解。... -->>
中国有句俗话“说曹操,曹操到。”从这句话里我看不出褒贬。但是罗贯中的那部不朽之作三国演义却让世人对曹操的看法大有偏颇。我所知道的曹操,最早来自一个瞎说书人之口。听说这个说书人的爷爷是个有名的大地主,不过到他这一代已经没落,他既无钱财,也没有欺压百姓鱼肉乡里,但是因为他的爷爷他在文革时被狠狠的批斗,眼睛也在那时不知什么原因就瞎了,一生甚是凄凉。但是他读过很多的书,只要是我们这些淘气的孩子不捉弄他,他就会给我们讲故事,历史人物,神话传说,谈古论今,他无一不知无一不晓。在他口中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同出一辙,于是我记忆中的曹操就是一个“凶狠、狡诈”的大奸雄。但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对曹操渐渐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其实真的是一个大英雄。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史书的记录: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满、吉利,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曹魏建立后,曹操被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这也许就是对曹操最公允的评价吧!
我敬佩曹操之一就是因为他能抓住机遇。他只是一个小小的校尉,但是却能以一个政治家锐利的眼光发现汉献帝的政治价值,利用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其二就是他的军事奇才。官渡之战前,群雄混战,从客观条件上说,曹操本处于劣势,但由于他能正确分析客观条件,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所以能扬长避短,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使战争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经过自己主观上的努力,终于赢得了胜利。他一生大小征战数百回可以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官渡之战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其三他能真正的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东汉时期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曹操为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不受上述标准限制,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注意提拔。从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于禁和乐进,是曹操从士兵中提拔起来的大将;张辽和徐晃,是曹操从亡虏中选拔出来的大将。他们作为名将,辅佐曹操成就大业,均立有赫赫战功。被曹操任命为州牧和郡守的许多人,也都出身低微。说到此,还得说说他在败走华容道时与关羽的那段故事三国演义中的这段描写甚是经典,它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运筹帷幄的政治才能,正是因为关云长的义薄云天放走了曹操才为刘备的三分天下赢得可能。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不是先前曹操对关羽的那番礼遇和爱惜,不管诸葛亮如何的神机妙算,关羽如何的义薄云天,曹操也是难逃一难的。我想正是因为他先前种的善因才结了这样的善果。第四就是他的慧眼识真。他在第一次遭遇他的死敌刘备时就以其敏锐的政治眼光识破他的政治野心。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有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遂进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刘备逃奔袁绍。说到他的慧眼,得说说杨修这个人。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叫作杨修之死,我想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作者通过这一段的描写无非是想让人看到阿满的心胸狭隘,但是从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曹操确实有一双慧眼。杨修不过一个善于揣度人心思的小人,他干涉曹操家事,在大战来临之际扰乱军心,实在算不得什么人才,最多也只是小聪明罢了,这样的人不杀实在不足以平愤。
其实在曹操的一生中,最让人敬佩的还是他的文学才能,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确实是举足轻重的。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曹操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典论自叙,袁伯业名遗,袁绍从兄。)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薤露行、蒿里行二诗,作于建安初年。前一篇反映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董卓入洛阳作乱;后一篇写关东各州郡兴兵讨卓,又各怀野心,互相杀伐,在内容上紧相承接。诗篇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因此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尤其可贵的是,在蒿里行诗中他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罹的深重苦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诗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步出夏门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